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通往终身教授的长路 精选

已有 17030 次阅读 2008-4-14 07:03 |个人分类:有关科学与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在前两篇博文中(1, 2)谈了西方(主要是美国)招聘教授、研究员的过程和终身教授的评定过程。这是一个大体的格架,不同的机构在细节上会有差别。 这里我想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经历,谈一点如何具体走这样一个过程的感想。

    首先是几个基本的看法:1)对于搞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拿到终身教授并不是人生的目的,在科学上有所作为才是。但获得终身教授的位置,可以保证一个人一生安心做研究。有饭吃又能做自己高兴的事,这就很好了。2)一个体制无论它的标准是多么的严苛,都比没有标准好。上刀山下火海,但你知道你在干什么。如果没有标准,即使你想,你也不清楚如何去上刀山,如何去下火海。你也许什么都没有做,就什么都得到了,那是命好;你也许死了两个来回,但什么都没有得到,那是你的命不好。3)对于一个有标准的体系,一个最简单的成功方法,就是埋头老老实实干活。没有自己出的东西,你有把死人说活的舌头也没用。对于一个没有标准的体系,那就要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博士阶段
    从做博士开始,一个人就开始上了通往终身教授的长路,而且一旦上路,很难下来;即使下来了,也多半是鼻青脸肿。作为一个博士生,论文研究的选题至关重要。在我接触的学生中,中国学生(在国内国外都差不多,尤其国内的)自己清楚想干什么的比例比较小,多半是导师给一个题目去做,学生就去做,以后是什么结果做了以后再说。而美国学生相对而言比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喜欢什么,今后想干什么多少有点考虑。他们在选导师,选论文题目上,自己的主见比较多一点。
    如果自己能够选择,一定要花功夫多了解专业的情况,选题在今后发展的前景如何,要多听意见;如果是导师指定题目,导师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可能的结果,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不要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来使,然后什么都不管。如果一个学生就喜欢做一件事,无论以后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都认了,这是他的选择。选题好,会事半倍功;一路走来会比较顺利。选题不好,则相反。但这个世界上不可能都是好题目让你选,所以,运气有时候很重要。
    做博士生有很多活法。但不要让短期的快乐影响你一辈子的事业。要知道一般情况下,你不会发财,一辈子要过物质上平淡的日子。做了博士更要明白一个理,那就是你以后要靠学术、研究吃饭;要在学术中有所建树,其它的东西都是次要的。 在国内,除了论文外,很多单位都要求学生在核心刊物上发文章才能毕业。在国外,没有这样的要求,完全是市场机制。从我们这儿招博士后的情况看,一个博士生如果在毕业时没有5篇左右的像样文章,你要在好的研究单位拿到博士后的机率很小,更不要说找工作了。所以,做博士的时候,除了玩,还要记着干活。
    博士生除了做论文,要争取在各种场合,尤其是会议上露头,把自己有点眉目、可以拿出来说的研究拿出去讲,去贴;让圈子里的人知道你是谁,在干什么样的事,以后想干些什么。说白了,就是自己推销自己。你如果有个有名气的好导师,会有帮助,但最终要靠自己的本事。在这个过程中,社交能力很重要,它可以“放大”你的科研能力。闷头干活不说话的人会比较吃亏。当然,如果你是爱因斯坦第二,别人也挡不住你。
    博士毕业时,一般是两种情况:工作或者做博士后。工作有两种情况,一是意识到自己不喜欢所学的东西,或者觉得自己在这个领域没有前途,就改行干别的。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就不多说了。二是自己找到一份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你特别的优秀,拿到PhD就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你可以安心一辈子在这里待下去;这种情况比较少。二是你在一个比较小的学校拿到工作,这种学校一般以教学为主,常常没有研究生,但除了教课外,相对的压力比较小一些。按能力,你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在时间上你不愿意等;你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更好的工作。所以,先拿到一个工作,以后再想办法跳。但很多情况是一旦你进入这种类型的学校,要再往好的学校转会非常费劲。
 
博士后阶段
    最近这一、二十年,博士后成了一个博士和正式工作之间的一个广泛缓冲地带,而这个地带有扩大的趋势。美国的科研靠博士后撑起来的说法反映了这一点。很多学生要做2-5年的博士后才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觉得做2-3年的博士后是件好事。因为在这段时间中,你除了研究以外,没有别的责任,你就一门心思做学问,这段时间会是你一辈子怀念的时间。但做博士后的时间要是太长了,超过4年5年,也会有麻烦。你申请工作时,人家一看你的简历就会纳闷,这人怎么PhD出来了这么些年还没能找到事做?好像你有什么问题。有人就只好博士后或类似的位置做下去了;虽然也可以过,但总归是过得太心苦。
    在博士后期间要争取尽量多的出文章,也要尽量申请到一个像样的基金。当你去面谈一个工作时,你要是说你能带一个基金过去,绝对是有帮助的。做研究要讲究节奏。除了多出文章以外,你要弄清楚你的研究中什么最重要,要赶紧把最重要的研究以最快的速度发出去。这样的研究影响面广,而且让你受益的时间长,对科学的贡献也更大(至少在你活着的时间当中是如此),使你在学科中建立自己的学术地位;千万不要有把好东西留着以后慢慢享用的想法;那是一个人一生战略上的错误。文章要尽量往好的刊物上发,这用不着多说。不要在研究内容上太散,给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什么都沾,什么都不精;如果一旦这种形象被建立起来,你基本上就完蛋了。研究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拳头”。因为很多机构在聘用人时,他们对收什么样研究方向的专业人员有很大的弹性,但对收一个专业中最好的人却是肯定的。
    此外,博士后期间会有相当的研究项目积累,这些东西不能一时完成,但要计划好大体的完成时间,而且要尽量把有关的资料收集完整。因为你一旦拿到一个正式的位置,你就有教学、各种委员会等很花费时间的责任,你再也没有博士后期间那种专心研究的日子了。这个时候,面对tenure review的压力,你得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做博士后时积累的工作来应付科研和发表文章。如果没有一些积累,你将会非常的吃力。
    博士后期间最重要的事之一当然是找工作。你不断的写申请信,不断的请你的导师给你写推荐信,每次这样要求时都会有一种内疚:我为什么这么没出息,到现在都找不到工作而不停的麻烦别人?你也会面对贴满rejection letters的“哭墙”感叹人生的冷漠无情。我唯一的忠告,就是不要放弃,要更加的努力,最后比的就是人的毅力。
    当你的研究成果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具有竞争力了。这个时候,你投出去的申请信会有好消息回来,让你去面谈。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你应当清楚你在你的圈子里已经开始有影响了。一般来说,进入面谈,说明你的研究和其它经历从字面上看已经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达到招聘单位的基本要求了。那么,面谈就变得很重要。但我这里就不多说面谈的事,花样太多讲不清。

助理教授阶段
    当你经历了所有这些折磨后,你会对你拿到的工作感激万分,而且希望做好,能顺利拿到终身位置。所谓做好包括几方面的事:
    1)拿到至少一个基金。不同的学科对基金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但没有基金你会感到很尴尬,而且没有办法正常开展研究。 你至少要保证能有一些外来的经费把自己的研究支撑下去;否则就会有问题。
    2)做好研究,每年能持续发表文章,而文章数不要低于自己学科一般的平均数。除了数量,一定要注意质量。所以,时间分配上要有计划。好的文章通常要花更多的时间,但你一定要有。
    3) 如果在学校,要把书教好,不要让学生在课程最后的评估上说难听的话。一般的大学,都会在期末让学生对每一门科和老师进行评估,然后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在对全系教授的年终评估时,把这些教学评估以某种方式按等级划分出来。你最好不要垫底。
    4)参加系里的委员会活动。一般作为新人,别人会让你干他们不愿干的事,你需要参与,有时是不得不。但你的时间也有限,有时候要学会说不。尤其是你觉得你在研究和教课两方面做得不错时,不要别人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5)学会跟人打交到,因为在走廊里跟你点头打招呼的某个人,没准会是你tenure review委员会里的成员;他会记得几年前你对他的那一笑。
    6)要带博士和博士后。这点和国内不一样,一般拿到助理教职的人都可以带博士,也可以收博士后,没有博导和非博导的差别。能不能有博士和博士后,主要看你有没有经费,以及有没有学生要来跟你念博士或做博士后。在做助教时,由于自己受到的压力,通常会把这种压力转到研究生身上,要让他们多出文章,而且要和他们抢作者排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学生来说,选择导师时要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碰到好点的人算你运气,碰到不怎么好的人,你就会像活在旧社会。

    跳槽是常见的事情(这里我算回dummer留的问题)。美国学校的位置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主要受经费的调节。如果一个教授退休了,留下的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招一个和他专业相同的新人接替,从研究,教学等方面延续原有的program. 2) 招一个和他专业不同的新人接替,改变研究的方向。3)因为财政原因,取消这个位置,不再招人。一般情况下,新招的人会是年轻人,在助理教授这个层次上。一是可以注入年轻的新血,二是工资上会省下相当的一笔,可用在其它的方面(系主任们最喜欢干这事)。当然,也有直接招比较senior的人,一进来就带着终身职位的。
    如果有新经费,比如获得捐款,也可以开新的位置。捐款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一般性,即捐款人没有指定捐款的具体使用目的。二是专门的捐款(restricted fund), 指明要用在特定的领域。对于前者,学校或研究机构会根据需要来开新位置;而对于后者,则要按捐款人的意愿做。
    一般的跳槽当然是往高处跳,去更好的机构,更好的位置。“更好”意味着研究所的研究条件,报酬等等都更优越。是否要走,完全是个人愿望。但要当心处理,尤其是你还没有拿到终身教职的时候。因为你一旦申请别的学校,你现在的学校多少就会觉得你不安心在这里工作,而产生负面影响。但一个好的工作机会出来往往带有随机性,此时不申请,也许一辈子就再没有机会了。所以,要赌一把;那是你要做的决定了。
    如果你做得很好:有很多、很大的基金;研究做得一流,教学也不错,这个时候你占据了有利地形。你可以要求提前进行终身职位的评审(一般是在五年后,但你可以在第三年时提前进行);一般提出这样要求的人,都有比较充分的把握能过。此外,你也可以申请别的、和你的学校类似的学校的位置,一旦别人录取你了,你不一定真会去,但你可以把它用来和现在单位进行讨价还价。比如,马上给我终身教授,给我长工资,等等;否则我就走人。而且这个讨价还价可以在两边进行,就像拍卖一样,两边互相抬,最后你决定去条件较好的那家。这种讨价还价靠的是自己的本事,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没拿到终身位置前,无论如何要把研究做得说得过去。我认识的一位同事,拿到助教位置后开始建实验室。但他的实验室需要修一条通风管道到楼顶,而这要牵涉到很多别的东西,也需要经费,结果拖了两三年。其间他总是对人抱怨实验室弄不好他没法干活,结果五年很快过去,他没有干出什么工作来,结果评审没有过,走人;最后失业,改行做了别的事。这样的事情,怪谁?

    总的来说,终身体系最难的是进入这个体系的那一步。一旦有了,当然会减少很多压力。但无论你以后怎么做,有一点要记住:要善待你的学生,帮助他们,因为他们正在走你当初走过的那条艰难的路。


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010
2)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28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21598.html

上一篇:《梅娘曲》
下一篇:送耀明
收藏 IP: .*| 热度|

6 李天成 刘全慧 刘立 张海权 郭新磊 littlejoy

发表评论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