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朱世达著《当代美国文化》(修订版)提要

已有 5249 次阅读 2011-6-15 16:46 |个人分类:美国书目提要(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提要, 修订版, 朱世达, 当代美国文化

朱世达著《当代美国文化》(修订版)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6月15日发布
 
书名:        当代美国文化(修订版)
丛书名:     当代美国丛书
著者:        朱世达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人:     谢寿光
总编辑:     邹东涛
责任编辑:    祝得彬、李建科、段其刚
责任校对:    李惠
责任印刷:   董然
项目统筹:    祝得彬
总经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行部
印装:        北京季蜂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1年6月第1版
印次:       2011年6月第1次印刷
字数:        364000字
页数:       416页
印张:        21.4
开本:       1/20 787X1092
定价:       59元
国际书号:   ISBN:978-7-5097-2322-7
 
简介(2001年版)
本书是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美国问题专家朱世达先生的一部研究美国当代文化的专著,是我社《当代美国研究丛书》的一种。本书从美国文化的渊源,社会和理智背景,美国文学,美国美术,美国音乐,新闻等六个方面介绍美国当代的文化现象,精心选用生动的例子,使本书妙趣横生,同时,夹述夹议,阐释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和观点,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使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介绍性的通俗读物。
作者认为,美国文化的生命力产生首先在于它的开放性,其次在于它的实验性。美国文化的特点是其知识分子的异化和疏离,作为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丧失了其敏锐的批判性,与体制认同,处于现代孤独感造成的深刻的精神危机之中;在美国文化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种奇特的现象,因为追求新奇,文化形式往往会趋向极端,但美国文化本身有一种调适的力量,过于极端的东西往往会很快的消亡,代之以一种新的文化生命,在美国文化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精英文化的边缘化倾向,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就是中产阶级的崛起,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大众文化成为美国的主流,美国的大众文化借助全球化的趋势,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朱世达
  安徽泾县人。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历任新华通讯社对外部英文记者、编辑,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87-198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副教授,新华社对外部英文编辑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社会文化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相爱的哈佛》,译著长篇小说《一九一九》([美]约翰·多斯·帕索斯著)等。主编《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美国市民社会研究》。发表论文《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击----回应模式》、《中国知识精英的美国观》等。
 
修订版目录
 
序 关于美国文化的思考
第一章 美国文化的渊源
第一节 清教主义
第二节 自由主义
第三节 个人主义
第二章 社会与理智背景
第一节 战后的美国社会
第二节 孤独的人群
第三节 白领阶级
第四节 意识形态的终结
第五节 21世纪初美国面临的文化悖论
第六节 奥巴马现象提供文化启示
第七节 美国文化软实力
第三章 美国文学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
第二节 黑色幽默
第三节 存在主义,自然主义和新现实主义
第四节 南方文学
第五节 黑人文学
第四章 美国美术
第一节 20世纪中期的美国美术
第二节 后最简单艺术流派
第三节 新表现主义
第四节 媒体艺术
第五节 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理论
第六节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艺术
第七节 沃赫,美国当代艺术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第五章 美国音乐
第一节 战后12音作曲技术的繁荣
第二节 音乐的实验主义
第三节 新表现主义和最简单艺术流派
第四节 爵士乐,布鲁斯,乡村音乐和摇滚乐
第五节 多元的后现代主义,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
第六节 杰克逊的遗产
第六章 美国新闻
第一节 新闻自由:新的神话
第二节 美国记者:典型的白种男人
第三节 调查性新闻在美国
第四节 美国媒体与选举政治
第五节 美国媒体与白宫
第六节 美国媒体与国会山
第七节 美国媒体与外交事务
第八节  互联网,一种全新新闻主义
 
主要参考书目录
2011年版增加的节目是:
第二章第五节 21世纪初美国面临的文化悖论
第二章第六节 奥巴马现象提供文化启示
第二章第七节 美国文化软实力
第四章第七节  沃赫,美国当代艺术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第五章第六节  杰克逊的遗产
第六章第八节  互联网,一种全新新闻主义
 
照片21张据该书翻拍。

 

当代美国文化》朱世达 笔记
 
2009-10-23 13:05:56  来自: Bigbang
当代美国文化的评论 4
  序 关于美国文化的思考
  结论:
  1美国文化是开放的体系
  美国文化在盅格罗—撒克逊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构建了它自己的宗教的、政治的、社会的、思想的和哲学的体系。而在构建这一过程中,汲取了世界诸多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的精华。
  亨利·詹金斯 美国小说的写作形式
  格特鲁德·斯泰因 现代派小说鼻祖
  海明威 迷茫的一代
  2美国文化的另一个生命的源泉是它的实验性
  3当代美国文化的特点是其知识分子的异化和疏离
  作为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丧失了敏锐的批判性,与体制认同,处于现代孤独感造成的深刻的精神危机中。
  4美国文化进入开始追求新奇、文化形式往往走向极端
  作者认为极端的东西往往会很快消失。代之一种新的文化生命
  5在美国文化中可以明显的看到精英文化的边缘倾向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产趣味的崛起。在商业化得浪潮中,大众文化成为美国文化的主流,美国的大众文化借助全球化趋势,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美国文化在二次大战之后发生了戏剧化的变化:
  1大众社会的产生
  2中产阶级趣味成为社会审美的标准
  3美国社会的世俗化
  4科学与信息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主要事业,艺术边缘化
  5艺术商业化,追求商业效应,艺术成为商品
  6普遍的享乐情绪,不再考虑终极关怀
  ++++++++++++++++++++++++++++++++++++++++++++++++++++++++++++++++++++++
  第一章 美国文化的渊源
  1清教主义 根。欧洲受迫害而来,自认为是上帝选民,强调个人的自主和社区的共同性,教徒与僧侣的平等,强调现世的生活秩序,对美国文化奠基作用。
  2自由主义
  3个人主义
  ++++++++++++++++++++++++++++++++++++++++++++++++++++++++++++++++++++++
  第二章 社会与理智背景
  第一节 战后的美国社会
  二战后苏美对峙,美国经济进入繁荣,1945-1965年,乐观主义弥漫于美国的社会思想中,经济学家认为不可能再出现戏剧性的下降趋势。战后婴儿潮促进了消费的增长。于此同时,社会结构参与率上升,特别是宗教活动,传教方式从“谴责、批评和歧见”而转入传布“爱,快乐,勇气,希望,信仰和善意。”告诉人们舒适的生活史上帝的旨意。
  对于美国生活的文化批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个时代是美国的灵魂探索的时代。当世俗的问题变得愈来愈重要,美国开始进行内向的意识形态审视。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异的美国社会:外在的力量与内在的无能为力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时期,社会学家撰写了一系列有关“新中产阶级”的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新现象,其重要者,有大卫·里斯曼(David Riesman)的《孤独的人群》(1950)、赖特·米尔斯(C.Wright Mills)的《白领阶级》(1951)和威廉·瓦特的《组织人》(1956)。这一流行的社会文化学的繁荣表面在美国的阶级阶梯中形成了一个中间阶层,成为美国市民社会的中流砥柱。
  +++++++++++++++++++++++++++++++++++++++++++++++++++++++++++++++++++++
  第二节 孤独的人群
  大卫·里斯曼在《孤》中分析了群体社会和大众社会,研究了改变其中的美国人性格。他认为,美国人的性格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美国人在后现代社会中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新的悖论之中:顺从的个人处于一群互不联系的人们中。在书中里斯曼描述了社会性格的类别:传统性,内向性,外向性。所谓社会性格就是个人看待世界与人们的思想,这些思想影响个人的动力和满足感。他同时全面地分析了顺从的公司文化的特点。他认为,美国人格已经从内向性向外向性转变,内向性的人具有内化了的基本价值观,这些基本价值观是性格坚强的父母和长辈向他们灌输的。这些基本观念的核心,如清教主义传统的虔诚,勤奋和节俭,在他们身上起着陀螺仪的作用。内向性的人们的行为都受到这一切固定的价值标准所指示。这种充满自信,自力更生的人格在19世纪的美国人中占了主要地位。然而,在20世纪中期,一种新的外向下的人格取代了它。在大的等级的公司里,善于交朋友和影响别人的人善于获得提升的机会,而那些粗俗的对个人名声并不在乎的个人主义者却吃不开。适应这种公司文化的外向性的人没有信仰和原则;他们随波逐流,见风使舵。他们更关注别人是否喜欢他们,而对个人独立性并不在意。里斯曼指出,外向性人格不仅是商业世界的特点,而且是当代中产阶级的特征。总之,美国人格从自律、自励的个人而变成为向同辈看齐、顺从他人压力的人。里斯曼深感困惑,倾向于“自主的”个人,他认为自主的个人能够应付消费社会的诱惑,应付休闲和弥漫社会一切方面的不安全感,而不丧失其独立性。在后现代社会中,清教主义无法使人们遵从使命感和工作伦理,也失去明确目标。外向性的人们听从社团来捍卫他们的利益,与体制的一切方面合作。他们没有雄心壮志。弥漫一切的物质利益也消融了他们的战斗性。
  里斯曼认为外向性的人是一种文化现象,成为充满焦虑不安的顺从主义者。他们寻求精神的调整,从媒体(广告等)获取刺激。里斯曼认为人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新社会而是新的形象。个人不再是内向性的而是外向性的,受制于社会机构和媒体。个人在艺术中通过复制他人的形象获媒体形象而塑造他或她自己。
  ++++++++++++++++++++++++++++++++++++++++++++++++++++++++++++++++++++++
  第三节 白领阶层
  《白领阶级》树立了米尔斯的社会分层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经验性社会研究学者的声誉。
  他认为,美国人的性格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美国人在后现代社会中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新的悖论之中:顺从的个人处于一群互不联系的人们中。在书中里斯曼描述了社会性格的类别:传统性,内向性,外向性。所谓社会性格就是个人看待世界与人们的思想,这些思想影响个人的动力和满足感。他同时全面地分析了顺从的公司文化的特点。他认为,美国人格已经从内向性向外向性转变,内向性的人具有内化了的基本价值观,这些基本价值观是性格坚强的父母和长辈向他们灌输的。这些基本观念的核心,如清教主义传统的虔诚,勤奋和节俭,在他们身上起着陀螺仪的作用。内向性的人们的行为都受到这一切固定的价值标准所指示。这种充满自信,自力更生的人格在19世纪的美国人中占了主要地位。然而,在20世纪中期,一种新的外向下的人格取代了它。在大的等级的公司里,善于交朋友和影响别人的人善于获得提升的机会,而那些粗俗的对个人名声并不在乎的个人主义者却吃不开。适应这种公司文化的外向性的人没有信仰和原则;他们随波逐流,见风使舵。他们更关注别人是否喜欢他们,而对个人独立性并不在意。里斯曼指出,外向性人格不仅是商业世界的特点,而且是当代中产阶级的特征。总之,美国人格从自律、自励的个人而变成为向同辈看齐、顺从他人压力的人。里斯曼深感困惑,倾向于“自主的”个人,他认为自主的个人能够应付消费社会的诱惑,应付休闲和弥漫社会一切方面的不安全感,而不丧失其独立性。在后现代社会中,清教主义无法使人们遵从使命感和工作伦理,也失去明确目标。外向性的人们听从社团来捍卫他们的利益,与体制的一切方面合作。他们没有雄心壮志。弥漫一切的物质利益也消融了他们的战斗性。
  里斯曼认为外向性的人是一种文化现象,成为充满焦虑不安的顺从主义者。他们寻求精神的调整,从媒体(广告等)获取刺激。里斯曼认为人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新社会而是新的形象。个人不再是内向性的而是外向性的,受制于社会机构和媒体。个人在艺术中通过复制他人的形象获媒体形象而塑造他或她自己。
  ++++++++++++++++++++++++++++++++++++++++++++++++++++++++++++++++++++++
  第三节 白领阶层
  《白领阶级》树立了米尔斯的社会分层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经验性社会研究学者的声誉。他运用白领这个词来泛指中产阶级中的各色人等。他们走中间路线,在经济上依赖于雇主阶级,由不同的利益分割为更小的团体,组成了所谓的“城市群众”。他们代表当时时代的社会心理。当时美国处于矛盾两难的境地,作为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价值的独立个人主义渐渐隐退,那些使个人主义成为美国生活现实的社会团体消失。工业巨头、土地自由投机商,农村的小企业家都让位于城市文化的“小人物”——今天办公室的职员们。
  因此,米尔斯创立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化环境中的一个主要的话题。他关注中产阶级广泛的孤立和异化现象,认为美国社会中的这一病态现象是由于进取的自由主义的拥有财产的中产阶级——主要是自由的农夫——消亡和出现了一个依赖于雇主的中产群体。
  米尔斯的分析包含了对技术进步而造成的后果的批判。由于社会愈益复杂和专业化,公众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变得复杂,公众的回应和参与受阻,对于米尔斯来说,政治的职业化造成公众领域的消失,生活中政治的一面以及生活与政治的积极地关联崩塌;政治的职业化又是财产与组织的集中化而造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原先在政治上左右社会的中产企业家让位给现代社会对政治漠视的白领中产阶级。米尔斯认为可以通过加强社区化并使个人参与在更广泛的层面最大化来克服这种分裂状态。
  ……
  职业有管理物转移到管理人和符号,即管理办公室、服务和生产的技术合理化,政府由此扩大了它的官僚机构以适应愈益复杂的技术所带来的挑战,同时集中了大批白领。国家运作专业化,按照权力的层次组成了信誉金字塔。中央集权也化也使人们回避做指挥者。
  大企业的经理人士是20世纪的经济精英。在一个企业组织中,所有权让位于管理权。扩大了财富阶级,给与了经理巨大的权力。社会两级分化更加严重,着是非民主和不负责任的。
  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成为老子之间斗争的场所,在他们中间夹着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不断发展数目增多,但是没有独立行动的力量。有时候支持反动的或者法西斯的方式以解决体制的威胁。
  财产的集中化使受自由主义模式指引的个人没有可能进入拥有财产的群体中。他们放弃与政治的积极关系,倾向冷漠,而不是忠诚。
  米尔斯论述了文化与自由主义互动的问题——这是他极喜欢的一个话题。大众传媒迎合了大众的情绪,他们专门销售世俗接受的东西,但是更增加了大众的冷漠。中间白领对擢升已经绝望,极大富裕造成的pecification,自我和个人独立性丧失,日常生活的沉闷与无聊取代了由地位带来的满足,对民族主义的疲倦,为了追赶时代的发展而透支个人的才能,等等。传媒在这一过程中加速了异化。
  米尔斯出版了《权力的精英》(power elite),对战后美国自满情绪泼冷水,提示这种权力可能将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民主传统引向反面。寄希望于“受过教育的公众”。
  《权力精英》表面基本上基于财产占有的权力集团已经让为于广泛的、无名的权力网络。通过家庭继承得以延续的财产占有制让为于系统的公司财富管理系统,这使美国权力的形式和维持产生了很大变化。
  权力精英不是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集团,而是无名的,非民选的,因此是不负责任的群体。
  拥有技术者,首席执行官崛起,军事领导人上升到权力的上层,国家垄断了“暴力手段”。
  美国的外交人员来自商业和政治阶层,所以没有一个坚定的职业外交家来源中心。军方和公司影响。
  国家机器胖张,行政当局周围围绕了一批来自军方和公司精英的顾问。
  ++++++++++++++++++++++++++++++++++++++++++++++++++++++++++++++++++++++
  
  第三章 美国文学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
  美国经济繁荣,成为购物天堂,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带来了尖锐和紧张。
  人们意识到社会学家加纳尔?默达尔在《美国困境》中指出的美国民主中的种族不平等,并认识到所受到的挑战。
  在美国社会出现了社会批评。集中来自中产阶级的白人群,本身过得富足,但是忧虑富足可能带来的心理损害和弊端,商业公司的非人化结构可能给个人自由带来的威胁。
  美国社会越来越追求工业和政府的理性化,追求结构与公司的宏大和非人化,用科学的方法对个人、家庭和社团活动进行审视。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运动,即现代化运动。但美国社会还存在着一股逆此而动的潮流,即反现代主义的潮流,反对现代的思想,主张传统。同时,代沟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还经历了参议员麦卡锡反共的以莫须有的罪名对政府人员和知识分子疯狂地政治迫害。文化言语向底下的、隐蔽的、反文化的反向发展。
  美国社会现代化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知识分子的演变是造成这种现代化进程的关键。20世纪美国社会有两个现象很明显:一方面,知识分子参与到社会正统的体制之中,特别是政府、媒体与大学。另一方面,激进知识分子对这种知识分子不满,惧怕这种同化是个人失去了自主和独立性。惧怕知识分子会由于物质的富足而丧失了对社会的怀疑和批评。
  在这种人文与文化背景下,在美国产生了以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为代表的反文化浪潮。在文学上典型代表是J.D.塞格林(《麦田的守望者》)、杰克?克鲁亚克(《在路上》癫狂预示20世纪60年代伍德斯托克镇嬉皮士们的反习俗、反传统的集会)和艾伦?金斯伯格(《嚎叫》“垮掉的一代”的诗人们将神秘、政治和身体结合在一起。在他们的诗中性欲和身体的感觉占了一席之地。可以说,他们在美国诗歌中发起了一个所谓身体起义和反叛,他们以超乎异常的坦率谈论人的性欲,甚至同性恋。)
  ++++++++++++++++++++++++++++++++++++++++++++++++++++++++++++++++++++++第二节 黑色幽默
  20世纪60年代。
  学生反战,黑人等民权运动,文化上嬉皮士和反文化运动。
  肯尼迪、马丁·路德·金被刺。
  水门事件(1974辞职)
  后现代作家作家出现,反对现代主义,向传统的写作方式挑战,向意识流、内心独白和心理分析挑战。他们向批评家的理性分析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黑色幽默出现,成为美国文学一支重要的流派。黑色幽默作家对美国的主流言语,甚至历史言语加以嘲弄和揶揄。他们支离破碎,互不关联,充满了讥诮,仿佛身体本身,甚至死亡,都是由荒诞决定的。空虚和无聊代替了愤怒和痛苦,如果一切毫无意义可言,那么,感觉与不感觉,拥有和不拥有,都是一回事。
  后略……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59873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455629.html

上一篇:陈宝森·王荣军 罗振兴 主编《当代美国经济(修订版)》提要
下一篇:当代美国丛书(修订版)出版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