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煌斌(LIN Huang-bin)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林煌斌 林煌斌 教授(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同济大学访问学者,福州大学硕导,福建省土木建筑理事会理事,全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分会理事)

博文

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土木学院举办高等教育沙龙

已有 4175 次阅读 2016-6-2 21:5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同济生活

http://risedr.tongji.edu.cn/show.aspx?info_lb=23&flag=22&info_id=737                      

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土木工程学院举办首届国际高等教育沙龙

523日下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举办了首届国际高等教育沙龙“Salon on Higher Education”,活动以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Challenges Facing Higher Education)为主题。沙龙活动邀请了两位高端外国专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太平洋地震工程中心主任Khalid Mosalam 教授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Carlos Ventura教授、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黄雨教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程妤副教授做专题报告。并特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名誉教授及美国Thornton Tomasetti 结构师事务所名誉工程师Gary Hart、土木学院书记陈世鸣教授,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副所长兼实验室主任卢文胜教授参加讨论。活动吸引了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汽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多个学科的教授和专家参加,会议同时还吸引了国内高级访问学者和同济大学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参加。沙龙活动由土木学院副院长熊海贝教授主持,土木学院书记陈世鸣教授为本次活动致开幕辞。本次活动以报告和自由讨论的形式,围绕当今国际化、跨学科、多元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了深入探讨。

四位主讲嘉宾分别从国际化跨学科教学与研究、面向21世纪的工程教育、同济大学国际化研究生教学和多元化跨学科留学生课程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各自的看法。Mosalam教授引用需求金字塔,给大家展示了全新的视角—从工程决策者的全局角度审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工程问题,是一个从技术低层基础到人类需求的顶层设计向上的过程,而社会决策者则惯用从顶层设计开始阶梯式向下思维方式,而涉及的每一层次间均需要跨学科甚至跨国界的联合。这就需要未来的人才必须兼备跨学科的思维广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Ventura教授基于加拿大工程教学的现状和体系,提出未来的工程师应当具备“T”型思考能力(T-shaped thinker)—具备专业知识深度综合能力广度。工程专业人才的教育应该有所突破,应该摆脱工程技术专才的束缚。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之余,需要教育者关注和注重提升他们在沟通能力、领导力、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令我们的学生立足于未来社会。黄雨教授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同济大学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模式和目前的情况,学校国际化的发展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紧密联系,从国际化交流,双学位,国际化教学等角度展现了同济大学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目标和所取得的成效和未来目标。程妤副教授则以“一带一路”的留学生课程包建设情况,具体地展现了同济大学在国际学生教育如何将多元化,多学科融入课程建设来实现国际化交流,让海外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与国际的关系,引发了在座老师和学者的思考。

交流讨论环节,所有的参会专家、学者和老师们就国内外教育方式与学生的差别、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合作、跨学科合作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探讨。特邀外籍教授Gary Hary40余载的教经验总结了激发学生的天赋和对专业领域的激情的重要性。来自汽车学院的老师探讨了在中国本土如何激发中国学生在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方法,Ventura教授就在同济大学的教学经验,特别指出同济学生在这些年的变化,但仍需老师在此方面不断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郭茹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她们研究团队在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建设情况并向大家发出了邀请。土木学院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多名教师则提出让不同领域的工业界专家,国外著名教授走进课堂,通过短期课程,将有效提升国际化、多元化跨学科教学的质量。有助于让学生们了解国际最新发展趋势,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树立匹配自己专长的目标。

  首届国际教育沙龙由熊海贝教授发起,现场的中外专家学者在这场教育领域的头脑风暴活动中激发了强烈的共鸣和思考,在活动尾声与会领导更寄希望能将此活动延续下去,期待明年举办第二届国际教学沙龙活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2780-982049.html

上一篇:2012年开学典礼教师代表发言稿
收藏 IP: 180.160.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