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猴、猿和人 精选

已有 15866 次阅读 2016-2-7 09:52 |个人分类:科普随笔|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猿猴, 申猴, 猴年说猴, 科技术语研究

猿和人

王德华

 

说明:本文写于16年前,发表在《科学术语研究》第二卷第二期上。

2016年是丙申年,申猴,猴年。曾记得自己写过关于猿猴的文字,电脑上也找不到了。网络时代真好,不经意搜索到了多年前写的这篇文章。也还记得当时受邀写这篇文章的核心是辨析猴和猿的。我们都知道猴和猿最简单的辨析特征是是否有尾巴。这16年,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灵长类学的很多方面已经有了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单就灵长类的物种数量也已经变更几次了,从上世界90年代的200种左右,到300多种,到400多种,甚至也有说600多种的(含亚种)。所以,本文中的一些描述一定有不少错误。非专业的人写科普,很多地方写不到点子上。我这些文字一定是抄来的,也不知从哪里抄的了,没有注明参考文献。这点需要特别说明。

特别推荐:科学网上有一位猴博士博主张鹏,从日本留学归来,是真正的灵长类专家,青年才俊,现就职于中山大学。他有两部著作,《灵长类的社会进化》(2009,中山大学出版社,《猴、猿、人:思考人性的起源》(2012,中山大学出版社)。这两部著作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不错,值得一读。)

****************************

狐猴金丝猴狒狒长臂猿猩猩黑猩猩, 这些动物园中的宠物人们非常喜爱随着保护野生动植物观念的增强, 人们对这些人类的近亲投以更多的关注, 有关它们的行踪和趣闻经常见诸于电视和报端但由于相关知识的匮乏, 对它们的报道经常发生混淆, 尤其是和我们人类最相像的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等, 对它们张冠李戴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人发出疑问: 什么是猴, 什么是猿, 大猩猩和猩猩是否同一种动物, 它们的亲缘关系和生活习性如何, 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以下将作一简单介绍

狐猴金丝猴黑猩猩等, 包括我们人类,在动物分类学上都属于灵长类灵长类是地球上智力最高的动物, 其共同特征是: 大部分的灵长类手有5, 脚有5 , 且活动自如, 宽而扁的指甲替代了系统发育中坚硬的爪, 抓握和攀缘能力强, 灵活性高; 嘴和鼻变小, 嗅觉能力减退, 但眼睛增大, 视力增强, 多数种类具有辨别彩色的能力, 眼睛和手的协调性和立体视角等方面得到了加强; 相对身体而言, 脑较大经过百千万年的进化, 它们已不善于快速奔跑,听力不十分灵敏, 不能飞行, 多数在白天活动,以植物为食, 具有树栖的习性灵长类的个体大小差别很大, 从约50克的矮狐猴到200多公斤的大猩猩它们的寿命很长如果得到很好的照顾, 黑猩猩的寿命可以与人类一样长

全世界的灵长类有200多种, 从分类学上可分为原猴亚目和类人猿亚目两大类原猴亚目的动物的颜面部似狐, 吻部突出, 前肢比后肢短, 尾巴较长, 大脑半球不太发达, 具有一些原始特征主要栖息在树上, 大部分在夜间活动如鼠狐猴狐猴指猴懒猴眼镜猴等这类猴的个体一般比较小, 与食虫类动物比较相近, 与人类的亲缘关系较远, 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非洲马达加斯加等地类人猿亚目是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动物, 除了人以外的类人猿亚目, 其颜面部非常像人类, 两眼向前, 吻部比较短, 前肢一般长于后肢, 尾巴或长或短, 有些已没有尾巴, 大脑半球发达, 主要在树上或陆地上生活, 白天活动它们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 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比原猴亚目近如猕猴金丝猴短尾猴狒狒赤猴叶猴, 以及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大猩猩等从普通意义上,又可将上述灵长类动物分为原猴类猴类猿类和人类

原猴类:原猴类即所有原猴亚目的动物其中狐猴是最原始的灵长类动物, 看起来像狐, 个体较小, 小的种类仅像家鼠一般大, 最大的种类跟家猫差不多它们都是灵敏的攀爬好手, 跳跃能力很强, 有些种类能在树枝间跳跃毛狐猴和原狐猴则属于动作迟缓的攀爬者, 虽以树栖生活为主, 但也能下地活动指猴是性格孤独的种类, 样子像松鼠, 耳朵像蝙蝠, 有着细长而灵巧的中指, 听觉比较灵敏它的细长的中指可以向任何方向转动, 是件万能工具”, 可以钻开树干取食小虫, 也可以在蛋壳上打孔吸取蛋汁, 还可以从椰子里面吸取汁液懒猴则是肉食性种类, 一般是在夜间静静地接近猎物后, 用手捕捉, 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的森林中, 白天睡觉, 晚上活动, 性情惰, 行动迟缓, 因而得名眼镜猴的特点像他的名字一样, 头大而圆, 大大的眼睛, 跳跃能力强, 以昆虫为食在我国分布的原猴类只有懒猴, 分布在云南南部

猴类:类人猿亚目中除猿类以外大多数是猴类, 90 %与原猴类相比, 它们个体较大, 更加聪明, 视觉更加灵敏一般将猴分成生活在美洲和生活在其他洲两大类美洲的猴是严格在树上生活的种类, 大多数比其他大陆的个体小, 且大都具有抓握能力很强的尾巴, 可以作为第三只手”,抓握树枝和支撑身体现存50多个种类, 如松鼠猴, 蛛猴, 卷尾猴, 夜猴, 吼猴等卷尾猴靠长尾巴缠住树枝, 能悬吊在空中从而有悬猴之称, 同时由于它的相貌满面愁容, 叫声象哭泣声, 因此又称泣猴”。蛛猴是这一科中最伶俐的树栖种类, 身体和四肢瘦长, 看起来象大型蜘蛛吼猴是这个科中最大的种类, 令人惊叹的是它的叫声因为它的喉部特别发达, 6个与喉连接的气囊, 具有共鸣的作用, 那低沉的声音非常的响亮, 当它们合唱时, 嘹亮的声在热带雨林中可传3英里甚至更远

在美洲大陆以外, 猴的分布范围较广, 在亚洲的南部和东部中东非洲, 甚至西班牙南缘的直布罗沱地区等都有分布, 现存近80个种类个体都相对较大如狒狒猕猴短尾猴叶猴和金丝猴等狒狒生活在非洲, 这种动物雌雄个体大小别较大, 雄性个体一般是雌性的2, 攻击性比较强, 喜欢群体生活, 群体成员可达200个之多猕猴短尾猴等在我国都有分布, 而产于台湾的台湾猴是我国的特有种类长尾叶猴白头叶猴等在我国都有分布, 长尾叶猴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 白头叶猴和黑叶猴等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等地。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由于鼻孔向上仰, 因此又称为仰鼻猴。金丝猴脸部蓝色, 眼圈周围为白色, 头顶有冠状毛, 金黄色的披肩长毛非常迷人,姿态十分优美,主要生活在高山森林中,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猴类。

猿类:主要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猿类与其他灵长类的主要区别是没有尾巴。它们更加聪明, 能够依靠所学习的行为方式生活。它们大脑发达, 智力高, 具有喜、怒、哀、乐等多种表情。大猩猩和黑猩猩是非洲猿类, 长臂猿是东南亚种类, 猩猩主要产于苏门答腊等地。它们是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哺乳动物,在许多方面具有人类的特点: 没有尾巴,且胸膛较宽,手和足均有5个手指, 第一个与其他相对。一些种类还有复杂的社会行为。这些行为和特性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虽然名称相似, 却是完全不同的动物。

长臂猿是树栖生活的, 是哺乳动物中最敏捷的攀爬者。体型比猩猩类(猩猩、大猩猩、黑猩猩)要小, 一般重5 -13 公斤。我国有白眉长臂猿、白掌长臂猿和黑长臂猿等种类。动物园中那些长眉老者、攀登敏捷的形象就是它们。长臂猿成家族群活动, 善于啼鸣, 主要吃植物的叶子、幼芽、花和果实等, 也吃些昆虫和小鸟。近年来,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长臂猿的生活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数量急剧减少。

大猩猩是地球上除人类之外最聪明的动物之一, 主要生活在非洲赤道地区的雨林中。它们与人类很相似, 有48条染色体(人类有46条染色体, 二者有非常高的相似性)。大猩猩体重约200公斤, 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灵长类动物, 身体强壮,力大无穷,被称为森林之王,但它们却生性和善,特别怕人。大猩猩有一个很有趣的行为是经常拍打胸脯,雄性大猩猩拍打胸脯有时是为了在动物中树立一种威信,有时是为了恫吓威胁到自己安全的敌人,身体不舒服时也拍打胸脯。它们拍打胸脯并不意味着发怒或发动进攻,这种动作在大猩猩的行为里就像人类挠挠头一样平常。大猩猩一般是5 - 30 只生活在一起, 白天活动。未成年的大猩猩和大猩猩的幼子有时是在树上建造得很好的窝里过夜, 成年大猩猩都睡在树下的草地上。大猩猩用肢关节着地行走, 虽然体态笨重, 但仍有较强的爬树本领。大猩猩是绝对的食草动物, 在选择食物方面是十分挑剔的, 它们喜欢吃香蕉叶, 成熟的野果等。它们几乎整天都在吃。一只成年雄性大猩猩每天至少要吃30 公斤植物。大猩猩的家族观念和等级观念都比较强,为了寻找食物,首领知道把大家带到什么地方去, 职位的特权使头领能第一个爬上树采食, 然后整个群体按职位的高低依次攀登进食。它们边走边吃,一天最多能走三四公里。头领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这些队伍中的成员还是具有相当的流动性,发育成熟的年轻大猩猩经常与一两个雌性大猩猩私奔。有时, 外来的雄性大猩猩也带着雌性大猩猩加入进来。奇怪的是,大猩猩的队伍中很少有争风吃醋的现象发生。

猩猩的鼻部比较平, 眼睛和耳朵较小,体毛较长,体重约80 公斤左右, 只有非洲大猩猩的三分之一, 主要生活在苏门答腊和婆罗州的雨林中。虽然猩猩和大猩猩都居住在高地的森林中,大猩猩与猩猩在行为上却有很大差异。大猩猩是集体生活的,依靠领袖的率领而生存;猩猩却是森林中的孤独者,一大家子的猩猩从不聚在一起, 唯一聚在一起的是母亲和孩子。猩猩的幼子都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一旦成年,就会像父母一样孤独地生存。猩猩的生活方式也几乎与非洲的大猩猩完全不同,虽同为食草动物,但大猩猩主要在地面上觅食,而猩猩基本上是在树梢上寻找食物,很少下地,主要吃水果和树叶,也吃些动物,尤其偏爱水果。与大猩猩一样,猩猩自己建立巢穴以便栖身,但总是将巢建在树丛中。猩猩的前肢适于摆动和攀爬,手和脚都非常强壮,其强有力的手能钻进坚硬的白蚁穴。猩猩的双脚很有特点, 早期的博物学家把猩猩称作四手动物,因为它们的脚有一个可以翻过来的大脚趾,爬起树来像第二双手一样。

黑猩猩略小于猩猩,分布于非洲气候炎热而潮湿的森林中,毛色乌黑,耳朵比较大,眉骨较高,两眼深陷,体重约70 公斤左右。活动时成小群, 经常在地面上活动, 能够自在地直立行走。夜间在树上筑巢过夜,对食物不怎么挑剔,什么都吃, 属于杂食性动物。黑猩猩与人类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例如当幼小的黑猩猩被胳肢时也会大笑;当一场争斗结束过后,它们会互相亲吻,甚至还会化妆;它们还具有提前计划某些事情的能力。当一个黑猩猩要安慰另一个黑猩猩时,它会拥抱它或者轻轻在对方的背上拍一下。在解剖上,黑猩猩也与我们人类没有多大的差异, 黑猩猩被认为是猿类中最聪明的,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当然,黑猩猩与我们人类是有差异的,人类是直立双足行走的, 而黑猩猩基本是四足行走。虽然它们有时也直立双足行走, 当它们携带东西时或者摘树上的果实或树叶时都会双足行走。黑猩猩的手和足在抓握和攀缘方面的作用是相似的,而人类的双足已进化为适应于行走了。虽然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这三种动物都擅长直立,但在多数时间里,它们是用四肢穿梭在森林中。

值得一提的是, 还有一种黑猩猩叫倭黑猩猩, 这个种的最大特点是以雌性为中心和雌雄权利相等, 它们很少有攻击行为,有冲突时,往往以性行为替代攻击行为。倭黑猩猩和黑猩猩的情感和意图都是通过面部表情和手势来表达的,有些手势是我们人类在进行非语言交流时经常使用的, 如倭黑猩猩会伸出摊开的手掌来企求食物,如果达不到目的就会撅起嘴唇发出抱怨声。倭黑猩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与人类相同, 即它们的性行为和生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相关的。它们全年交配非常频繁,已经作为一种非生殖的活动了, 而且倭黑猩猩是非人灵长类中唯一在交配时采取面对面的姿势的。性行为在它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倭黑猩猩一直生活在森林中,现在主要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扎伊尔河等地的潮湿森林中,以果实等为食,也偶尔吃一些无脊椎动物和一些较小的脊椎动物。但目前这个种类已经非常罕见,濒于灭绝。

人类:我们人类在分类学上属于类人猿亚目的人科。长期以来,人们很不情愿地接受这个现实, 素有万物之灵之称的人类怎么会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呢? 我们怎么会与非洲起源的灵长类是同类呢? 实际上, 我们人类与猿类在形态上只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是不容质疑的事实。从我们的身体就可以看出这种相似性, 如人类和非洲猿都缺少突出的尾部大拇指与其他手指能有效地分开, 可以精确地拿取东西。人类的外表与猿类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人类双足行走的结果。与双腿相比,我们的双臂相对较短, 力量也较弱, 双脚已不具备灵巧抓取东西的能力, 而是已延长并呈弓形,以有效地支撑身体,骨盆和脊柱也改变为适合直立姿势和双足行走。除了这些外部特征的差别外, 我们人类在解剖上和遗传上都与非洲

猿类非常地相似,与倭黑猩猩的DNA 相似程度达99 %。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真正区别是人类具有创造新思想和复杂技术的智力水平。人类能够创造和使用语言来传播思想,能够制造工具, 能够创造和发明新技术来延伸体力和智力。

现代生物学的实验证明, 人类与黑猩猩和大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其次是猩猩、长臂猿, 再次是猴, 关系最远的是狐猴。人类和黑猩猩、大猩猩等猿类有着共同的祖先—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森林古猿。古猿在以后的进化中分为两支:一支继续在森林中生活,发展成现代的猿类;另一支则走出森林, 最终进化成今天的人类。

(王德华2000 猴、猿和人。科技术语研究,2(2):35-38.)


(以下照片来自网络,致谢。)

川金丝猴

山魈

日本猕猴

巴西夜猴

长臂猿

蜘蛛猴


 

长鼻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954951.html

上一篇:一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是敬业和兴趣
下一篇:儿时记忆:读《西游记》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35 孙学军 胡荣桂 黄仁勇 李东风 冯大诚 武夷山 李轻舟 李学宽 陈楷翰 吕洪波 尤明庆 刘立 宁利中 张能立 李颖业 杨顺楷 谢平 黄永义 梁红斌 曹须 陈智文 蒋永华 张晓良 李竞 庄世宇 李志俊 蒋新正 decipherer shenlu ghzhou5676 biofans aliala icgwang taoshl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