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建议中华世纪坛尽快向公众免费开放

已有 5619 次阅读 2008-5-31 08:08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07-08)|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建议中华世纪坛尽快向公众免费开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531日发布

 

说来惭愧,中华世纪坛自建成开放以来,我还从来没有参观过。529日晚带着外孙来中央电视台观看“六一”我们在一起晚会彩排,结束时间已晚,我们在梅地亚中心住了一宿,30日上午就在旁边的中华世纪坛参观。世纪坛确实值得仔细参观,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她的设计理念尤其令人难忘:中华世纪坛工程具有重要的审美原则,它以“中和”、“和谐”之美,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道德相结合的理想光辉”及东西文化相互交流、和谐融合的思想。在总体艺术设计上,中华世纪坛以“水”为脉,以“石”为魂,并以诗意化凝练的语言和中国艺术大写意的手法深化意境,昭示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和美学精神。下沉广场的哗哗流水、青铜甬道上的涓涓清溪和用4万多平方米黄色花岗岩铺装的坛体、广场、步道,无一不是这种艺术设计的生动体现。根据其周边环境特点和主题精神,中华世纪坛的主色调确定为黄、绿两色。所有人工建筑均为黄色调,突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以树木作为分割空间的手段,加之精心栽种的草坪绿化带,构成绿色的环境,营造出了“天人合一”的意境(http://baike.baidu.com/view/22727.htm

像这样精心设计和建造的具有博物馆性质的新世纪文物建筑,理应有更多观众来参观,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寥寥无几的参观者。

 

根据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123日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根据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暂不实行全部免费开放,继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实行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博物馆、纪念馆按照市场化运作举办的特别(临时)展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门票价格。要求暂不能完全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实行低票价政策,继续对上述社会群体实行免费或优惠参观,并向社会承诺定期免费日,制定家庭套票、特定时段票等灵活多样的门票制度,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和纪念馆。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27/180714838761.shtml)按照严格意义上的文物的概念, 中华世纪坛并非文物或者遗址类博物馆,新世纪的产物怎能算文物,它也不能算革命文物,归于哪一类难以说清。我们进入售票厅发现对于70岁以来老人可以优惠10,30元减为20元。同期发现这里并无“向社会承诺定期免费日,制定家庭套票、特定时段票等灵活多样的门票制度,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和纪念馆”的规定,看来真正兑现《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以为像中华世纪坛这样在当时国家财政还很不富裕的情况下,花去了纳税人大笔钱的公共文化项目是应当免费向全民开放的,与其高票价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不如低票价甚至免费开放,以吸引大批观众更为有效。

 

附三份有关报道:

 

*****************************************

中华世纪坛

开放分类: 旅游、北京、建筑、博物馆、纪念性建筑

目录

*建设缘由

*设计理念

*圣火广场

*甬道

*主体建筑

*附属广场

*参观信息

中华世纪坛(The China Millenium Monument)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延长线上,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西侧,北侧是玉渊潭公园,南与北京西客站相望。中华世纪坛坐北朝南,占地4.5公顷,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由主体结构、青铜甬道、圣火广场、过街桥、世纪大厅、艺术大厅等组成。中华世纪坛是为了迎接21世纪新千年而兴建的。

建设缘由

中华世纪坛缘起于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朱相远教授在1994年提出的一个迎接千禧年的创意。1997年北京市提出准备建设一座迎接千禧年纪念性建筑,选址在玉渊潭公园南门广场。1998年正式定名为“中华世纪坛”,同年5家单位提出六套方案,经过评选、修改,建筑师余力的设计方案中标。

设计理念

中华世纪坛工程具有重要的审美原则,它以“中和”、“和谐”之美,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道德相结合的理想光辉”及东西文化相互交流、和谐融合的思想。

 

在总体艺术设计上,中华世纪坛以“水”为脉,以“石”为魂,并以诗意化凝练的语言和中国艺术大写意的手法深化意境,昭示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和美学精神。下沉广场的哗哗流水、青铜甬道上的涓涓清溪和用4万多平方米黄色花岗岩铺装的坛体、广场、步道,无一不是这种艺术设计的生动体现。

 

根据其周边环境特点和主题精神,中华世纪坛的主色调确定为黄、绿两色。所有人工建筑均为黄色调,突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以树木作为分割空间的手段,加之精心栽种的草坪绿化带,构成绿色的环境,营造出了“天人合一”的意境。

圣火广场

中华世纪坛南面入口处,伫立着一块长9米、高1.05米、重34.6吨的汉白玉题字碑,上面刻着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题词“中华世纪坛”。背面为“中华世纪坛序”。据悉,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汉白玉。

 

中华世纪坛碑的北侧,是一个低于地面1米、半径17.5米的下沉式圆形广场,广场用960 块花岗岩铺砌而成,象征幅员辽阔的960 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广场由周围向中心略微隆起。广场中心是一方形圣火台,一簇长明不熄的“中华圣火”,火种取自周口店猿人遗址。寓意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永不停息。广场东西两侧,有两道流水缓缓而下,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

甬道

圣火广场向北,是一条长270米、宽15米的甬道,自圣火广场,至世纪坛坛体。甬道正中,是一条总长262米、3米宽的青铜甬道,用特种合金打造。上面从南向北镌刻了距今300万年前人类出现到公元2000年的时间纪年,用文字记载了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共7000 多条重大历史事件,象征中华民族经历的漫长历史岁月。青铜甬道上有一层薄薄的流水,寓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绵延不断,历久常新。漫步甬道,人影便映入水中,溶于历史,犹如穿越岁月时空,体味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2000年历经五千年的文明史。

 

由南至北,自下沉式圆形广场经与地面平行伸展的青铜甬道,至高39米的圆形主体建筑,在视线上呈现一个从凹到平而凸的过程,给人以升腾之感。将整个中华世纪坛的场景设计和精神寓意推向升华。

主体建筑

中华世纪坛的主体建筑,地下两层,地上三层,高39米,直径85米,由静止的回廊和旋转的坛面组成,旋转坛体设计成呈19度坡型。旋转的坛体重3200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重的旋转坛体。旋转坛体采用轨道式的方案,旋转机构机械金属结构拼装有1900个构件。旋转坛体环绕外立墙一周镌刻有56个民族象征图饰,由米黄花花岗岩雕刻而成。回廊有青铜铸造的40尊“中华文化名人”肖像雕塑。世纪坛旋转钢结构的中央,是一个直径达14米的水平圆台,这里可作为文艺、歌舞、交响乐等大型露天演出活动的中心表演台。斜面上方的台阶,则可容纳上千人观看演出。

 

中华世纪坛静止的回廊与旋转的坛面寓意着中国古老 “乾”“坤” 的哲学思想,整体寓意为“天地合一”。世纪坛上的圆型旋转坛体,可每312个小时转一周。它象征“乾”,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再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追求和任何环境下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环抱旋转坛体的下半部分包括两侧静止的回廊象征为“坤”,表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容乃大”之意,“乾”,指天体永恒运动,从不停息。寓努力向上,自强不息,不断进取之意。“坤”,为大地能包容万物,兼容博大,寓意和为贵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够吸收一切先进科技发展的精神。

 

旋转坛体上方,耸立着一根高达27.6米,与平面呈45度夹角的“时空探针”,造型是时空永恒延展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人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探针的顶端与内部发旋转体的中心在一条垂直线上,从理论上说,这个点是静止不动的,做到了主体建筑动静呼应。

 

主体结构一层中央是世纪大厅,大厅直径为39米,面积为1171平方米。世纪大厅内设有题为《中华千秋颂》的大型浮雕环形壁画,采用主题分类与编年体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脉络与沿革。周长117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同类品种的壁画。二层的环型艺术大厅,装备有当今国际最先进的展览技术和设备,这里将成为世界各国及全国各地的艺术精品来京巡回展示的场所。中华世纪坛的世界艺术馆,是以世界艺术为收藏、展示、研究对象的公益性国家文化事业机构。由世界文明陈列馆、专题陈列馆和数字艺术馆等三部分组成,展览展示面积约2万平方米。

附属广场

世纪坛主体结构东侧为世纪钟广场,中华世纪钟就安装在这里。据称,这口重50吨、高6.8米、下口径3.38的铜钟,各种主要参数超过了现存北京大钟寺的世纪钟王—永乐大钟。世纪坛主体结构西侧为国歌广场。

参观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9号(军事博物馆西侧)

乘车路线:143365320337728827、特1路公共汽车,军事博物馆站下车;北京地铁1号线军事博物馆站

门票:普通票30元,学生票15元,团体票25

开放时间:夏季时间 周一至周四8:00-18:00,周五至周日8:00-21:00;冬季时间 周一至周日8:30-17:30?

http://baike.baidu.com/view/22727.htm

 

中华世纪坛 位于北京/西城

详细介绍 图片列表 旅游地图 游记攻略 旅游线路 旅游论坛 衣食住行

* 住宿指南

* 民风民俗

* 饮食文化

* 购物指南

* 交通指南

 

更多西城风景...

中华世纪坛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延长线上,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央电视台之间,北倚风景秀丽的玉渊潭公园,南与北京西客站相望,占地4.5公顷,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由主体结构、青铜甬道、圣火广场、过街桥、世纪大厅、艺术大厅等组成。

中华世纪坛座北朝南。最南面入口处,伫立着一块长9米、高1.05米、重34.6吨的汉白玉题字碑,上面刻着江泽民同志的题词“中华世纪坛”。据悉,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汉白玉。

碑的北侧,是一个低于地面1米、半径17.5米的下沉式圆形广场,引发人们从现实生活进入对历史的回眸。广场中心是一方形圣火台,一簇永不息灭的“圣火”,意寓中华文明起源于火,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永不停息。广场东西两侧,有两道流水缓缓而下,它们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

圣火台向北,是一条长270米、宽15米的甬道。甬道正中,是一条3米宽的青铜甬道,上面镌刻着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2000年的时间纪年,共计5000道,象征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浮雕之上,将会有涓涓清流,寓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绵延不断,历久常新。漫步甬道,人影便映入水中,溶于历史,犹如穿越五千年岁月,体味五千年风韵。

由南至北,自下沉式圆形广场经与地面平行伸展的青铜甬道,至高39米的圆形主体建筑,在视线上呈现一个从凹到平而凸的过程,给人以升腾之感。在心理历程上,由沉思、追忆而升华,将整个中华世纪坛的场景设计和精神寓意推向高潮。

http://www.tuniu.com/places/17749

 

2008年起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等将免费开放

http://www.sina.com.cn 2008012718:0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7日电(记者 廖翊)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123日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根据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具体实施步骤上,2008年起,中央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各省级综合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各级宣传和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浙江、福建、湖北、江西、安徽、甘肃和新疆等7()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省、市、县级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探索全面实行免费开放。

  通知说,2009年,除文物建筑及遗址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通知指出,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暂不实行全部免费开放,继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实行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博物馆、纪念馆按照市场化运作举办的特别(临时)展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门票价格。要求暂不能完全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实行低票价政策,继续对上述社会群体实行免费或优惠参观,并向社会承诺定期免费日,制定家庭套票、特定时段票等灵活多样的门票制度,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和纪念馆。

  通知强调,博物馆、纪念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是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符合世界文物展示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行动,切实把免费开放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要求有关方面建立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并对博物馆、纪念馆在免费开放后努力满足观众需求、展示传播水平、增强博物馆和纪念馆活力等方面提出要求。

 

在中华世纪坛照片 18张均为笔者即时拍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27282.html

上一篇: 在中央电视台观看2008六一特别节目彩排----《我们在一起》抗震救灾专题晚会
下一篇:近距离观察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奥运会场馆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