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回归故里》:由底层屌丝到学术精英的心路历程

已有 7917 次阅读 2020-9-5 21:37 |个人分类:胡思乱想|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回归故里, 阶层奋斗, 心路历程

200904095849.jpg

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Didier Eribon)的《回归故里》(译者:王献,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7月版),最近在网上受到热捧。虽然网上卖力发文介绍者,多是微博文人圈的一些人物,但是读了他们写的几篇网文读后感,还是有些心动了,于是便下单网购了该书。昨日,新书到手,放下手头的工作,一口气读完。

该书作者迪迪埃•埃里蓬(Didier Eribon,1953—)是法国亚眠大学哲学人文科学学院教授,曾在美国伯克利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普林斯顿等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是国际公认的重要思想家之一。埃里蓬先生出身于法国北部兰斯地区一个贫困的工人阶级家庭。《回归故里》是他2009年出版的一本自传体散文作品。作品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记述了自己在逃离兰斯小城三十年后,重回故里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123.png

迪迪埃•埃里蓬

迪迪埃•埃里蓬的这本书,可以进行多维度解读。网上关于此书的读书评论也好多。我读后的感觉是,这本书的文学性挺强,有很好的阅读性。该书的故事架构是:在回归故里的日子里,埃里蓬记述了通过与母亲的交流,睹物思人,回顾了父系和母系家族几代人的历史,回忆自己童年时身处的法国工人阶层贫困家庭,从一个底层屌丝成长为法国学术精英的心路历程。埃里蓬一生挣扎于自己阶级出身和性取向,套用时下的网络热词,青年埃里蓬就是一枚不折不扣的法国屌丝。他因自己出身低贱而感到羞耻,因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感到困惑。这两个心理纠结,一度成为他实现阶层跨越的驱动力。埃里蓬将自己不为人知的另一个剖面展露给大众读者。

幻灯片1.PNG

迪迪埃•埃里蓬

该书的思想维度架构是:将自己生命个体的成长、家庭情感与社会学理论相融合,通过对自身底层生活困境的回顾与剖析,试图解开心结,与自己割裂已久的原生家庭亲人达成和解。埃里蓬先生是社会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对“社会阶层”的认知,应该比我们普通人深刻得多。社会学原理告诉我们:大到宇宙宏观结构,小到原子微观结构,中至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均呈现层级结构的特点。客观事实虽是客观事实,但不同阶层的人对此认识的程度却是天壤之别。“社会阶层无疑是客观存在的,但阶级成员的阶级意识并不一定存在。”(雷蒙•阿隆:《社会科学与社会意识》)例如,埃里蓬在书中写道,“资产阶级出身的儿童,缺乏阶级归属意识。”“当我们属于贫民阶级时,很容易发现阶级的存在。”他自称“一直以来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阶级归属。”每个人出生前对阶层(即出生家庭“原生态”)是无法选择的。“人们在社会中的发展轨迹早已描绘好,一切变得毫无悬念!在人们尚未意识到这种轨迹的存在时,判决就已生效。我们出生时,宣判结果就被烙印在我们的肩上,而我们未来的社会地位,被先于我们诞生的因素决定和限制着,这些因素便是家族的历史以及我们出生时所处的环境。” 许多人“被他们的阶级地位严格限定着。”埃里蓬深度探讨了父辈们未能脱离底层的原因。他总结说,父辈“所生活的时代以及社会区域,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和世界的关系。” 在法国,阶层固化的悲剧同样上演。埃里蓬的留在故乡兰斯的几个兄弟们,始终未能摆脱底层的命运。依然生活在底层的几个兄弟,成为埃里蓬人生的参照系,“我通过我们之间的差距来衡量自己获得的成就。”(约翰•埃德加•韦德曼《兄弟们和身边的人》)。

幻灯片2.PNG

迪迪埃•埃里蓬的少年照

关于社会阶层的标签,一般世俗意义上认为,底层社会的标签是贫穷窘迫、孤陋寡闻、粗俗不堪和任人摆布;而上层社会的特征则是富有、学识渊博、彬彬有礼、受人尊重。万物运转皆有道。社会有机体的运动性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生命个体在各层级之间具有可流动性。虽然每个人出生前对阶层(即我们的“原生态”)是无法选择的,但是为了突破阶层界限,下层的人会拼命往上爬。有的人,甚至宁死也要逃离底层社会。如何突破原生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呢?“对于一些优等阶级来说显而易见的人生坦途,我却需要独自在黑暗中探索。甚至在很多时候,我需要自己开辟道路,因为许多已经存在的道路对像我一样的人并不开放。”逃离的路径有许多条,依靠知识去改变命运是其中之一。埃里蓬把学习的过程称之为“自我再教育”过程。社会底层的孩子唯有通过此过程,方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社会阶级----才能远离我过去的一切。”他在书中以艺术的学习为例,中学音乐课也在“测试人是否具有我们所说的文化,它使人暴露自己与文化有着显而易见的关联性。”即便接受了高等教育,“同样的文凭对于拥有不同社会资源和掌握不同信息的人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 埃里蓬甚至认为“我的文凭没有什么价值”。

幻灯片3.PNG

靑少年时期的埃里蓬是心不甘的,他一心想逃离他的工人阶级阶层。然而,底层屌丝的奋斗是一个逆袭过程,逆过程一般是比较吃力的苦行。埃里蓬把自己的苦行准则定义为 “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此句是全书的金句)。他通过三十多年的个人奋斗,成长为国际学术圈的著名学者,终于跳出自己的原生阶层。每个从底层社会逃离出来的学者,内心都埋藏着一段痛苦的奋斗心路历程。特别是苦孩子出身的学者,掏心窝子讲,谁心底没有几块“疤”呢?在我看来,《回归故里》就是一本底层出身学者自揭心灵伤疤的书。这本书,之所以在知识分子小众群体里受到热捧,我猜测是因为与埃里蓬有类似经历的读者,通过该书透射反观自身,映射回望了自己奋斗成长的心路历程,从而引发了极大的共鸣。读此书,有一种心底陈年老疤被血淋淋撕开,灵魂被反反复复地拷打的感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249409.html

上一篇:临帖日志:临邓石如篆书《张子西铭》拓片
下一篇:百日菊
收藏 IP: 103.43.192.*| 热度|

19 李毅伟 范振英 武夷山 王安良 刘全慧 张忆文 刘炜 李学宽 杨正瓴 李焰东 强涛 杨学祥 尤明庆 刘钢 周忠浩 张叔勇 杜占池 刘立 籍利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