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捷登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djaden

博文

优秀的医生要为病人未卜先知

已有 2467 次阅读 2018-9-3 10:5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们总说,医生是上天派到人间的“白衣天使”。因为他们拥有一双能够救死扶伤,挽救人们生命的“上帝之手”。这个形容,确实很贴切。而从医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来看,“救死扶伤”的关键步骤,似乎就是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准确诊断,否则又谈何治疗呢?

当我们每次问医生:这病能不能治,要多久能治好?怎么治?会不会复发?这一系列,迫切又“刁钻”的问题时,医生总是能够淡定从容的给予意见和答案。这都是因为,医生往往会根据其从医经验和科学的医学数据以及专业知识,对患者的病症进行诊断。简单地说,就是医生会根据患者现在的身体状况来预测可能会发生的后果,如:能否根治、缓解,是否会恶化、伤残、瘫痪、复发或死亡等。这是最基本的诊断病症的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某种程度上来说,可比满大街的算命“仙人”更具有价值,也更容易让人信服。

我们传统对医生进行诊断的过程的理解就是“望闻问切”,但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医生做出诊断的准确率也越来越高,过程也越来越便捷,这就免了患者受长时间等待的苦恼。那么,他们具体是根据什么来进行病情判断的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分析一件事,总喜欢用概率来判断,这样既方便说明也相对准确。而医生也不例外。他们也是运用概率来判断患者发生某一种情况的可能性,从这些数据就能准确的进行判断,让患者早日预防,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病痛。

以急性乙肝为例,根据数据显示,这种病症容易治疗,也可以痊愈,即使是重症肝炎患者因急性肝炎而死亡的概率也不到十分之一。而急性肝炎,有五分之一的概率发展为慢性肝炎,有十分之一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有千分之一的概率才会发展为肝癌。

再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例,一般都是因为脑血管癌或脑血管破裂引起的,这类疾病的死亡率极高,而且不好控制,又很容易引起再出血导致病情复发。所以,只有了解患者所患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并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够防患于未然。

那么,医生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病情的预知的呢?

1、患者所患疾病的轻重和恶性程度。根据所患疾病的轻重程度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若是恶性疾病就根据疾病的恶性程度来诊断。

2、疾病的类型,有无并发症。不同的疾病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疾病发病原理以及规律,若带有并发症则治疗起来比较棘手,所以通常诊断出来的结果也不是很理想。

3、病情是否发现的及时,如果有拖延导致病情加重,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案进行治疗等。以脑血栓为例,当6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能避免患者致残。超过6小时后结果往往就会较差。

4、患者的体质以及患者的心理素质。体质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免疫力、营养状况等。因为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都会导致不同的病况,而且还要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判断患者心理素质,方便以合适的话给予建议,避免对患者带来强烈的心理压力。医生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

5、根据现如今的医疗条件,判断能够治疗到何种程度,给予患者最现实最合理的答案。

医生的诊断会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病情当然是早发现早好,早治早了。病情的治疗也和患者本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联。经过专业的全面的检查和治疗会大大提高病情痊愈的可能性。因为病情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医生的诊断只是在那时的最准确的判定,应该以参考的心态去对待。疾病很可能会趁你放松警惕时渐渐恶化,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毛病”也不能不放在心上,多一份小心总没错的。

不得不说,我们现在的医疗条件和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进步,就连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癌症,都能够准确的进行判断,从而有效的预防控制和治愈。

代表疾病的“恶魔”总是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就侵袭我们的身体,损害我们的健康。而医生就是保卫我们身体健康的一道屏障,所以,相信医生的判断,及早的进行预防和治疗,才不会让疾病有机可乘。

作者:美捷登用户

邀请函|第二届国际医学研究与发表高峰论坛(ISMRP)暨首届国际医学前沿研讨会


2018JCR(期刊引用报告)宏观分析  ------从指标到情报的综合评估


2018JCR不可不知新亮点------增强版期刊影响因子页面


华易研|您身边的医药专家库


扫描二维码关注“美捷登”

7.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824-1132511.html

上一篇:知名药企再启学术推广新模式,使更多医学科研人员受益
下一篇:除去BBRC,还有一本2~3分的SCI期刊,不足一个月就接受
收藏 IP: 59.172.72.*| 热度|

1 赫荣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