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赞“美国视角”与“侨乡视角”的结合考察

已有 1885 次阅读 2019-8-4 08:12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赞“美国视角”与“侨乡视角”的结合考察

----读《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笔记之一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9年8月04发布(第20030篇)

谭金花、【美】芭芭拉.沃斯 【美】莱恩.肯尼迪编著的《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广东侨乡和北美华工营地的物质文化研究》,2019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并高调在今年6月五邑大学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隆重推出,这是2015-2019年历经四年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铁路华工项目组与斯坦福大学铁路华工项目组合作研究集结并展示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

近日笔者初读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广东侨乡和北美华工营地的物质文化研究》,最感鼓舞的是这项研究将旨在把“美国视角”与“侨乡视角”有机结合起来的新视角,这和笔者多年来的研究视野是一致的。笔者相信如果,有关美国铁路华工的深度研究都能够把这两个视角有机结合起来,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感谢张国雄教授在代序言中对于笔者研究的肯定,其实笔者在和李炬合著的《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实际上就是个人志愿合作(非单位群体合作模式)“美国视角”和“中国视角”(或曰“侨乡视角”)的结合物。作为个体志愿者我们的研究并不属于团队合作研究模式。笔者在《沉默道钉的足迹》《序》中写道:“全书四部分内容试图集中在以下20个课题上用图文形式作初步解读,提供了我们的思路供读者和研究者参考。”这20个课题中除第一个问题美国为何要兴建太平洋铁路外,其他19个问题全部和“中国视野”有关。这19个问题离不开“中国视野”的考察:

“2,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为何选择华工?

3,华工何时参加兴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如何界定华工参加兴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时间?

4,参与兴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从哪里来?广东五邑地区占多大比例?

5,这些华工以什么身份来美国?契约华工和自由移民所占的比例各有多少?

6,参与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有多少人?各个年份的统计情况?

7,美国铁路华工承担了哪些工种,建设了那些最困难和最危险的施工地段?他们是怎样施工的?

8,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如何,和欧洲白人(如爱尔兰工人)有何不同?

9,在华工争取平等生活条件过程中发生了那些事件?

10,他们在美国的生活习俗如何?和白人社会如何交往?

11,有多少铁路华工死于兴建铁路过程中?

12,他们的遗骸是怎样处理的?墓地在哪里?先友的遗骸是怎样运回国内的?

13,美国铁路华工在美国家庭生活怎样?他们和国内家人是如何联系的?迄今发现家信情况?

14,迄今确定的铁路华工的姓名有哪些?为何难以发现他们的姓名?

151869510太平洋铁路合拢时,为何有关华工在场的看法不一?

16,第一条太平洋铁路完成后,铁路华工分别到哪里去了?

171882年排华法令前后,美国铁路华工的遭遇如何?

18,如今我们找到了多少铁路华工的后裔?确切名单有哪些?

19,我们的方志和古籍及政府文献是怎样记载铁路华工的?为何直接谈到的很少?

20,迄今发现了哪些涉及铁路华工的族谱、家谱、村志?

在《序》中笔者还详细谈及美中两国学术研究状况:“相比于美国铁路华工的各种现有研究成果,我国的美国铁路华工基础性研究工程无论在规划和实施方面尚属起步阶段,需要奋起直追。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基础性收集整理、综合分析、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作数据库,就难以在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开展深入的重点、难点、疑点的攻关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从现在起,到2019年还有5年时间,只要认真规划,确保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到位,是可以取得阶段性的重要基础性研究成果的。我们注意到现有各类的学术工程的已有成果中无论是论着研究、政府档案文献汇总、方志笔记资料丛刊、石刻墓碑汇编等,涉及美国铁路华工的专题项目甚微;各种学术规划立项中也很少涉及这个专题项目;从事这方面基础性调查和研究的,除了少数图书资料人员和侨乡部分研究工作者外,整个说来,参与基础性研究队伍力量薄弱,从事田野和社会调查的人员不足;社会关注和志愿人员参与度也欠缺。当务之急是有关职能部门需要追加立项、积极组织力量,以求分期分批结出硕果。

我国的美国铁路华工基础性调查工作严重滞后,并非偶然。一是,大量研究资金和力量的投入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下,很少投在时间长难度大结出硕果较慢的基础性研究工程上;二是,这类基础性研究工程涉及人员多,在过度量化的当前学术生态下,往往难以立项和让所有人分享学术成果,大大影响了参与者的积极性。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近代以来国内战乱不断,政治动荡,以及资源保存意识薄弱和技术手段落后,找寻和复原基础性资料难度很大,增加了研究成本和效应的可靠度。如果我们不注意“顶层”设计,其难度可想而知。

强调基础性工程研究,并不意味着忽视美国铁路华工研究中难点和疑点问题的攻关研究。基础性攻关研究和课题难点、疑点的攻关研究两者并行不悖,相向而行。事实上许多难点和疑点离不开对于基础性工程研究,基础性研究的进展有助于难点和疑点的突破性研究。我们需要有所作为,从2015开始到2019年底五年时间,抓紧了,可以做很多事,抓而不紧,或者忽视了对于基础性研究工程,虽然我们可以取得一些重要的进展,但是缺乏基础性研究成果的铺垫,不仅难以继续深入,而且由于缺少150年历史机遇的推动力,能否保持连续性就很难说了。

即便在铁路华工建设中央太平洋沿线的实证研究上,《沉默道钉的足迹》也是特色鲜明的。本书的第二部分开路先锋分别叙述加州内铁路沿线、内华达铁路沿线、犹大州铁路沿线、联合太平洋铁路、华工的历史评价;第三部分探寻足迹分别叙述(铁路营地、华工工地华工工薪华工生活华工墓地华工文献华工著作华工文书华工后裔。对于该书特点,笔者提及,“第二,成果荟萃。本书力求吸纳国内外研究最新成果。努力做到美国研究新的主要成果加以吸收,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尽量汇集。第三,实证考察。本书采用的图片多经作者反复对比考察。作者李炬三次探寻中央太平洋铁路沿线,对照历史老照片进行再拍摄,开创了新旧历史图片对比研究美国铁路华工的新思路。本书作者详尽查阅了国内相关历史古籍资料,并不止一次来到广东五邑侨乡考察,注重收集和研究历史遗存资料。”,我们不咸鱼吸纳美国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我们关注国内的既有的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志愿者而非立项在身者的李炬先生,迄今已经先后十次踏上考察华工兴建中央太平洋铁路沿线,这在美国和美国学者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他的昔对比拍摄的铁路华工照片展已在美国和中国广为流传。在个别领域的探索,我们的研究并不落后于美国,只要坚持“美国视野”和“中国视野”的结合研究,无论是团队合作或者个人何人都有可能作出应有的奉献来。

 

张国雄教授在《序》中写道:“长期以来的美国铁路华工研究是美国视角的铁路华工研究。使用的资料基本上是美国的,关注的学术场越集中在美国,讨论的学术问题基本是美国学界在引导,就是中国学者重视的‘贡献’也没有超出美国的地理范围。”“以往的美国铁路华工研究不仅将华工家乡纳入研究视野进行整体分析,更缺乏比较研究。”

笔者以为,把“美国视角”和“中国视角”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研究是突破美国铁路华工研究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关键所在。《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的团队合作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实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192339.html

上一篇:《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提要
下一篇:侨乡村落不等于就是铁路华工村落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