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民国西北大学医学教授

已有 11676 次阅读 2014-1-3 15:42 |个人分类:西大百年往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医学教授, 吴祥凤, 蹇先器, 徐佐夏, 民国西北大学

 

姚远.民国西北大学历任医学教授[M].李云峰,王民权主编.民国西安词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民国西北大学医学教授

吴祥凤(18881956  清光绪十四年(1888)生于浙江嘉兴。1916年毕业于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回国后,于1917年任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内科教授。1919年至1921年在美国进修。1927年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1932年至1937年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西安,先后任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教授、院长。19398月任教于西北医学院,后兼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抗战胜利后,应聘到南通医学院任教。1956年去世。他在内科学和精神病学领域有较高造诣,诊疗技术娴熟,对疑难病症有很强的判断力,曾参与孙中山先生病重期间的治疗工作。1930年北平猩红热流行,他以丰富的经验参与治疗,并教授学生鉴别法。19333月,日军逼近华北,中日军队在古北口一带激战,他在北平创办重伤医院,救治了300余名重伤员,因此受到表彰。他在院长任上,大力整顿教学、医疗秩序,规定凡在外开业的教师,不能续聘。他还在医院整顿中,把护理工作改属护理系统,聘请护理主任和各科护士长,制定各项制度,使医院护理工作走上正轨。著有《临床便览》等多种论著。

蹇先器(1893—?)  字孟涵。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于贵州遵义。毕业于日本千叶医科大学(一说为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皮肤花柳科博士)。1920年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立皮肤花柳科,任主任。1929年至1936年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其中1935年到德国考察皮肤花柳病1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迁陕在西安和汉中参与组建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和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1938年任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院长、教授兼附属医院皮肤花柳科主任,19398月改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后,辞去院长,由徐左夏接任。1940年任福建省立医院教授。他是中国西医皮肤性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著有《皮肤性病学》(日,土肥章司原著,蹇先器译,汤尔和译校,财团法人同仁会,1938年初版,1943年第2版,1948年增订再版);《内科学》(一、二、三、四卷,医学博士小泽修造等原著,蹇先器,姚鸿煮,吴祥凤译,财团法人同仁会,1926年第一版);《泌尿科学》(日,志贺亮原著,蹇先器译,汤尔和译校,商务印书馆,1941年初版,1943年第二版)等。

徐佐夏(18951971  字益甫。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生于山东广饶。191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20年赴德留学,入柏林大学,曾任药理研究员。1924年归国,任北平大学医学院教授。1937年起先后任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教授、西北医学院教授兼院长。1944年任江苏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兼副院长。1971年去世。他主要从事药理学、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与研究活动,为著名药理学专家。1937年在西安临时大学期间,组成30余人的抗日宣传队,赴陕南褒城一带进行抗日宣传和医疗教学活动。1938年在西北联合大学期间,积极协助医学院院长蹇先器教授聘请教师、联系实习基地,并借南郑卫生院开设门诊,使教学、医疗等工作逐步就绪。他但任西北医学院第一任院长之后,积极开展基建,相继建成教室、实验室、食堂、操场、附属医院药局、手术室及病房,添置病床近百张。在大后方药源奇缺的情况下,他就地取材,提取中药有效成分以代替西药,以土硼砂为原料提取医用硼酸。译著有《实验药理学》、《药理学》、《毒理学》、《处方学》(北平大学医学院,1931)、《简明药理学实习》、《植物疗法》等。其《药理学》一书系据Eicholty教授的著作编译而成,为药理学界较早的重要参考书籍。

陈作纪(18961981  字理蘖。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11月生于山东潍县。宣统二年(1910)入官立高等学校。1912年考入青岛德华高等专门学校读医学预科、1914年入上海同济德文医工学校(1918年改称同济大学)1920年毕业。同年8月赴德国,先后在哥廷根、明兴、罗斯脱大学学习,192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及德国医生考试优等及格证书,并于次年归国。历任胶济铁路张店医院主任医师兼院长、河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四方医院院长、山东省立医专教授等。1939年起任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教授、西北医学院教授、西北大学医学院生物学主任、教授,1949年兼任生理科主任。1981年去世。他主要从事生理学教学,为西北大学医学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林  几(1897—1951) 字百渊。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12月20日生于福建闽侯。1918年考入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1922年毕业后留校任病理学助教。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旧称华兹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受北平大学医学院之聘,筹建法医教研室,并任该室主任、教授,同时承办各省市法院送来的法医检索。1932年受司法行政部委托,到上海筹建法医学研究所,任所长。历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第五军医大学法医学教研室主任、教授。1935年重返北平大学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任主任教授。抗战时期,1937年至1939年任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教授。1939年受聘于在成都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1943年7月创建了法医学科,任主任教授。并曾为四川省高等法院举办高级司法检验员培训班(即司法检验专修科前身)。国家一级教授。抗战胜利后,随学校迁回南京。1947年继续举办第二期高级司法检验员培训班,学制两年。1948年中央大学医学院建立法医研究所,兼任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卫生部聘为卫生教材编审委员会法医学科组主任,编审法医学教材,并委托他继续举办两年制高级法医检验人员培训班,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法医检验人才。1951年11月20日逝世。他是中国现代法医学的创始人,并积极培养法医学人才,从医学院毕业生中招收法医学研究生,培养两年结业,由司法行政部授予“法医师”证书;受理全国各级法院送检的有关法医检验、鉴定案件,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学术组织;在医学院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时,增设病理、物证、人证、化验等研究室,添设所用的仪器设备;先后培训法医检验人员300余人,他在上海法医研究所任期内,曾招学制一年半的法医研究生班,培养了40余位高级人才,结业后分配至北京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四川华西,湖南湘雅,以及西安、浙江、江苏、山西等医学院,成为新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的第一批法医学师资。在《中华医学杂志》、《北平医刊》、《法医月刊》等杂志发表有《二十年来法医学之进步》、《最近法医学界鉴定法之进步》、《疑案鉴定实例》、《法医学史》等40余篇论文。著有《医师用简明法医学》、《法官用法医学讲义》、《犯罪侦察学》、《犯罪心理学》等。

李学禹(1898—?) 别号文轩。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于山东潍县。获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历任河北医学院外科主任、教授、中央航校洛阳分校医务股长、航空委员会空军第三区医务所所长、西北医学院解剖学主任、教授、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外科教授等。19472月始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

汤泽光(18991985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于广东新会。1924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后获美国纽约州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29年复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后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在眼科和脑系科任助教。1931年起,历任广州光华医学院教师、岭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博济医院院长、夏葛医学院讲师、教授、医学院教务长、研究实验室主任、西北医学院教授、院长、岭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兼附属孙逸仙医院院长、中山医科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会长、中国病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广东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等。194410月起在西北大学任职。1947620,西北大学原医学院院长侯宗濂教授因病辞去院长,被聘任为院长兼附设医院院长。因院务难以推进,他不久即离职前往广东,由刘蔚同教授代理院长。1985年去世。1932年他与人合作,报告了首例频繁阵发性心停跳性癫痫;1934年在国内首次诊断罕见的脊髓肿瘤;1937年在国内首次发现钩端螺旋体病;抗战时期随中国红十字会在前线为抗日军士服务,曾被传染重病月余而复生。

侯宗濂(19001992  字希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123日生于辽宁海城。1920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并留校任助教。1922年赴日本留学,在京都大学进修肌肉神经普通生理学及生物物理化学,并于1926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加入中国生理科学会。1930年赴奥地利音司卜路克大学研究生理学1年。19313月至9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进修生理学半年。19319月归国,任北平大学医学院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名誉教员。19377月创建福建医学院,任院长兼生理学系主任、教授、福建研究院院长等。1944年起任西北医学院教授兼院长、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院长等。一级教授。历任九三学社西安分社筹备处和筹备委员会召集人、九三学社陕西省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理事、卫生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陕西省生理科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副理事长等。1992317日逝世。他早在30年代,即对当时已被世界生理学界公认的法国科学院院士拉皮克(Lapicque)提出的“时值”理论,提出质疑,并首先提出要找到一个新的确实反映兴奋性的指标来取代拉氏“时值”;论证了Fick氏间隙的本质是阳极抑制,提出短时通电两极兴奋、两极抑制学说;研究了兴奋性及其指标问题,论证出能正确反映兴奋性的指标;研究过针感生理,论证了不同穴位的针感感受器和针感传入纤维。1935年,在莫斯科第十五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上,他阐释了“费氏间隙”的本质。19448月至1950年,他一直工作在西北大学医学院。1991年去世。在西北大学期间,曾在海内外发表了《鹿寿草研究之初步报告》等33篇学术论文。在他任内,医学院的教授、副教授达到20余名,学生近300名。1944年,在北平大学医学院赴陕师生的推荐下,被聘为西北医学院院长。之后,他积极设法改变学院面貌,曾数次赴重庆聘请教授,并培养学生勤勉学习的风气,从而受到广大师生的拥戴。1946年学校自汉中迁回西安并改名为西北大学医学院后,他主持购置西北制药厂作校址(现第二附属医院北院),次年购西邻居民地建立教学医院。但迁回西安不久,即因病辞职,遂由汤泽光教授继任院长。著有《医学百科全书·生理学》分卷、《费氏间隙之真像》、《蓄电器放电时之费氏间隙》、《交感神经对于心脏紧张之影响》、神经的应激、兴奋和适应》、《中西医结合探讨经络实质》等。另于20世纪30年代在《Pluger Archive》《中国生理杂志》(Chinese J Physiol)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有《神经电刺激》《平流电开放刺激之刺激阈何以较低于闭锁刺激者》《费氏间隙之研究》等100余篇学术论文。

万福恩(19001961  字沛然。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于直隶(今河北)盐山。1927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河北医学院外科主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第一大队队长、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同德医学院教授等。193810月,任国际红十字会医疗大队队长期间,曾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林伯渠密切往来,并提供各种医疗方便,支持抗战。1947年南京市陆海空军总医院工作。建国后,历任抗美援朝医疗队第一大队队长、华北纺织管理局第一医院院长、天津市立总医院院长、农工党天津市筹委会主任委员等。19491月任天津医务工作者工会主席。1955年任天津市公共卫生局副局长。1961年去世。其医术精湛,在1949年前即施行过三叉神经痛酒精注射治疗、脊髓瘤摘除、精神分裂症前额叶离断等复杂手术。著有《万氏外科学》、《实验外科学》等。

陈友浩  字伯智。生卒年不详。湖南武陵(今常德)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历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江苏医学院教授、国立编译馆解剖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特邀编审、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江苏医学院、南京医学院(后改为南京医科大学)教授。他早年向国内介绍解剖学,参与制定解剖学中文名词,按中国人体建立解剖学科,是中国解剖学的奠基者之一。著有《人体系统解剖学》、《人体局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名词》等。

毛鸿志(19011978  字抟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于江西广丰。1923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北伐时期任广州大本营陆军医院医师,1926年转任第六军医务主任、江右军野战医院院长。北伐胜利后入北平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工作。1935年赴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病理科进修并任研究员。1937年归国,先后任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副教授,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教授、西北医学院教授兼总务主任。1946年在西北大学期间被教育部选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病理科进修和研究。1948年归国,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兼理总务。1978年去世。他主要从事病理学教学研究,曾在我国著名病理学家徐诵明教授和世界著名病理学家Boyd教授指导下工作。发表有《肺癌的实验研究》、《胆管增殖症的再构模型》等论文10余篇。

李佩琳(19011979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于辽宁海城。1927年毕业于奉天医科专门学校,留校任助教。1930年至1932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助教并攻读研究生。19326月至19376月任湖南湘雅医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讲师。1937年至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进修,获得博士学位(一说回国后获西北医学院病理学博士学位),并被接纳为爱尔兰和英格兰病理学会会员。归国后,历任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病理科副教授、昆明中正医学院病理科教授兼主任、西北防疫处病理研究室技正、西北农学院兽医系病理学教授、汉中西北医学院病理科教授兼主任等。1945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兼病理室主任。1950年任中国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主任、一级教授、中国民主同盟沈阳市委员会委员、农工民主党沈阳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沈阳市政协副主席等。1979年病逝。在英国进修期间,从事肝脏静脉对内压增加的适应研究,发表有《小肠壁间神经环肌肉内层的神经支配》《涎腺混合瘤起源的探讨》等论文。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参与揭露美帝国主义发动细菌战的罪行,参加病理学鉴定工作,并在国际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书上签名。在中国医科大学期间,受东北卫生部委托,从事大骨节病研究,提出大骨节病的营养说。

张同和(19021966  字喜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于山东潍坊。1928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31年任青岛胶济铁路医院外科主任。1934年任南京军医学校教务主任兼外科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武汉组建中国红十字会第28医疗队,任队长,并参加台儿庄会战。1939年任重庆空军医院外科主任。1941年任军医学校西安第一分校外科主任。1946年赴美留学,专攻胸外科和脑外科。1947年归国,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附属医院外科主任。196613日去世(心脏标本今存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抗日战争时期,在台儿庄会战中带领医疗队建立手术室,抢救了大批伤病员,直至台儿庄失守前两天才与伤员和器材一起撤出,为此受到中国红十字总会及战地指挥部嘉奖,获国际红十字勋章。在西北大学医学院期间,他建立健全了外科医师查房、术前讨论、死亡病案讨论等项制度,并积极送出教师到京津一带医疗机构深造,为陕西培养了第一代外科专家。1948年,他和万福恩教授一起,在校医院首先开展了脊髓神经鞘瘤切除术,又开展了前额叶切除术治疗精神分裂症,推动了陕西神经外科的发展。著有《脑瘤的诊断》、《脑瘤的诊断及治疗与神经外科患者的处理》(上海广协书局)。译著有《贺门氏外科学各论》、《实用神经外科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时(1903—?)  别号斯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于辽宁辽阳。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历任沈阳盛京施医院医师、辽宁东北大学医学院院长、陕西东北大学校医室主任、军政部第一防疫大队荐任技士兼第一分队长、国联防疫团第一团医官兼汉中第二组主任、军政部汉中陆军医院医务长、联合勤务总司令部西安总医院代理院长等。19468月始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

董克恩(1903—?)  别号如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于河北高阳。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德国耶纳大学。历任河北省立医学院教授、军委会北平重伤医院外科专任医师、湖北省立医学院外科主任、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教授、西北医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西安军医学校外科主任、教授等。19468月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

张迺华(1903—?)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于陕西鄠县(今户县)。192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36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广西医学院教授、陕西省立医院院长、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校长等。1949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附设医院耳鼻喉科代理科务。他主要从事耳鼻喉科学的教学、医疗和科研,曾研制出机械式喉头动态镜,协作研制出电子喉头动态镜。著有《简明声病学》等。

严镜清(19052005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生于浙江宁波。193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5年入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习,1936年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1949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北平大学医学院、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卫生局首任局长、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十字总会理事、农工党第九届中央常委、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副市长级待遇。2003年以97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国内遗体捐献项目发起人之一,93岁时就写下遗嘱,要求死后将遗体捐献给国家。200596日去世,死后遗体捐献给了首都医科大学。他早年从事公共卫生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城市卫生管理经验尤其丰富。著有《工业卫生学》等。

翟之英(1905—?)  别号千子。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生于山西定襄。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历任西安临时大学讲师、西北医学院副教授、教授等,后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院长办公室主任。

刘蔚同(19061982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生于河南太康。192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医疗系。1934年赴德国留学,入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皮肤病医院,曾任中华留德学生会会长,于193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37年归国之后,历任河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和附属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校长、陕西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教授、陕西省卫生实验所所长、陕西省卫生处技正、陆军军医学校西安第一分校皮肤花柳科一等军医教官等。1946年间,任西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花柳科主任,在西北大学医学院院长汤泽光教授离职赴粤之后,由他代理院长。建国后任全国政协特约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等。1982年去世。他主要从事皮肤病学的教学、医疗与科研,在德国发表有《淋病分泌物中类脂体的研究》(德文)、《Propersen对梅毒治疗效果的观察》(德文)等。回国后著有《皮肤病药物学概要》,主编有《皮肤病与性病学》、《皮肤病临床手册》,合编教材有《皮肤病学》《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等。

马志千(1906—?)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生于辽宁海龙。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历任长沙湘雅医院外科住院部总医师、山东临清华美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北平协和医院外科实习医生、桂林道生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联勤总部西安总医院外科主任等。19468月始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

孙国桢(1907—?)  别号千青。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2月生于河南安阳。193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并留校任教,1936年冬被派往上海医学院进修药理学,后仍回母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陕西省立医学专门学校副教授、军医学校第一分校药理学教官等。19468月始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1949年兼药理科科务。他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研究,兼通中医中药。著有《处方调剂学》、《药物及处方手册》,另发表有《阿佛汀抵抗香木鳖素中毒》等数十篇论文。

谢景奎(19071988  字星垣。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生于山东滨县。1934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并留校任教。后以《昏迷》(英文)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延安、鄂北、豫南中国红十字会医疗队队长,从事战地救护工作。19468月任西北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主任。1988年去世。他主要从事克山病等地方病研究,在克山病的病因探讨、治疗、预防等方面,均有不少成果,发现用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可治疗克山病心源性休克、提出克山病与水土相关性问题等。

刘新民(19081979  别号士琇。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于安徽凤阳。1931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并留校任教。1933年赴日本留学,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从庄司义治教授学习。1937年归国后,执教于北平大学医学院眼科,历任讲师、副教授。后随校西迁,先后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眼科副教授、眼科教研室主任兼汉中门诊部主任。1939年后,一度任西北医学院五官科主治医师。1941年至1942年挂牌行医,并任西安医师公会理事长。1945年后,西北医学院自汉中迁回西安,并改名为西北大学医学院,遂兼任眼科教授,复任西北大学医学院附设大学医院眼科教授兼副院长及医务邯主任。1979年去世。著有《沙眼和常见眼病的防治手册》、《农村常见眼病的防治手册》、《续发绿内障的组织检查例》、《关于高血压性眼病的几个问题》、《高血压病与眼底改变》等。

陈阅明(1908—?)  别号公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于河南灵宝。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曾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内科从事研究工作。历任福建省立医学院副教授、广西省立医学院教授等。19456月始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附设医院主任。

贾淑荣(1909—?)  女,别号晓澜。清宣统元年(1909)生于绥远归绥(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历任北平大学医学院助教、西北联合大学讲师、西北医学院副教授、教授等。19468月始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兼训导员等。

齐续哲(19091983满族。清宣统元年(1909)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曾任江西医学院、中正医学院教授、中央大学医学院系主任、教授、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医院眼科主任、第五军医大学教授、南京军区总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1983年去世。他早期致力于沙眼的病原及防治研究,在1936年曾用喹啉治疗沙眼,1952年开展角膜移植术,并创制角膜移植固定盘,1956年发现丝虫在眼内寄生,还涉及眼外伤、外伤所致脉络膜视网膜炎、某些全身性疾病的眼部病变、华夏氏综合症等研究。著有《眼外伤》等。

支永振(1910—?)  清宣统二年(1910)生于辽宁新民。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历任沈阳盛京施医院外科住院部总医师、湖南零陵循道会医院外科主任、云南昭通循道会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四川自流井加拿大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军政部西安陆军医院外科主任。19468月始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等。

彭绪让(1911—?)  字逊三。清宣统三年(1911)生于山东淄川。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化学系。曾任国立四中高中部化学教员、西北医学院化学讲、副教授、西北大学医学院副教授。1949年晋升为教授。

隋式棠(1912—?)  人,19121月生于山东广饶。1935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并留校任小儿科助教。1937年任安徽省教育厅教育委员会委员兼医师。1938年入陕,1940年任西北医学院讲师兼检验室主任,1943年升任副教授兼小儿科主任。19468月任西北大学医学院小儿科副教授。1947年任陕西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教授。1948年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兼小儿科主任。他主要从事儿科医疗和教学科研工作,在《中华医学》、《中华儿科》杂志发表有《百日咳的链霉素疗法》、《乙型脑炎病例分析》、《乳婴铁缺乏性贫血》等论文。其《小儿风湿》等论文曾受到西北卫生部嘉奖。

汪功立(19131955  又名一江。19131月生于湖北武昌。1937年毕业于南京医学校医科,并留校任教。1940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1942年先后任军医学校第一分校生化系上尉教官、陆军营养研究所少校技士、中校医官等。1944年任湖北医学院副教授。19452月起相继任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副教授。1949年晋升为教授,兼生化教研室主任。1955年去世。著有《生物化学实验教程》、  《骨质软化病中之钙磷代谢作用》、《龋齿与营养》等。

 

(共236个人物辞条(其中历任校长22人,哲学与社会科学教授134人;自然科学教授80人),10万零7千字(107 027字)——2011-07-28第一稿,2012-02-09第二次修改稿;2012-04-18第三稿。姚远于西北大学桃园校区格致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5-755519.html

上一篇:民国西北大学化工教授
下一篇:姚远:水调歌头•而立咏——祝贺重师学报创刊30周年
收藏 IP: 1.85.17.*|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