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捷登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djaden

博文

《Nature》最新调查揭示博士研究生内心动荡的根源

已有 2895 次阅读 2019-12-27 12: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结束了,考研又成了热门话题。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报考研究生人数341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而去年这个数字是290万人。对于下定决心追逐学术梦想,希望努力提升自己的青年学子们,既要了解自己内心,也要追随自己所想,对今后攻读研究生学位做好充分的生理和心理准备,这样才能学的明白,活得坦然,过得开心。

 

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Marina Kovačević的经历尤其艰难。她是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University of Novi Sad)化学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这迫使她不得不兼职做酒吧服务员。两年后,在另一个实验室,有可以申请获得资助的机会,于是她突然从药物化学转向了计算化学。长时间在实验室的额外高强度工作和她研究项目所在领域的快速进展,让Kovačević感到身心疲惫并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到焦虑。

 

《Nature》发起的第五个博士生的调查结果证实了Kovačević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内心的不确定性和在压力下与抑郁和焦虑长期斗争的经历。这项调查从6300多名博士生那里收集了一些答案,这是该调查近10年来涉及人数最多的一次。受访者来自全球各地,涵盖了各科学领域。(图1

 

在调查结果和自由评论中,学生们表达了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欺凌和骚扰事件以及不明朗的就业前景的普遍担忧。今年的调查还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包括学生债务、欺凌和骚扰以及照管相关责任等,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第一次被问及,它揭示了高等教育带来的一些更令人感到不安的影响。


来自世界各地调查受访者的独立评论精选

在获得博士学位时,我怎么强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都不为过。我希望我能够单独发表这样的声明;然而,我的研究项目中的学生们却在自杀、抑郁和焦虑中挣扎。(美国)

学术体系是非常传统的,仍然经常惩罚那些所谓的不正常人。(美国)

我真的对我的博士学位很满意!难道我是一个局外人吗?(澳大利亚)

我担心青年科研人员之间的竞争关系。在一些机构,大家不是在相互支持,而是在勾心斗角。(美国)

"99%
的时候都是失败的,但只要有一次成功就可以弥补这一切。(法国)

请全社会来帮助我们,让科学研究更加人性化!(芬兰)

 

我们需要给博士生更多的报酬。(美国)

现在还是有很关于攻读博士学位和未来前景的负面报道(美国)

攻读博士学位确实很难。(印度)

 

 

image.png

图1 持续满意度调查结果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受访者的心态有所恶化,但大多数受访者仍然很高兴他们对攻读博士学位所做的决定。

 

 

超过三分之一(36%)的受访者来自欧洲,28%来自亚洲,27%来自北美或中美洲,9%来自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大约有700条回复来自中国。

 

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 麻醉学副院长兼首席学习官露丝 • 格里安说,调查并研究博士生的生活细节,可以揭示比传统的宏观指标多得多的东西。“我们不想只看毕业率,”她说。“博士生们需要什么?他们真的愿意一直都在实验室吗?他们是否抑郁或焦虑?如果他们不高兴,我们必须找出原因。”

 

Nature 对入选的受访者进行了深入的跟踪访谈。学生们讲述了他们的失望和成就,他们的决定和遗憾,以及他们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原因、陷阱等等。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教育心理学家 Anna Sverdlik 说,对于博士生来说,有一个出口来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挫败感是很重要的。太多时候,没有人愿意真正去问。她说:“人们认为博士生已经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

 

“危险旅程”

学生们为了获得博士学位确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将近40%的受访者在国外学习。例如,Mariam Fonseca-Hernández在她的祖国古巴学习气象学,然后在墨西哥Ensenada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参加物理海洋学博士课程。国家的变迁对她来说已经够困难的了,但要想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却比她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她说:“我在第一年里挣扎了很久。”“我开始焦虑,我想放弃一切。”

 

她并不是个例,超过 1/3 的受访者 (36%) 表示,他们曾就博士研究导致的焦虑或抑郁寻求过帮助。(在2017年的调查中,有1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出于同样的原因寻求过帮助,但只有将精神健康列为他们主要关注之一的调查参与者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图2)  

image.png

图2 过度承受与压力 长时间呆在实验室和过多的要求对博士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损害。

 

 

这一结果与其他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相呼应。例如,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公布的一项国际调查发现,在过去12个月中,有31%的人表现出精神障碍的迹象,如重度抑郁症、一般焦虑症或惊恐障碍2。一项针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3发现,约19%的人报告2015 年在其所在机构获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帮助。这比2009年寻求帮助的14%有所增长。美国调查研究的第一作者、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教育与人类发展研究员萨拉奥斯瓦尔特表示:“可能更多的人意识到了焦虑和抑郁。”

 

失衡

这项调查也发现了引起紧张和焦虑的一些最重要原因。要求受访者把这些原因进行排序时,工作前景的不确定性和难以维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远高于其他因素。这两个担忧在2017年也高居榜首。

 

各区域的关切各不相同。非洲的受访者特别担心难以获得资金和毕业后预期的财政压力。超过一半的非洲受访者将学生债务列为他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之一。亚洲 (31%)、北美和中美洲 (29%) 比欧洲 (21%) 更担心债务问题。与其他地区的研究人员相比,北美的受访者更倾向于与“冒名顶替者”作斗争,他们觉得自己不配担任这个职位,或者根本不属于研究生院。在欧洲,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被列为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些博士生还有家庭需要负担,这个挑战似乎更大。在调查中,略多于1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责任照顾家里的老小。Fonseca-Hernández 说她必须带她五岁的女儿去一个昂贵的校外日托中心,因为学校里没有这样的场所。“他们应该在校园里为在职学生的孩子提供日托,”她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成为好的博士生和好的家长。”

 

Zhuo Yang从中国搬到加州拉荷亚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攻读化学博士学位时,并没有想到自己遇到的挑战。“我以为我只需要担心我的研究工作,”他说。“但我发现,你还必须考虑在你的实验室里如何与其他人相处,并与其他人交流。除了做实验,还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和其他很多人一样,Zhuo Yang发现博士工作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他说:“我必须要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这对我压力很大。”在这些压力之下,他不得不担心他的签证问题,这也是许多在美国生活的外国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如果他要回家和他在中国的家人团聚,他需要重新申请签证返回美国,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月。“我不能指望休假一个月,所以我一直不能回家,”他说。“这只会增加压力。”

 

骚扰和歧视

调查还发现了伤害学生行为的普遍案例,这些行为会使学生士气低落,并使职业道路偏离轨道。总体而言,21%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亲身经历过骚扰或歧视,同样比例的受访者表示经历过欺凌。女性的受访者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报告自己遭受过骚扰或歧视,而男性受访者,这一比例为16%。北美报告的骚扰或歧视率最高 (24%),澳大利亚最低 (18%)。(图3) 

 

image.png

图3 不良行为 骚扰、性别歧视或种族歧视的情况仍然十分普遍。

 

不确定的未来

博士生们并不总是确定所有这些付出都能得到回报。只有 26% 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博士阶段学习将为他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工作机会。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他们的博士学位会大幅或大幅改善他们的就业前景,这一比例与两年前基本持平。尽管全球范围内的大学和学院都存在就业岗位短缺的问题,但56%的受访者表示,学术界是他们职业生涯的首选。30%的人选择工业作为他们的首选目的地。其余的人被任命为政府、医药或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职位。2017年,52%的受访者选择学术界,22%选择产业界。(图4

 

image.png

图4 学术梦想。在全球范围内,博士研究生继续向往着学术职业,尽管全球就业紧缩,工业领域提供的就业机会日益增长,但它的排名远远落后于博士对学术职位的追求。

 

 

Matt Murray是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的分子医学博士生,他是不知道自己所有努力的方向的受访者之一。“我仍然怀疑我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他说。“你有那么几天什么都讨厌,只想回家。”在某些情况下,怀疑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表明追求博士不是最好的选择。尽管Fonseca-Hernández面临着精神健康的困扰,她还是觉得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中处于一个良好的位置。她说:“我现在设法与我的焦虑共存。”“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穆雷也觉得他最终还是会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即使他现在还不知道它的方向。“归根结底,我喜欢成为一名科学家,因为这里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是我保持好奇,继续探索我的科学研究和我的人生旅程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    Woolston, C. Nature 550, 549–552 (2017).

2.    Auerbach, R. P. et al. J. Abnorm. Psychol. 127, 623–638 (2018).

3.    Oswalt, S. B. et al. J. Am. Coll. Health https://doi.org/10.1080/07448481.2018.1515748 (2018).

4.    Sverdlik, A., Hall, N. C., McAlpine, L. & Hubbard, K. Int. J. Dr Stud. 13, 361–388 (2018).


作者:Daniel(美捷登)

描二维码关注“美捷登”微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824-1211697.html

上一篇:餐前运动损伤健康?
下一篇:抗高血压中药药理学机制
收藏 IP: 27.18.1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