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新冠日记:非常时期的元宵节及有关疫情的更多思考

已有 4586 次阅读 2020-2-8 18:1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新冠肺炎

正月十五,周六,一个很多家庭团圆不了的特殊元宵节。

掐指一算,距离此次疫情得到全国范围内真正重视的1月20日,已经到了第20天,疫情的拐点仍然是个谜,官方报道的全国确诊人数和疑似患者人数仍然居高不下,好在湖北省外的疫情貌似控制得还不错,连续五天确诊数量都在下降,是个好消息。

关注的舆情方面,公众对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确诊的标准,核酸检测试剂检测确诊标准的可靠性,疑问增多。

病毒从哪儿来、究竟何时离去,仍然扑朔迷离。一篇《谁是“假阴性”新冠肺炎患者》,更是引发人们更多的猜想,还有将“气溶胶传播”作为传播途径写进新版诊疗方案的传言,更增加了人们的恐慌,很多人问:连公园都不能去了?

今天,国家卫健委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定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简称NCP。不管怎么说,它终于有了一个“官名”,避免了叫法的混乱。所以,近期相关的文章主标题会以“新冠日记”命名。但愿很快结束这个系列。

17年前的非典,总共差不多60篇纸质日记,记到第20天的时候,北京重灾区的确诊病例已经大幅下降,每天新增不足50,看样子这次新冠的传染力厉害的多。非典那时候北京口罩不紧张,街上随便去,公园人不少。

两天没有下楼了,家里的早餐主食什么的消耗还是比较快的。过节的仪式感还是要的,吃过早饭,还是决定到家门口的便门菜市场走一走(买菜时是不用出小区的,小区内一周三次有进社区蔬菜),幸运买到了宁波汤圆。今天总算可以圆满了。过了十五,年就算过完了,这年对于很多人,一定是终生难忘啊。

坚持,再坚持,相信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

病毒,看不见的敌人,它的狡猾也许远远超出了人类目前的认知。距离武汉封城早已经过了14天,有人调侃:前14天是打鬼子,还算明确谁是鬼子;现在新的14天,根本就不知道谁是特务,万一被特务盯上了就麻烦了。

一句话,还不到出门的时候,继续猫在家里,应该重点干些什么?

现在疫情造成的恐慌远大于疾病本身,这是不争的事实。包括一些地方的过激措施,根本杜绝不了。面对疫情,面对相关信息的过载,虽然每个人关注的角度都不一样,但无疑都在寻求真相,试图缓解心中的压力和恐慌,发泄心中的不满,然而得到的结果往往事与愿反。各种真相的不确定性,无疑会增加心中的焦虑,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不容小觑,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北京市委统战部已经号召各民主党派招募心理工作者,建立针对疫情的心理咨询队伍,可惜我们这方面的人才实在是太缺乏了。

所以,现在需要做的是放松心情,在吃好喝好休息好的同时,不要过多把精力过多放在刷手机,看各种重复信息上,其实我的感觉大约百分之八九十的信息应该都是无效信息,不看也罢。

最近精神的确精神有点点紧张,天天在家吃好的,奇怪体重并没有增加,难道是因为用脑太多了?还是关注专业问题更多一些,也许是因为总觉得专业有些相关。也借此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复习一些学过的知识,有时读一篇专业内容多的文章,需要很长的时间,但还是喜欢把它读完,读着过瘾,也喜欢看相关的评论,看看别人是如何看这个科学问题的,网上科学达多,通过关注疫情相关科学报道和科普,大致应该增长了不少知识,也算是一个正面的收获吧。当然,没有纯粹的科学,自然科学总是与社会科学交织在一起。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多了,也没有时间看其他更多的爆料。

凡事有利弊,往好了想,这次疫情,不仅仅是对ZHIZHENG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各方危机公关反应能力的大考,疫情过后必有改变;同时对科学界来说,也是对科研实力、攻关能力,学术生态的检验,希望可以得到正面的经验教训。普通百姓也应该更多思考,什么的生活习惯更健康更安全。

想找点轻松的影片看,还是忍不住看了两部有关病毒的灾难片,《传染病》和《极度恐慌》,前者与其说是对今天疫情事件的神预测,不如说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虚拟重现,人类不能预测未来,期待从过去已经发生的吸取教训,遗憾的是总会犯同样的错误。期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的政府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和人民,保护社会,正在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但相信一切都会很快过去。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8991-1217617.html

上一篇:从SARS到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信息传播媒介变更下的舆情变化
下一篇:新冠日记:诸多不确定信息下的科学传播
收藏 IP: 111.192.36.*| 热度|

9 郑永军 范振英 武夷山 李明阳 贾玉玺 杨正瓴 周忠浩 展婷变 冯大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