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快动力学成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binmse 动力学-缺陷物理与工程-半导体SiC-Si-GaAs

博文

学生损坏仪器,是责骂,纵容还是鼓励? 精选

已有 19300 次阅读 2011-9-24 08:56 |个人分类:实验室故事|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仪器, 报告, 实验室故事, 损坏, 做实验室

    近一段时间,实验室的仪器被损坏了好几台,弄得很多人无法开展有关的实验。作为损坏仪器的学生,管理人员经常称他为实验室的trouble maker,可他还是很受人们的欢迎。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做科研,时不时的要使用仪器,尤其是开展实验方面的研究。那么,如果仪器被无意的损坏后,我们该如何处理呢?这是一个比较普遍性的问题。十一的长假也即将到来,一些学生可能会在假期做些实验。希望这里的一点浅见能够抛砖引玉。

    第一个例子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学生A,他在做实验过程中损坏的仪器不是一件两件,因此他在我们这里成为了有名的trouble maker。有些时候,他出错的是一些非常低级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在做透射电镜时,我们需要把样品固定到样品杆上,是用两个螺丝来固定的。由于样品杆比较脆弱,因此我们在拧螺丝时都非常小心,不敢使大的力气。他在装样品时,可能是方法不对抑或是用的力气太大,样品杆的最脆弱部分反正是弄折了。花钱来修不说,该样品杆还要送到国外的原出厂公司去维修,前前后后要耽搁2个多月。即使这样,他在实验室还受老板和管理人员的欢迎,他们介绍他是trouble maker的时候也是满带微笑。他有什么诀窍呢?

    第二个例子是学生B,是另外一个实验室的故事。在一次培训电镜操作过程中,由于不经意的疏忽,他也是把样品杆弄坏了,事实上还没有学生A弄的那么厉害。被他的老板知道后,他老板不仅当面批评他,而且还在组会上当着所有学生的面大批特批。后来,他在做电镜时心里有了阴影,拿样品的手会不停的颤抖。再后来,这方面的研究被取消了,他改做其他的课题了。

    上面两个例子是由于自己的理解不够或者经验不足造成的仪器损坏,但两个学生得到了明显不同的待遇。第三个例子也非常有代表性,是由于自己潜意识觉得不会出问题而造成的。学生C做的实验是要把样品放到高温炉子里面去烧结,温度一般要到1000多度。他其实有好几年这方面的经验,平常该炉子也没出什么问题,所以他觉得守不守在炉子旁边没有多大问题,虽然老板一直要求学生一定要守在旁边,以防万一。有一次,他的实验预计要到夜里两三点才能结束,他不想一直在这干等到深夜,索性就回宿舍了。有时候,事情还真的那么巧,你在旁边的时候,什么事情不会发生;而一旦你离开,哪怕就是只有一次,它就真的那么发生了。那个炉子后来着火了,也烧了实验室的一部分,幸亏警报器的作用,值班人员发现得早,未酿成大的灾难。

    点评:(1)学生A是那种富于冒险精神的人,敢于大胆尝试,虽然经常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他之所以还很受欢迎,就是他一旦不小心损坏了某个仪器,他马上第一时间报告给管理人员或者老板,让他们能及时知道,并且能诚恳的检讨自己的问题。老板知道后,也是鼓励他不要有心理阴影,还安慰说做实验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的。

    (2)学生B的待遇没有A的那么好,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一旦我们实验室中损坏了仪器,一定要报告自己的老板,这是自己的诚信问题。虽然我们有可能面临老板的责骂,但我们的内心会释然很多。也希望老师们能多理解自己的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尊严,这也是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如果实验中畏首畏尾,也很难想像会有什么大的突破。

    (3)对于学生C的情况,由于涉及到了安全问题,系里已经给了相应的处分。可想而知,这个学生心里压力是很大的。我们可以给予他必要的安慰和教育,如果再去责骂他,无疑是雪上加霜,虽然老板这时心里可能有极大的愤怒。

    (4)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养成的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可能会忽略实验中的一些步骤,虽然这些步骤不会马上把仪器弄坏,但能不断减少仪器的寿命,我们要给予不断的教育,而不是一味的纵容。因为小毛病虽然不会一时酿成大的错误,但由此让他们养成的不好的习惯可能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带来麻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04218-489836.html

上一篇:老师如何激发引导学生的科研兴趣?
下一篇:浅谈日本的tenure及相关制度
收藏 IP: 14.200.132.*| 热度|

18 吕喆 郑祺 吴飞鹏 王安邦 李学宽 许培扬 徐耀 王琛柱 赵凤光 王德华 林涛 唐小卿 唐常杰 曾新林 张玉秀 朱义峰 detecheart thubw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