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小冬 (Foster Fe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sterfei2 主要研究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

博文

还不批判性地阅读英文文献?还在盲目迷信英文顶刊?

已有 2929 次阅读 2021-6-24 13: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是这样在扎根理论微信群里开始的,上周日。 某同事(ref.)问我,知不知道有一个Gioia方法?我不知道。然后这位同事非常确定地告诉我,“Gioia没有提扎根,就是编码”。我立刻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找到了Gioia的论文,看到论文里,Gioia et al. (2012)不仅有提到扎根,还提到扎根理论,而且还是多次提到。我想请问这位同事,难道你没有看到吗,还是在睁眼说瞎话? 在过去的几天里,我和王颖(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对Gioia et al. (2012) 一文以及相关文献做了分析。我们发现,Gioia et al. (2012)提出的、以Gioia这一姓氏命名的方法论(the Gioia methodology)剽窃了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方法论,尽管Gioia et al. (2012)还特别注明,他们从头到尾都遵照Glaser & Strauss (1967)的要求进行真正的扎根理论研究(p.28)。原话是:"Throughout the research process, we work to adhere to Glaser and Strauss’s (1967) guidelines for conducting proper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p.28) Gioia et al. (2012) 是不是疯了?用以Gioia这一姓氏命名的方法论(the Gioia methodology)从头到尾都遵照Glaser & Strauss (1967)的要求进行真正的扎根理论研究?有关剽窃(plagiarism)的定义,参考APA。

在我继续分析之前,我想特别强调,在这篇短文里我暂时把所谓不同版本(ref.)的扎根理论放在一旁,因为这不是这篇短文的重点。有关所谓不同版本(ref.)的扎根理论的讨论,参考我的其他短文(ref.)。

扎根理论,作为一个方法论,被研究者应用之后,形成一个理论,最后形成的理论也被称为“扎根理论”(ref.)。只能是这样。如果你用其它方法论当然也可以形成理论,但是形成的理论就不能被称为扎根理论,因为你没有用扎根理论这个方法论。

让我们看看Gioia et al. (2012)是怎么做的。他们声称他们最终形成的是扎根理论(p.22),但是用了以Gioia这一姓氏来命名的方法论。以Gioia这一姓氏来命名的方法论又是什么呢?我很快看了他们的介绍,大致上就是Strauss & Corbin (1998)的所谓扎根理论。

今天凌晨4点刚过,我收到了王颖半夜里发给我的几篇文章,也就是Gioia et al. (2012)提到的、以Gioia这一姓氏命名的方法论的“前身(precursor)”(p.17),用他们自己的原话。就看最早的这篇吧,Gioia & Chittipeddi (1991)。我打开pdf,只看最后的参考文献部分。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正如我昨晚和王颖在电话里怀疑的那样,以Gioia这一姓氏命名的方法论,从他们的第一篇文章(Gioia & Chittipeddi ,1991)开始,就完整地参考了扎根理论的文献,可以说是相当完整地参考了(譬如,Glaser & Strauss, 1967; 1970, Glaser, 1978, Strauss, 1987)。一个都不漏。太棒了,我们就要是揭穿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借用王颖的说法。Gioia et al. (2012)还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用以Gioia这一姓氏命名的方法论发表的研究论文出现在这些期刊里(譬如,AMJ,JMS,ASQ,OS,JMI,等)(p.27)。管理学的同事对这些英文期刊肯定不陌生吧。

有同事(ref.)私信我,问扎根理论不可以被借鉴吗?当然可以被借鉴。但是不能全部被“借鉴”,并且重新被命名。Gioia et al. (2012) 就是这种情形。这简直就是盗窃!为什么Gioia & Chittipeddi(1991)一文里还提到Glaser (1978), Strauss (1987)等文献,到了Gioia et al. (2012) 一文就不见踪影了??难道以Gioia这一姓氏来命名的方法论从来没有参考过这些文献?

“Propositions can help augment the transferability of emergent concepts or a grounded theory to other spheres, but they are not mandatory.” (p.25)这个观点是谁的?在扎根理论的文献里,难道没有吗?这是思想剽窃(idea plagiarism)(APA, year?)!

我非常认同@刘较瘦 的这句话: “现在做研究有点和买商品一样了,还要会识货[汗]”。是的,一定要睁大眼睛,大大的。有同事(ref.)说:“他们确实引用了扎根理论的文献,实在想不通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名字挂上去。。。这个真是太可怕了”  类似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世界各地。参考https://retractionwatch.com/ Gioia et al. (2012)显然借鉴了扎根理论,事实上也在多处承认了一些地方和扎根理论相似(e.g. "a process akin to Strauss & Corbin's..." (p.20)以及直接采用理论性采样("via a process that Glaser and Strauss [1967] termed ‘‘theoretical sampling" (p.20)等研究步骤。但是,怎么最后却变成了以Gioia这一姓氏命名的方法论呢?这个做法事实上就是在重新包装和重新命名扎根理论,尝试着从扎根理论里“捞好处”,用格拉泽(ref.)的话来说。总之,Gioia et al. (2012)这一事件为“remodelling GT” (ref.)这个概念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维度,从而使之达到进一步的理论性饱和。通过不断比较,除了已有的这个主义那个主义(ref.),本土化(ref.),扎根方法(ref.)等,这次多了一个新的维度,以姓氏来命名。

某同事(ref.)反馈,认为这次练习有收获:“我觉得特别棒,我有时候确实也缺乏这种评判性精神,会盲目迷信一些东西,这样的探讨能点醒我,不仅仅是对扎根理论的学习,还有其他各个方面的学习也应该如此”。是的,在这个阶段的学术训练中不应该只关心“范文”(ref.),“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ref.),这不是小学生学描红(ref.)。

最后,我想感谢某位管理学的同事(ref.),我时不时会咨询他一些问题。如果这次不是他出声的话,我是不会重视并搜索以Gioia这一姓氏命名的方法论。为了保护这位老师,我在这里不透露他的信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48901-1292549.html

上一篇:有关:吴继霞、何雯静(2019)一文
下一篇:“要么纯扎根【理论】,要么质性” (ref.)——评:张鹏飞、徐继存(2021)一文
收藏 IP: 223.85.184.*| 热度|

2 武夷山 王凌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