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漫步曼哈顿随感(1999年11月18日)

已有 1366 次阅读 2020-8-30 08:08 |个人分类:美国所i见所闻(2017--)|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漫步曼哈顿随感(1999年11月18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0年8月30日发布(第25837)

 

(按:本文选自1999年11月18日访美日记。以《漫步曼哈顿随感》为题2003年8月28日首发在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研究栏目。)

 

1999年11月18日 (星期四)【美东时间】   天晴,C-2°- 7°

1999年11月18日8:04AM我们乘White Planis - New York的轻轨快车8:38AM就到了42St(中间停留两站),出站后走世界著名的第五大道(5th Ave.)途经圣帕翠克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并一直走到57th St. & Madison Ave.之间的IBM公司在曼哈顿的办公地。然后我们两人仔细参观了St. Patrick's Cathedral、洛克菲勒中心(Rockeffller Center)、联合国总部(UN Headquarters)、42St、 时代广场(Time Square Public)、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汽车总站、纽约公共图书馆(Library of New York)、第五大道(Fifth Ave)等地。

   

在美国乘座火车是比较舒适的,不过它的价格颇有讲究。在站台买票6.5$一张,在车上买7.5$一张。月票又是一种价格,不知老年人有没有优惠。这里的火车速度相当的快,赶上国内的特别快车水平,车体很宽,一排分开2人和三人的,一辆车厢估计有150人左右,8:04AM的车次人很多,如果不排好队,说不定没有座位。沿途虽然经过市区但是有树林覆盖,夏日不会很热,虽然私营,效益甚佳,不失为联系纽约和附近县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因为它快速,比起公交车来说,没有“塞车”现象,时间上是比较有保障的。

 

纽约不代表美国,但纽约确是美国和世界独有的地方,这里不仅有联合国总部及秘书处的所在地,而且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和文化习俗,所谓白人天下事实上已经被世界各种肤色人们的天下所取代,白人可以在纽约,非洲裔、西裔和亚裔等各国移民和游客均能看到,也都有在纽约的活法。这个“大同世界”确实是分成等级的(名义上公平竞争一律平等,事实上存在不平等,这是历史形成的,当然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来解决),甚至在42街、时代广场和第五大道上,我们看到有人靠专擦皮鞋谋生,有人则专门散发广告、为某小公司拉客、用中国式的土办法收拾垃圾、卖字(一位刚来三个月的四川佬,住法拉盛,在42街卖中国字,说天冷了生意不好做)、卖画、卖唱,甚至有人在街头乞讨,可以说,什么样的人应有尽有。在曼哈顿的主要街道上,人们川流不息,擦肩而过,甚至互不谦让,闯红灯现象屡屡不断,交通警察极少,但是不守交通规则情况则屡见不鲜。甚至非洲裔人旁若无人地骑着自行车在车辆和人群中穿行,似乎老祖宗欠下的孽债,活该由你们白人主宰的曼哈顿人来偿还的。至于中国人和其他亚裔,你在几乎每条大街上都能看到,似乎一时间人们暂时搞不清这里是纽约还是上海。

和1991年相比,我感觉纽约的活力不减,因为人还是那么多,而且人们的发色更加五彩缤纷。还有一些新建(如在联合国总部附近)和修建的工程(如在时代广场和42街)不时可见,而这和在处于经济危机时期的1991年的纽约是不同的,那时在纽约见到搭起的施工架是很少的。现在的情况是和世纪末的美国形势大好有关吧。

    圣帕翠克教堂我1991年来过,那时正逢做弥撒,做礼拜的和参观的人都很多。这座教堂历史悠久,建筑极富特色,我们在参观时就看见有七八个学生在那里写生(其中还有两位中国学生),可以说,每一处雕塑都有一段故事,可惜我对基督教的历史了解太少。这座天主教堂位于50 St.临5th Av,(S:47th St/50th St, 49th St,50th St,51th  St),被认为是美国的最大教堂之一。两个相同的高330英尺的13世纪的哥特式宗教感恩建筑,显得格外壮观。不过,四周完全被摩天大楼所包围,突出显示现代化战胜了中世纪盛世的宗教生活,今天的宗教生活内涵和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远非“宗教”两字所能概括。有人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生活的调节来对待,并非像虔诚的信徒那样诚心诚意信“主”不可,当然在竞争极为激烈的纽约也不乏虔诚之徒。就在我们漫步的不到10个街名的第五大道上,就有四座建筑各异、各奉其主的教堂,都随时向信徒和教友开放,对我们来说,当然多了一个了解文化的好地方。我在这座教堂里,还好奇地沾了圣水,并点亮了圣火,许愿我们的美国之行一切顺利,孩子的事业兴旺发达。教堂的宗教音乐会是极其令人向往的,预告11月21日下午和12月31日下午,均有精彩的表演。

洛克菲勒中心位于5th Av.- Americas Av. & 48th St - 52nd Sts(S 47th St./50th St, 49th St, 50th St, 51th St.)它是现代化的都市规划和设计的典范,占地24英亩,拥有庞大的商店和旅馆群,许多商家云集在这里,建筑别具匠心,地面下有座现代化的溜冰场,主楼高69层,我们搭乘快速电梯上了最高层,是餐厅所在地,可惜不能四处眺望。不过对于它的精华之处,我们没有来得及细看。

沿着42th向东河(East River)方向走去,很容易找到第一大道一排飘着扬万国旗的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记得1991年来访时,只有150多个国家的国旗,现在已经有185面国旗,我的祖国五星红旗在这里飘扬了也有28年了,和共产党成立到打败蒋家王朝的时间一样长。UN位于1st Ave & 42nd St - 48th St.(S Grand Central /42nd St),联合国总部濒东河,我们从指定的参观线路由1st Ave & 42nd St处进入,经严格的安全检查(脱去外套,但不贴身检查)后即一切放宽。在等候参观的大厅里可以领取散发的各种材料,我领取了一份当日的联合国日刊(第1999/222号),中文是法定文字,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到中文材料。它有当天的会议日程和议程排定的会议。在来访者入口处正在举办题为“天人合一”的中国画和中国书法展览会,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代表团与新闻布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办公厅合作举办的,而且今天是展览的最后一天,我们看了包括启功在内等著名书法家的书画展品。按规定需要证件才能购买参观券,但是我们没有带护照照样可以购买。参观券规定成人每张6.5$,62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张5.5$,我告诉售票员,我们是Senior ,他看了一下我们两就按照两人11$的票给办了购票手续,接着在大厅等待导游带队进入参观。就在我们等待其间,就见有三十多名团体和散票的中国同胞在等待参观。参观者大体上是每隔5-10分钟一批,每批12人,有英、法、中、西、俄文导游,我们被分配在一名刚来一个月的美籍、西裔年青导游,但是这位小伙子一点不怯场,每到一地侃侃而谈,似乎听他演说比看实物更显得重要。我记得1991年来参观和现在的线路基本相同,只是当时联合国大会会议厅空着,这次正逢开大会,我们作为普通游客也可以列席旁听,这是第54届会议的第58次全会,讨论的问题是“加强联合国人道主义和救灾援助、包括特别经济援助的协调”,另外一个会议,我们也有幸旁听,大概是特别政治和非殖民化委员会会议,唯一没有开会而我们又能在楼上就座参观的的会场,是联合国安理会会址,在那里我们还专门摄影留念。此外是在各层楼道参观各种展览,壁画,雕塑等纪念品,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日本的广岛原子弹爆炸后遗物展览,它似乎向人们显示“日本是受害者”,我想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联合国大厅展示“南京大屠杀”的遗物呢?联合国大会开会可以公开旁听的做法和中文导游的安排给了我们深刻启示,我国推行民主进程是应该从中获得某些教益的。导游的介绍超过了一个小时,到了地下室,他的导游任务算是完成了(这种参观每年有100多万游人),我们则可在那里稍事休息、购物、吃点点心等,我试图给在我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GXX、在曼哈顿工作的阮X打电话,但是没有打通。出了会议大厅,我们在联合国总部院内散步,特别是沿东河边漫步,很有情味。联合国秘书处大楼和图书馆我们是不能进去的,如果认识中国雇员则进去看看倒是不错的。

出了联合国所在地已是12时许,需要解决廉价进食问题。我们趁兴沿42th St从第一大道一直向第12大道走去,在43th St & 7th Av的交汇点,我们来到了闻名世界的时代广场(Time Square),这个“广场”虽然就其规模来说,比我们的天安门广场来说要小几十倍,但是它的自由化程度却为世界之最,因为它的电视屏幕以最快的速度和为开放的方式向公众宣布。大概由于广告牌太多的原因,哪个著名的提示每分钟死于枪支的人数的牌子已经难于寻找,显示这种犯罪案件对于商业机遇来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严格说来,这是一个公共集市场所。有点像香港的太古广场。我们在这里走马观花,未及仔细观察。这里的人流密集,可与北京的大栅栏,上海的城惶庙相比。到了8th Ave & 42nd St的交汇点是著名的公路交通枢纽公共汽车总站(Port Authority Bus Terminal),我们急着去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而暂时不去光顾那里。再向西走去,该是著名的“红灯区”了,1991年我去领事馆时,对于走这条路线,要提防点些的,现在据说新市长开展了大规模的“扫黄行动”现在“黄毒”居然踪影不见。再向前走,人流远比东线要“稀少”,但是越靠近哈得逊河,这条路上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原因是沿哈得逊河的12th Ave把角处,是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

    到了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好比来到了自己的家。这里我在9年前为了续签护照来过。因为我在1989年8月已经办好了护照,准备公派去斯坦福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指导教授是著名的Carl Dagel。遗憾的是斯坦福大学之行未能如愿,直到1991年1月安排我去美国学术访问为期一年。这次迅速办妥一切手续,但是护照已经来不及办新的,只能沿用1989年的,而由于那份护照在1991月8月到期,所以我到使馆申请补办延长一年的手续。对于这里的情况,我可以说极为熟悉,地点没有变,甚至程序都没有变,连座椅都没有变化,大概只多了几台电脑,签证处挤满了人,后来知道,传美国对于非法移民要在千年实行大赦,所以涌来了许多人。在签证处问过GXX在领事馆,我们来到领事馆正门,进去一问说还没有上班(2:00PM, 那时1:47PM),后来打电话到她宿舍,还是没有人接,正在犯愁时,他丈夫主动来招呼我。他两年前为他所执笔大通史社会卷一个章节的完稿来到我家,他认出了我,我却认不出他来。他要我们在会客室等一下,很快GXX从宿舍里下来,把我们接到宿舍里小坐,这算我第一次进入使馆的生活区,也就相互聊些彼此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明年1月任满要离任回国,回国前,G的父母来这里探亲游览了东部、西部、佛罗里达和加拿大,并从洛杉矶出境,今天早晨G刚从洛杉矶回到纽约,我们算在领事馆巧遇了。他们回国后,一个要回到外交部,一个则回到地质大学公共外语教研室,又过起普通人的生活了。在这里每月550$的津贴可以小小改善一下生活。不过,现在和90年代初不一样,不需要为几大件犯难了。离开领事馆时已经快2:45PM了。

我们沿42街往回走,到了公共汽车总站将那里的汽车路线情况了解一番,下层是地铁总站,一二三四层是各路灰狗运输站,从这里通向全国各地,是公共交通运输的总集散地。将来我们坐灰狗周游是免不了和这里达交道的。记得1991年我几上纽约就是坐的灰狗,所以对这里还算熟悉。本来打算参观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 Observatory)它位于34th St怕时间来不及,我们改变计划,到纽约公共图书馆(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brary)参观,它位于5th Ave & 42nd St间。这座图书馆的建筑是极为富丽堂皇的。里面的电脑设备和1991年我看到的情况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进了它的通用研究室(General Research Division 315 Room)里面分Bill Blass Public Catalog Room, Microforms, Current Services; 此外分Wallach Art & Architecture ; Dorot Jewish Division; Map Division; Oriental Division; Slavic & Baltic Division; U.S.Hist, Local Hist & Genealogy; Special Collections Office等。此外还有几个分馆,如科学工业和企业图书馆(Science, Industry and Business Library)位于188 Madison Ave.(at 34th St)。如果住在纽约则花上几天时间来收集企业史材料是大有可为的,当然这是下一步的事了。 

离开公共图书馆天色已黑,不敢到处游晃了,我们从第五大道的42街向57街走去,沿途看了玩具商店和中国式服装店,5:00PM到了IBM厅外的休息处,5:30PM,J从IBM下班出来会师,我们乘地铁(Subway)到42街,只需2站,也要1.5$,记得1991年只需0.90$,8年来涨了0.60$,即2/3。纽约地铁其长度和历史为世界之最。地铁站和纽约大都市北线(Metropolitan North)的火车站是相连接的。在显眼的地方有屏幕显示去White Plains的站台在29站台,我们在J的带领下很容易地找到停车的地方,并且5:58PM就入座,6:06PM正点开车,6:42PM到达White Plains,不久Y驱车来接,7:00PM我们到了家里。到了家里马上手忙脚乱地动手做晚饭,7:30PM开始吃饭,可以想象Y和J两人时间,要到7:40PM回到家,那有心思再做一顿美肴家餐呢。这一天,我们的旅途费用按车票计算为火车往返每人13$,地铁为1.5$,参观费为5.5$,合计两人共40$。纽约比之White Plains来说,可谓脏乱差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248464.html

上一篇:【美】This is America 【US Information Agency ,2008】
下一篇:江西美国史研究中心编《江西美国史研究中心图书目录(一)【江西美国史研究中心,1990】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