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jianguo531 聊聊感触、搞点学术、发发牢骚

博文

正视“慰安妇”问题——由电影《二十二》说起

已有 3910 次阅读 2017-8-28 02:56 |个人分类:往事回顾|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慰安妇, 二十二

最近电影纪录片《二十二》在各大院线上映,让大家又开始讨论“慰安妇”这一在国内谈起来感觉怪怪的一个话题。为什么是《二十二》?因为中国当年规模达20万人的“慰安妇”群体,在纪录片开拍时只剩下22人,到纪录片上映,仅剩下14人。她们最大的97岁,最小的89岁。但是,这里的资料不是很全,因为有的人不希望将这段历史讲出来,这是她们一辈子的痛,这是可以理解的。我想谈几个问题:

1)电影《二十二》有必要拍摄吗?

我认为很有必要。有的人肯定会说,这个电影导演在拿老人的痛赚钱,还是逃不脱娱乐和金钱。打脸的是,导演郭柯早已承诺将电影票房全部捐出。一个票房仅为1.6亿的电影,在现在中国大陆的商业电影市场真的不算什么。但是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大的关注?这就说明电影拍摄的必要性。以前我们国家有很多关于“慰安妇”话题的电影,多数的电影会将这一情景点缀在日军的残暴、屠杀剧情之中,导致很多的电影看后,大家记住了日军的惨绝人寰,却忘记了那略带“色情”,甚至“不堪入目”的“慰安妇”问题。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慰安妇这三个字放在一起是较为暧昧的词。就像最近日本的一位外交次官在联合国大会上巧舌如簧的辩称当年的战争不存在日军强迫妇女劳军问题,都是自愿的。因为只有被强迫的“慰安妇”才是我们理解当中的性奴,是受害者,慰安妇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性奴。这个电影再一次将我们的视线残酷的拉回到这个铮铮的话题上来,直面历史,认清历史的本原非常有必要。

2)这部电影起到了该有的作用了吗?

我觉得远远不够。在此我想提一下韩国的情况。韩国对于“慰安妇”问题的认识要比我国深刻的多。他们很早就成立了“慰安妇”救助的公益组织“分享之家”。还拍摄了关于“慰安妇”问题的电影《鬼乡》。最近几年,韩国在各地包括日本驻韩使领馆门前都竖立了“慰安妇”少女像,时刻提醒国民,勿忘国耻。而在国内,南京亚洲最大的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直到2014年才被挂牌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电影《二十二》的拍摄完成,相关研究团体在2016年才在上海师范大学成立中国大陆目前唯一一个以保存“慰安妇”悲惨境遇证据为主题的博物馆。同时,“慰安妇”救助公益组织“22人的朋友会”也在同一年成立。但是人员不多,发起人都是相关学术研究团体和企业家。在这次观影中很多都是中青年女性,孩子和中青年男性比例很低。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栏采访节目中,记者随机在上海一些中学生中采访关于“慰安妇”的话题,孩子的第一反应是躲藏,表情隐晦,甚至直接说见不得台面。在乡下的普通农户的采访中,有的人就直接就说是妓女。这一回答让我也很惊讶,我们真的有必要将“慰安妇”本来的面目和它该有历史警示意义告诉更多的人,从这个角度上讲,一部电影还远远不够。

3)接下来该怎么做?

为什么两个相同遭遇的国家,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会有差异。我认为还是完整历史观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失,我们的历史书中多是关注二战中日本人的烧杀抢掠,却常一语带过地提“慰安妇”问题。这个责任在教育部门。想象一下,让这些一辈子都不愿提起这段遭遇的老人张开嘴讲述自己的经历是多么痛苦的过程。她们一辈子不能生育,甚至会有日本仔(日本侵略者的后代)。她们没有朋友,一辈子孤独,甚至有人说没有下辈子,她不想再投胎。提到这一历史,她们中有人甚至会不自觉的用日语说“你们好”。可想而知,这一心灵和肉体的摧残对一个女性来说是多么的残酷,这也是很多人即便死去也不愿意将这一历史说出来的原因。更令人气愤的是,在部分中国“慰安妇”受害者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要日本赔偿和道歉时。日本法院却在拖拉十几年之后宣布,不接受个人告政府的行为,以后也不再接受。国内网上有些人甚至用电影《二十二》中的片段制作表情包,我觉得这已经不能用过分来形容,这就是犯罪。最近国内还有一些无知到可耻的人,穿着日本军装照相、跑到德国大使馆门前行纳粹礼,无知到丢人丢到国外去。在网上甚至有人不断的鼓吹很多国家军队在历史上都有妇女劳军的历史,不必纠结于这个。谁也不想靠揭前人的伤疤活着,靠着揭自己的伤疤去提醒海对面的人勿忘历史,这本身就是一种痛彻心扉的坚持。如果日本政府能够正面这段历史,将这段历史纳入基础教育当中,当然是没有必要纠结。但是没有但是。在德国行纳粹礼是一种较重违法行为。因此,在加强“慰安妇”正确历史观基础教育的同时,必须要立法,再也不要以什么“扰乱公共安全秩序”的罪名去处理。同时,也应该抓紧继续前人的事业,向日本政府提出诉讼请求。就像苏智良和郭柯所说,我们可以为“慰安妇”幸存者做的还有很多,但是唯一不能的就是挽救时间。是的,他们终究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是这一段历史绝不能被遗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9327-1073023.html

上一篇:无论相遇还是不相遇,都是献给岁月的序曲
下一篇:课题组学术成长的路径
收藏 IP: 86.175.8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