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大创项目该怎么做?
热度 1 彭真明 2020-11-1 15:07
指导了很多年的大创项目,感觉收效甚微。大部分同学申请时很积极,实施过程却不理想,有的是组里打打酱油,有的甚至中途随意放弃。很多同学仅仅把这当成了出国、保研考研联系导师及找工作等丰富一下个人简历的一件事情而已。 最近几年,指导了几组中科院光电所面向高校大二、大三学生发布的科创计划项目,每年都会有 ...
个人分类: 教坛论剑|3874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说得了相声,也做得了科研
热度 2 彭真明 2020-10-24 17:53
在国家奖学金名单上看到了孔轩的名字,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实验室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骄傲和开心的事情。从上研究生的那一刻起,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不只是在以后找到一个好工作,他更愿全面发展,把这三年过得足够精彩。 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儿 孔轩本科毕业于本校物理学院,后以推免生身份进入IDIP实验室。 ...
个人分类: 问道研途|13496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中文期刊印象
热度 9 彭真明 2020-9-7 13:49
关于内容 :论文的学术价值是核心,而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内容的呈现和可信度。然而中文期刊论文一般不提供技术细节和源代码,很难复现实验过程。这点中文期刊一直做的不是很好,有时感觉看了论文,大思路、通用原理讲得头头是道,就是实验部分没法复现,实验结果到底是不是用论文提到的方法原理实现的很难做出判断。 ...
个人分类: 论文投稿|5586 次阅读|19 个评论 热度 9
这一届,学霸扎堆
热度 8 彭真明 2020-7-19 14:03
标签: 2017级硕士生,2020届毕业生。突发疫情,居家完成论文,线上答辩。 生源 : 团队(IDIP实验室)当年共计招收22人,女生7人。全日制学生17人,非全5人。本校生源16人,外校6人。推免生8人(本校7人,外校1人)。有2位本科期间入选精英计划,招考生中学硕录取4人,其中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3人分 ...
个人分类: 毕业箴言|18263 次阅读|16 个评论 热度 8
能成为师生,是一种缘分
热度 4 彭真明 2020-7-14 17:45
200余位导师, 近1800名来自全国高校的大三本科生,2000人的推免大群。最终花落谁家,我坚信缘分起一定作用。 这是一种纯粹的、自由的师生互选。导师公布团队的科研方向、承担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授权专利和拥有的科研经费数字等,尽可能以最好的方式展现团队的硬实力以及育人的成功模式。 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 ...
个人分类: 师生杂谈|16854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4
看似繁荣的机器学习,却已不见百花齐放
热度 1 彭真明 2020-6-28 15:12
很多时候,看见不少申报课题的立项依据、投稿论文的引言中写到,本项目(本论文)要利用深度学习(DL)做 ××× 识别,大篇幅阐述了这类识别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比如谈得最多的是有关各类病变的医学影像处理,主要难度是缺少大数据,因此,难于获得高精度的识别与分类结果。试问: 有了大数据还需要你研究吗,那不就 ...
个人分类: 科海拾零|951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招博士,你更看好哪一类报考者
热度 6 彭真明 2020-6-9 13:23
昨天参加一单位博士招考面试,其中5个面试者有多年科研工作经历,2个为应届硕士毕业生。考察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打分,即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科前沿领域动态掌握、科研创新能力、学术水平、表达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 有工作经历者,大都有参与多个科研项目的实战经验,有的甚至已经成为重大项目的负责人 ...
个人分类: 师生杂谈|12461 次阅读|16 个评论 热度 6
毕业设计,一次完整的“科研”体验
热度 2 彭真明 2020-6-8 13:25
文/史航博 时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一晃大学四年的生活已接近尾声。回顾四年,却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在成电,我从一个莽撞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总结过去,能够拨开时光的迷雾。 毕业论文的完成,给我的大学四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标志着我的人生开始了新的征程。毕业设计不仅是对本科阶 ...
个人分类: 学子之声|9227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往昔可鉴,未来可期
热度 1 彭真明 2020-6-6 15:34
往昔可鉴,未来可期 文/钟妤 今夜的圆月又唤起我来时的回忆,那年中秋,我与同窗月下相谈,约定共同扶持,从此分享了四载寒暑。白驹过隙,新知成故交,却各奔东西。故事终有画下句号时,唯诸多感慨保留心底。 回顾四年时光,成电于我助益匪浅,许多看似平淡的日子下,实则酝酿着珍贵转机。温总理曾说,“仰望 ...
个人分类: 学子之声|8523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Can I Do Better?
热度 1 彭真明 2020-6-5 17:02
文/韩雅琪 “Can We Do Better?” ,这是在本科的一门算法课上老师一直在问的问题。每当我觉得现在的算法已经很精妙时,老师的一句 “Can We Do Better” 总会带来新的惊喜。于是在做毕设的过程中,我也尝试着不断问自己: Can I Do Better? 也许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在大众眼里看来没有多高的含金量,但是在我眼中 ...
个人分类: 学子之声|9920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