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1958年高校毕业生的最强音: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已有 3685 次阅读 2020-7-12 11:33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958年高校毕业生的最强音: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0712发布(第(25349篇)

 

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创历史新高,恰遇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国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剧增。毕业生个人志愿和祖国需要之间面临选择。这使我联想起1958年毕业时的情景。

1958年正直全国奋起加快建设的时期,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毕业生面临多种选择,当时实行自愿报名、统一分配制度。分配志愿填表时可以报三个志愿,最后还要说明是否服从分配。北京市和学校都很重视毕业生的分配工作,时任市委书记彭真同志亲自给北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做报告,北师大专职党委副书记王正之同志深入班级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和需求。我们学校和许多高校毕业生在集会上发出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最强音。当时我填写第一志愿新疆、第二志愿甘肃、第三志愿宁夏,说明服从分配。也有同学在志愿到边疆里填写了青海的,当时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我觉得自己出身非工农家庭,急需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在基层和最艰苦的地方锤炼和改造自己成为新人,何况自己还是CP理应率先响应。结果没想到在系毕业分配领导小组宣布八十多名分配名单里,有8人留校,近一半人到边疆省市自治区去,李怀和(党支部宣传委员)、彭慧敏、吴道芬等同学分配到新疆、支部书记刘曼春分配到甘肃、李荣分配到宁夏,许多同学至今依然扎根边疆,为边疆的二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北师大毕业生为宁夏大学的建设做出的贡献是全国公认的。

我的第一、第二、第三志愿没有如愿,宣布留校在历史系世界现代史教研组任助教。为此当时内心感到失去了到基层、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一次机会,还哭了一鼻子。既然是组织决定,那么组织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就是我的战斗岗位,就要在新的岗位上学习、工作、奋斗。没想到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北师大,后来有同行鼓动我去北大,我婉言谢绝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241709.html

上一篇:《美国研究》杂志【中国社科院美国所1992年第3期】
下一篇:央视广告“猿辅导全国在线用户突破四亿”真实吗?
收藏 IP: 111.194.48.*|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