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西北大学举行优秀校友雷抒雁先生追思会

已有 3477 次阅读 2013-3-4 11:12 |个人分类:西大百年往事|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小草, 西北大学, 雷抒雁

西北大学举行雷抒雁先生追思会

33上午,我校优秀校友、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杰出诗人雷抒雁追思会在太白校区举行。来自北京、山西等地的50余位雷抒雁生前的老师、同学、好友以及陕西文艺界的作家、诗人、评论家代表出席会议,追思缅怀这位中国当代杰出诗人。我校校长方光华、副校长李浩出席会议并讲话,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文学院师生代表和来自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社科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等媒体的记者参会。

方光华校长在致辞中说,听闻抒雁先生病世的噩耗,西北大学广大师生和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无不震惊和痛心。雷抒雁先生在校读书期间,热爱学校、钟情文学,团结同学创办文学刊物,展露出一个文学天才应有的赤子之心和惊人的诗歌才华。盛名之下,雷抒雁先生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对母校的感情永远“和在身边一样真切”。他积极为母校的发展奔走呼号、献计献策,极力促成了“西北大学作家班”的创立,甘当文学青年的引路人。他是我们“作家摇篮”培养出的杰出作家,又是“作家摇篮”无私奉献的助推手。每次回到母校,他都怀揣满满的反哺之情,与西大师生分享创作心得,向西大学子传授创作经验,与几代西大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抒雁先生的拳拳爱校之情、深深眷顾之意令母校师生深为感动。西北大学的“小草”永远忘不了他。

雷抒雁在校时的老师、我校原党委书记董丁诚,文学院教授刘建军,同学岳彦斌等认真回忆了他读书时期的点滴,他锐利的思想和虚怀若谷、谦逊感恩的情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民日报驻陕记者站原站长孟西安,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中国人民大学美学所所长牛宏宝,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李抗美,西安市作协主席吴克敬,文学院段建军、杨乐生教授等动情的回忆了与雷抒雁相处的岁月,并对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文学骨气和文学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雷抒雁的亲友雷彦斌、张秋利、王国庆则从另一个侧面介绍了雷抒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浓浓的反哺情怀。

李浩副校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追思会交流的成果,并对进一步召开学术研讨会、筹建雷抒雁纪念馆等工作提出建议。

雷抒雁先生的逝世给中国当代诗坛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缺。他的诗歌创作推崇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强调作家主体意识对现实的主动姿态,与时代关系密切。每逢历史的重大关头,他总是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保持了一名优秀诗人、作家的良知。他早年为“文革”中惨死的烈士张志新而写的长诗《小草在歌唱》等作品享誉中国文坛,其中诗句“我敢说:如果正义得不到伸张,红日,就不会再升起在东方!我敢说,如果罪行得不到清算,地球,也会失去分量!”传诵一时,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诗坛的位置。同时,他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成绩卓著,长期担任鲁迅文学院的负责人,培养了一大批作家、诗人。

作为西北大学“作家群”的一名杰出代表,雷抒雁先生1942818日出生于陕西泾阳。1962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1967年大学毕业,适逢“文革”在农场“接受再教育”,延至1968年离校。19705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62师政治部宣传干事。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调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任编辑。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转业至中国工人出版社,先后任编辑、文艺编辑室主任、办公室主任等职。1993年调《诗刊》社任副主编。1995年调鲁迅文学院任常务副院长至2004年退休。1997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20125月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并担任中国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2013214日凌晨131分,雷抒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追思会现场

 

校长方光华致辞

 

学生朗诵《小草在歌唱》

 

雷抒雁生前老师、同学、亲友追思发言

 

李浩副校长讲话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5-666954.html

上一篇:姚远旧作:陕西近代科技期刊史略
下一篇:姚远在杭州受命撰著《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史》一书
收藏 IP: 124.115.173.*| 热度|

1 徐传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