lunarso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narsoil

博文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创新困局与出路 精选

已有 8697 次阅读 2016-6-23 11:5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商业航天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创新困局与出路


一、航天事业60周年

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立60周年,我们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每一个中国人都为航天事业的成就感到高兴。

进入新世纪以来,航天事业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面对国际竞争,我们要有足够的危机感和前瞻性,中国应该在商业航天领域有所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邓小平同志说,如果没有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当然,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小平同志那个时代的国际地位又有了很大提升。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以来,我们有很多的卫星和航天器进入太空,导航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等,这改善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现在每年有20多次发射任务,总共已经发射了200多次,这个成绩放到全世界都是值得骄傲的。

2020年左右,中国的火星车将要登陆火星,在一次任务中实现火星环绕探测、着陆探测、巡视探测,三位一体对火星开展全方位的立体探测。2020年左右,中国人将建立我们自己的空间站,而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可能已经退役,中国空间站将有助于我们开展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

航天看似遥远,实际上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显著影响。我们每天出行,可能需要用到导航卫星,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北斗产业的白皮书,未来将形成上千亿的应用产业。气象卫星每天提供气象观测数据,气象预报越来越准确。这都得益于中国航天60年的成就。

再来看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元年,举行了一些商业航天的论坛。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一帮年轻人闯出了一条路,他们自己可以造卫星。以及其他一系列事件,说明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已经启动。据统计,国内能造卫星的机构已有8-10家,能独立生产卫星。据航天权威专家表示,民营企业除火箭发动机还没有掌握,其他航产品基本都有能力生产。

但为什么民营企业有能力生产航天产品,但在航天领域中没有发展机遇?我们要分析政府投资的航天任务订单给谁了,民营企业有没有参与竞争的机会,这是个问题。

果明年政府宣布一个价值10亿人民币的航天任务,允许公平竞争,且看民营企业能否做成。所以,要扶持商业航天的发展,就要把机会给它才能成长。

中国商业航天的现状是什么?今天召开首届太空经济论坛,2015年已经开过商业航天高峰论坛、航天国际化论坛等很多论坛,也经常在开会。现在商业航天这个概念大家都认可,前景也都看好,但是看的多,做的少。主要还是航天领域的信息情报机构在呼吁,真正造飞行器、造火箭、掌握基础技术的机构和研究所还没有介入商业航天领域,大家都在观望。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2400亿美金,已经有上千家商业航天公司在细分领域掌握了独门秘籍。火箭回收、货运飞船、亚轨道太空旅游、充气式太空舱等产品都已经获得突破性进展。

航天是大国行为,小国家不需要独立做航天但其他国家也有航天需求。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未来的航天一定是个全球市场,由少数几个国家、几家公司瓜分这个市场。在未来的全球航天市场中,在与波音、洛马这样的传统航天企业,以及SpaceX、蓝色起源这样的新兴商业航天企业竞争中,中国航天如何参与全球竞争,如何构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举个例子,SpaceX猎鹰9号火箭研发成本4亿美金,如果是NASA的下属机构研发,据说报价至少13亿美金。猎鹰9号火箭的发射报价都在网上公布,每次发射火箭像中国办春节晚会一样。另一款猎鹰重型火箭甚至宣称能实现载人登陆火星,每次发射任务的报价是一亿美金,如果换作传统航天企业波音公司来做,报价至少3倍以上。所以从价格来看,政府该把合同给谁?SpaceX报价4亿美金就可以做,传统航天企业可能要13亿美金。目前,SpaceX现在已经执行了18次发射任务,发射成功率一点也逊于传统航天企业,发射可靠性已经完全得到验证,其。SpaceX现在已经获得了58个发射合同,用户包括美国军方、政府机构、全球其他国家的商业公司。美国、日本,欧洲等地的机构都把发射合同交给SpaceX。如此以往,今后全球商业发射市场中,我们如何竞争?


火箭回收着陆瞬间!


艾隆.马斯克

国外商业航天发展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在商业卫星中不仅可以搭载商业载荷,还可以搭载军方载荷,也就是说即便军方也可以把载荷交给给商业公司来发射,因此所谓的技术保密的理由也是不成立的。在中国发展商业航天,技术可能不是问题,人更不应该是问题,中国有的是人才,高手都在民间。


二、航天事业的定位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以来,国家很认可,老百姓很认可,世界上很有地位。那么,我们需要适当前瞻,航天未来在国民心目中的定位应该是什么形象?

首先,航天作为国家名片。中国的国家名片中,高铁、核电大家都认可,航天可能是中国的第三张名片。作为第三张名片,我们如何“走出去”。不是帮其他小国家发几颗卫星就叫“走出去”,而是要给其他国家和公司提供研制、发射、运营等整套航天服务,这样才符合国家名片的定位。实际上,在“走出去”国门,参与全球航天竞争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由于没有政府背景,也不易受国外政策门槛的限制,所以国外也不会太敏感,在开展国际合作方面更有优势,所以,中国航天“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民间身份开展国际合作。

第二,航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应该显著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现在航天领域的投入主要是国家行为。未来,要加大航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力度,使每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航天,感受到航天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唯其如此,航天助力百姓就业和经济增长,在国民心中的地位自然更高。

第三,航天作为高技术的代表。航天的高科技不是高在轨道上,而是高在一个个具体的技术细节。现在中国经济遇到转型困境和瓶颈,未来要发展只能靠科技创新。航天科技如何为向创新型国家转型服务,大量航天技术如何在确保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需要大家来思考。


三、中国商业航天的创新困境

中国商业航天面临的困境是什么?

第一,人才困境。我们国家航天系统的人才基本上都在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及其下属机构,中国科学院和大学里也有一些。当然,发展商业航天,人才不是问题。我们每年有大量航天专业的毕业生,航天企业中也有一些人看到商业航天的前景,从这些机构中跳出来创业。

第二,技术问题。造飞行器、造火箭的大量关键技术都集中在两大航天集团,要有规范化的技术输出和转移转化,在技术向外输出的过程中,如何保证知识产权及其股份分配?我觉得,技术保密不是拒绝开放的理由。SpaceX每次发射猎鹰火箭都很风光,很开放,但是它的核心机密从来都拿不到。NASA每次发射任务都做足了宣传,但NASA的很多核心技术我们什么时候都不可能拿到。

第三,政策和法律的问题。政策要开放,商业航天在全世界都属于新兴行业,对萌芽阶段的新兴事物,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设立条条框框加以监管,而是政策引导和扶持其发展。商业航天的政策要尽可能开放,政策制定者迫切要制定的是鼓励和扶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比如,政府投资的航天任务订单,要考虑进行全国性的招投标,鼓励商业航天公司和团队参与公平竞争。一些国家任务中的零部件或分系统也可以进行招投标,从而扶持一部分民营航天企业发展起来。

从长远看,发展商业航天,发展民营航天是必须要做的,如果不做我们怎样参与国际竞争?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是要做的,然后是法律层面的一些问题。然后市场,商业航天在中国要发展,不能说一开始就想造火箭,就想造载人飞船,那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要在航天的细分领域来分析问题,解决需求。航天领域有哪个问题,哪些需求,我们要找准需求一个一个去供应。前面一个频率资源的公司做的很好,一个里分领域里面,要找到这样的细分领域,然后做精,做深,做的比现在的航天机构还要好,你的市场地位才能立足,所以要在这方面做一个探索。


四、中国商业航天的出路

既然从长远看,发展商业航天是必然趋势。为此,我给一些建议:

第一,航天商业化。现有的大型航天国企应该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商业化改造,,引入外部民营资本和竞争机制。认真分析民间、国家、全球市场对航天的需求,航天企业要响应需求。

第二,商业化航天。政策制定方面要引入民间机构承担原来由大型航天国企承担的任务,鼓励以更低的价格、更先进的技术来承担一部分任务。大型航天国企要有长远规划,要清楚发展商业航天的主要目的是延长航天产业链,把航天这个市场做大,只有把市场做大了,大家都有饭吃。

发展商业航天时要引进两种思维:一是互联网思维。马斯克是互联网大佬,每次火箭发射都是面向全世界直播,相当于吸引粉丝的免费广告。互联网思维就是共赢和分享,你赢我也赢,你赚钱我也赚钱,我有什么东西跟你分享,你有什么东西跟我分享,如果是一个封闭的思维,大家都是死。互联网思维要引进到商业航天中。二是商业化思维。商业化思维就是响应市场需求,民间、政府和国家对航天的需求。中国要向创新型国家转型,航天如何发挥牵引作用。要通过市场竞争降低价格和成本,现在航天元器件太贵了,部分产品的价格比商业化元器件贵一到两个数量级,商业航天的重要作用就是鼓励竞争,降低成本。如果一直是高成本,政府投入航天的兴趣也会下降。如果主动把成本降下来,航天任务订单就会源源不断。

第三,批量化制造。以前的航天任务由于次数较少,所以常常采用研发模式,每次任务都从设计图纸开始做,研发成分太高。商业航天就要像生产冰箱、洗衣机、彩电一样生产火箭和飞行器。采用流水线的生产、元器件批量化采购和生产,这些思路要引进到航天领域。

第四,扁平化的研发模式。现在航天任务研发中垂直化的层级太多,设计图纸或文件档案上有十几位签字的,这样能保证可靠性吗?签字多了,可能反而降低可靠性。扁平化的研发思路是中间有个核心,周围是各种服务和货品的供应商,最后围绕核心实现研发。

总之,发展中国商业航天,第一、要把商业化思维、互联网思维引入航天领域;第二、大型航天国企和研发机构要敞开大门,通过引入外部力量促进航天研发体制改革;第三、政府决策部门要把一些航天任务订单向民间开放,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让民间机构有机会参与航天。

我相信,十年之后,商业航天将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0811-986347.html

上一篇:梁启超故居?文物保护几乎为零
下一篇:我眼中的FAST射电望远镜
收藏 IP: 159.226.171.*| 热度|

7 胡超 李学宽 苏德辰 刘捷 aliala shenlu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