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jian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jian123

博文

关于进一步提高国基评审客观公正的若干思考 精选

已有 17145 次阅读 2019-8-20 14: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年的基金已经是铁板钉钉了,首先祝贺成功申请的同仁们,同时也像我一样的惨败者深表惋惜并希望来年有所收获。

  作为国基的被评审者和评审者,尽管深刻感受到基金委为促进客观公正所做的各种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但我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国基评审的客观公正,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夯实工作:

  1. 坚决排除太恶意的评审人

    何为恶意?尽管不好定论,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压根没有阅读完整个申请书,就草率下结论的评审人。比如,照抄申请人的摘要后,就直接给出意见的评论者:说什么研究题目没创新,内容不具体,没意义等。作为评审人,说话要讲究事实。你说没创新,应该说清楚谁人已经做了研究,且研究成果发表在什么地方了。当然,内容不具体和无意义也一样,一定要具体说清楚,这样才能让申请人心服口服,也对他(她)将来的继续申请有所帮助。评审人,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为了帮助评审人取得成功,而不是一味打压,永无翻身之时。即使今年的申请书有所不足,但在申请人意见的基础上,至少可帮助提高其明年的命中率。

  2. 正确对待太善意评审人的意见

    有些评审人,意见太细腻,连方法是如何做的,每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都要求申请人呈现清楚。这本来无可厚非,至少说明评审人非常认真负责。但这种做法可能好心变坏事。为什么呢?因为会评中,评审专家可能认为评审人这么一大段对方法问题的质疑是不是说明申请人没有能力完成数据的处理工作,从而导致武断的拒绝通过。其实,前面言简意核对申请项目的认可,本来应是参会专家做出选择的依据,但因为后面不疼不痒的长篇大论,反而成了影响参会专家做出正确决定的烟雾弹。这里,我想说的是,评审基金本子,不是评审论文,不必要求每个环节都非常具体。毕竟,项目还没有实施,一切都在预期当中,不像论文那样已经确定了(一切可以要求详述)。比如,申请书中,申请人可能用了某种方法解决某个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项目中的不确定性,他换了另外一种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决,难道评审人能说他的方法有问题?再说,评审人要求的方法就肯定优于申请人所提出的方法吗?现在有些评审人,动不动说方法太传统,太没创意?这让我非常不舒服。在我看来,不管是用先进还是传统方法,能解决问题的才是好方法。另外,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评审人在明知申请人能用他所在学科方法解决问题的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强加你所在学科的方法呢?

  3. 基金委对过去项目的评价,也应纳入评审过程,给予权重。对首次申请者而言,基金委可根据评委的意见,对评审结果不予干预。但对多次申请者而言,基金委完全有能力对每次项目的执行情况做出评价,哪怕是定量指标。在这个基础上,综合评审人的意见,得出最后的分数。我认为,基金委的意见应该占到40%。这样一来,综合意见既可显示申请人的过去,又可防止“空白过去,饱满现实”现象的发生。

  4. 听说国基(面上和青年)向西部,向女性倾斜,但不知是否如此。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地区相比,科研条件不能相提并论。这种情况下,理应向西部倾斜,因为作为职业,大家都想做点力所能及的科研,捞取好处的人除外(任何地方都有)。向女性倾斜的理由,大家应该心知肚明,不需累赘。基于此,除了目前的地区基金倾斜外,面上项目也应该倾斜?据我所知,西部一些三流院校也有一流的科研人员,但因平台和知名度的限制,往往败于一流院校的三流科研人员。当然,这不是评审人的错。谁都相信,更好的平台,更容易做出成果。有谁愿意把几十万划拨给没有科研平台支撑的人手中呢?但这些没有平台支持的申请者,一旦得到资助,往往比有平台的人更努力,更勤奋,更愿意倾囊投入。

  5. 在基金委和评审人的共同参与下,能否去掉会评环节。有人就有江湖,虽说言过其实,但减少某些环节,毕竟可降低成本。这些节省的成本,还可用于资助科研。

  6. 小学科、大学科的比例应该大致相当。有些小学科,命中率感觉很高,而有些大学科,感觉很低。学科没有好坏,没有贵贱之分,所以应该均匀发展。

    ......

    这不是出于私利的发恼骚,况且我早知道发闹骚没有任何意义,希望大家,尤其是资深人员的参与讨论,以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国基评审环境。当然,文中的不当和管中窥豹之处在所难免,毕竟是一家之思,一家之言。



基金申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6916-1194428.html

上一篇:遭遇异常退稿,如何应对?
下一篇:国基申请书格式中的“创新”和“特色”部分可否取消?
收藏 IP: 124.152.254.*| 热度|

17 单明 郑永军 宋威 张春华 陈兆权 马军 文克玲 孙建成 杨正瓴 王从彦 吕泰省 孙志鸿 蔡宁 秦苏辽 易华伟 刘燕强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