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为啥中医药成了高风险话题?

已有 3851 次阅读 2020-2-29 21:45 |个人分类:胡思乱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新型冠状病毒, 中医药, 争论

32333.jpg

曾在网上看见一个“神”帖,说“转基因+中医+国学”话题,是网络“撕逼”大赛中最经典的三项赛事,是微信群里友情切割的三大“杀器”。别管什么同学群、战友群,一旦有人抛出这三个敏感话题,似乎人人都是“专家”,唇枪舌剑,立马就能引发一场网络“群殴”。

为啥中医药成了高风险话题?中医药是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渊源的传统医学,是人类传统医学里面的一个重要分支。人类文明早期,在动物本能驱动下,早期的原始医药学夹杂着巫术、神话,渐渐萌芽形成雏形。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在秦汉时期中医三部古代医药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形成之前,古希腊、古罗马和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古代医学体系。《汉谟拉比法典》和泥板书记录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医药成就。艾博思纸草书记录了古埃及人如何用麻子油治疗便秘,用阿片治疗头疼,用牛肝粉治疗夜盲症,用铜矿物催吐。在古希腊,有一位与战国神医扁鹊同时代的医药学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医德高尚,善用“以毒攻毒”法给人治病。古罗马药学家底奥斯考里德编著的《药物学》,与《五十二病方》处于相同的历史时期。《药物学》中记载药物900多种,其中100多种草药,现代西方人依然还在使用。古罗马药学家盖伦熬制植物浸膏“盖伦制剂”时,拒绝用人和动物分泌物入药。古印度的《阿育吠陀》里面的古药方,现代印度人依然拿来开发保健品。从东汉时期,古印度医药开始传入中国,在隋唐时期的药学典籍里可以看到古印度传过来的药物,如硫酸铜、硼砂、明矾等。在我们的隋唐时期,古代阿拉伯人的医药水平也挺高的。总之,在17世纪之前,世界几大古国的医药水平不分伯仲。但是17-19世纪,西方近代医药学以近代化学、近代生物学为基础,异军突起,其它几大传统医药学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并在20世纪经过百年巨变成长,一枝独秀放光彩,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医药学。

中医药在明朝达到鼎盛时期以后,便止步不前了,清代的医药学成就乏善可陈。西方现代医学传人中国之前,中华民族疗伤治病,靠的只有传统医学这一种医术。一个人得了病,要么找中医郎中或者民间游方医瞧病,要么找巫婆神汉烧香求神,用祝由术给心理治疗一下。能否医好活命,全靠自身的免疫力,根本没有其它的选项。清末开始,由西方传教士把近代医学引入中国,使得国人治病有了第二个选择。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学碾压东学,中国人通过拿来主义,直接引进了西方的现代医学,慢慢在城市建立起现代医疗体系。从此,中医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中医生存的空间,被挤压到农村落后地区了。民国时期曾一度酝酿着废中医,当然那是老蒋当政时干的事,历史早翻篇儿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中医曾一度占据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半壁江山。记得我小时候,我们村里的赤脚医生名字叫周庭耀。这位老先生就是一位中医。他老人家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用岐黄之术治病救人,深受四乡八邻的尊重。我小时候经常跑他诊所里去玩耍,时常看见他领着小儿子,父子俩在院子里晾晒、炮制加工中药材。儿时这段见闻,回味起来似乎还能闻到浓浓的中药香。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没有放弃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1997年国家制定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提出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战略。2002年又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将中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细化为六大目标,持续推进中医药的发展;2017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医药法》,制定专门的法律为中医药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中医药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发扬光大,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毋庸置疑的。

网上参与中医药话题论战人群,基本可分为两大派系:“中医黑”和“中医粉”。“中医黑”们数典忘祖,恶意“抹黑”中医,是极其错误的。几千年传承下来中医药学,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的。不能因为其中的错误知识,就抹杀全部,将洗澡水与孩子一起倒掉,这是极端可笑的荒唐行为。“中医粉”们敝帚自珍,拼命极力维护国粹,其出发点、动机和愿望都是好的。但为了抬高中医的地位,恶意贬低抹黑现代医学常识,罔顾现代科技发展之大趋势,净发一些井底蛙之音,自毁形象,终免不了落下一个心胸狭隘的坏名声。

按学科属性划分,医学和药学本应该属于自然科学类的应用性学科范畴。但是读中医文献典籍,总体感觉中医理论的人文色彩浓厚,科学内涵似乎不足。以《黄帝内经》为例,这是第一部中医理论典籍,也是中医核心理论的奠基之作,被称为医之始祖。前几年,我曾粗略地读过一遍。《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未有定论,但最迟不会晚于西汉。该书系统阐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和病机学说”等。该书医学理论的构建,是以《易经》为基础理论。《易经》的阴阳理论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哲学思想,由此构建的中医药理论结构比较粗糙的、存在严重缺陷的,某些知识甚至是错误的。《黄帝内经》成书的秦汉时期,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知识水平,均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因而所构建的古老中医药理论,往往根据直观生活经验,对人体“黑箱”进行“猜测”。譬如将人体比喻为天地,取法社会结构的君臣佐使,法象自然万物的形态、气味、颜色等。这种“取类比象”的类比思维模式,是中医思维的最大特点,因而中医理论体系构建初期,不仅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而且未采用科学的实证手段。以此理论基础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与当今医药学的分子水平相比,两者的理论水平相差天壤之别,不足为奇。

未来,中医药将向何处发展?是继续墨守成规、裹足不前,还是革新求生?答案不辩自明。借鉴现代医药学百年的发展历史经验,利用当今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对中医药进行批判性继承,用现代医学方法对其进行甄别、筛选和改革,进行中医药现代化变革,是中医药发展的方向。这个发展方向,虽然可能会遭到一些中医圈专家大佬的抵制反对,但却符合一般学科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导向。中医药现代化,我的理解应该包含两个最基本方面:中医理论现代化和中药现代化。改革开放40年,中药现代化步伐走得挺快的。除了中药学知识体系本身进行了系统更新,譬如中药材的种植,饮片的加工炮制、质量检测等,均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药学中的《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分支学科,也渗透到中药领域。现代中药剂型由过去的丸散膏丹,正在向缓释、控释、靶向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制剂发展。中医现代化的基础是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现代化的中医理论,中药现代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徒有一座空中楼阁而已。但是关于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改革,似乎至今还未见破题。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话题再一次被推上了热搜。既有中医药全程、全员、深度参与防控工作,并在临床治疗方面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正面报道,也看到一位自称自己是“中医黑”的小哥,虽然吃中药治好病走出方舱出院了,但当记者采访他时依然口齿牙硬地辩解说:“中医的药可以研究,但中医原理暂时接受不了。” 看来要想平息中医药话题的争论,何其难也。中医药属于世界传统医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讨论中医药,必须放在现代科技文明视域下,以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作为参照系,冷静客观地反观中医药知识,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否则的话,讨论中医药话题,如果各唱各调、各说各话,则永远争不出什么结果出来。


补记:本学期讲《药学导论》课,因教材中许多章节涉及中医药知识,备课有感悟,随手记下三言两语,权当教学札记。本人非中医专业人士,亦无意踩坑趟雷,高手承让,不喜勿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221106.html

上一篇:磨豆腐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
下一篇:SCI像一盘磨
收藏 IP: 117.59.84.*| 热度|

28 张叔勇 王安良 杨卫东 朱晓刚 王从彦 杨正瓴 邢志忠 吉培荣 刘炜 黄荣彬 李学宽 农绍庄 舒红 程帅 谢力 范振英 徐长庆 赵凤光 李剑超 许培扬 钟定胜 代恒伟 郁志勇 曾荣昌 徐耀 周忠浩 栗茂腾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