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追寻花开的脚步:樱花篇

已有 3187 次阅读 2020-3-28 21:0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玉渊潭樱花

武汉的樱花已经开落,北京的樱花正在盛开。

虽然玉渊潭樱花节取消了,但并不影响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到这里观赏樱花盛景,当然,人气肯定不比往年。进到公园樱花观赏区,大喇叭不停广播:文明游园,佩戴口罩,不要聚集……口罩,大家都是自觉佩戴的,聚集,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




公园离家不远,骑上自行车就去了,几乎每年都去这里赏樱花。从早樱到晚樱,花期一般从3月下旬延续到4月中旬,差不多有半个月到20天的赏花期。玉渊潭的樱花名气很大,记得前几天还上了微博热搜,这不仅源于公园的宣传给力,也源于这里的樱花跟武大的樱花一样,是有点来头的。

说樱花起源于中国(环喜马拉雅山地区),我觉得不如说中国是它的起源地之一,世界那么大,人会移动,自从有了栽培这一说,植物也跟着动,能吃的耐看的都一样。到底最早的樱花出现在哪里,估计也不容易说清楚。

现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是北半球温和地带,樱广泛栽培,是著名的观花树种。当然,我们吃的樱桃,其树也必须是开花的,只不过它们的主要任务不是观花,而是结果,自然开花的景色就逊色多了,没有多少人注意。要是满树繁花,肯定就没有那么多营养供给果实发育。大家各自任务不同,待遇不同。

有历史考证,樱树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而作为日本的国花之一,樱花在日本也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并在那里获得盛名。日本樱花能够发达,一方面取决于人的精心培育,另一方面也与日本湿润的气候环境更适合于樱花的生长的有关。

 

北京等一些地方栽培的樱花,有一些用日本的人名或地名命名,比如最常见的早樱品种染井吉野,晚樱品种关山,都是从日本引进的樱花品种,但栽培驯化改良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现在经过园林工作者多年的辛勤工作,已经培育出了品种花色更丰富,花期分散的樱花品种。现在我国自己培育的樱桃品种,看起来要比日本本士的樱桃丰富一些。樱花的品种大概有二三百种。


有人说,没觉得樱花有多美,人们争相赏樱,不过是因为它名气更大。我倒是觉得樱花不同于桃李杏等其他蔷薇科观赏树种,有它独特之处,特别是成片开放时,满树烂漫,如云似霞,如梦幻般的美景。早樱开的清纯,晚樱开的华丽,其实都挺美的。

樱花盛极而衰。即便是落英缤纷,樱花飘落的样子,也是一道美景。

每每去公园赏花,总见有游客分不清桃花樱花啥人。春天蔷薇科的花确实不太好区分,尤其是那些花期相近的。不过,近距离观察樱花,会发现树枝有横纹,花瓣顶端有豁口,花是一簇簇开放的。花不仅有长长的花柄,在花瓣背后还有一个软的小花托,就好像花瓣是从花托中抽出来的一样。红叶李和樱桃长得最像,不过它的叶子颜色是紫红色的,也好区分。

IMG_4024(20200324-062430).JPG
李和矮樱的杂交种,紫叶矮樱

过去桃李杏梅都归于蔷薇科李属名下,这样分也不无道理,因为这几种之间都有“通婚”,而属间就算远源,是有生殖隔离的。但换个角度,观花品种只要能开花,能不能结果无所谓,所以,园林育种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让这几家互相取长补短,各个家族也逐渐壮大,有分类把他们各自成独立的属了。

山桃花是单瓣,早樱花也多是单瓣,相对单纯的单瓣花总是先开,艳丽的重瓣花总是晚开,这应该与它们需要积蓄更多的营养展现身姿有关吧。所以,早樱开花的时候,叶子多数还没有长出来,晚樱开花的时候,叶子大多长出来了。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子,受品性影响,也与环境温度等密切相关。

如果说武大的樱花承载着那一段日本侵华的历史,玉渊潭的樱花则象征着中日邦交正常化。现在遗存的数十株樱花老树,是上世纪70年代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是送给北京的,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它们的后代已经成长起来。赏樱就去玉渊潭,没错!

湖边的樱花开得很美






白色的樱花,蓝天衬托下最美






喜欢含苞欲放的样子








这花开的,没法低调了




热闹的粉色系早樱:春寒樱,快开败了,看,叶子出来了



IMG_4226(20200328-132923).JPG

晚樱花还要过些天,用繁花似锦形容一点不过,一下是前几年拍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1225736.html

上一篇:追寻花开的脚步:玉兰篇
下一篇:进入四月,京城最美的春天来了
收藏 IP: 114.243.207.*| 热度|

18 郑永军 舒红 刘立 杨正瓴 徐耀 杨卫东 朱晓刚 武夷山 刘炜 刁承泰 刘旭霞 王汉森 徐长庆 李学宽 杜占池 赵丽莹 郁志勇 徐向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