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如何证明“大多数当时移民美国的中国人来自”来自开平仓东村

已有 1974 次阅读 2019-4-14 11:57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如何证明“大多数当时移民美国的中国人来自”来自开平仓东村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414发布(第21422篇)

广东开平仓东村是侨乡之一在学界并无异议,但是侨乡和美国铁路华工侨乡并非同一概念,要证明开平仓东村也是美国铁路华工侨乡,则需要更多能证明和美国铁路华工相关的直接证据才行。笔者孤陋寡闻,至少目前尚未看到这方面的过硬资料作证。

相比在台山大江镇水楼村,我们看到了明确记载李天沛、李天宽、李祐芹、李奕得三代四人作为美国铁路华工包头的家谱(《李文庄公家乘》)、李天沛、李祐芹在水楼的墓地、李祐芹的老屋及有关实物。我更倾向水楼村是美国铁路华工的侨乡村落。

近日看到中国新闻网20190404报道《斯坦福大学公布在中国调研 揭华裔移民起源面纱》,报道称:“美国斯坦福大学北美铁路华工研究工程项目组于三年前远赴中国广东省仓东村,对19世纪漂泊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中国移民的家乡进行调研考察。近日,项目组公布了一些考察所得,也揭开了早期华裔移民的神秘面纱。”“19世纪的仓东村大约有400位居民,它是五邑地区的一部分,大多数当时移民美国的中国人来自这里。研究人员在当地建筑遗产中发现了各种古陶瓷碗,一些图案与在美国华工营地发现的碗类型相匹配。此外,还发现了英国制造的陶瓷碟,以及1912年至1960年代美国生产的药瓶和服装。”

笔者不清楚报道是否符合调查成功的原意,如果无误的话,那么这些报道无法确认“当地建筑遗产中发现了各种古陶瓷碗,一些图案与在美国华工营地发现的碗类型相匹配。”就等于仓东村就是美国铁路华工村落,因为如果考古队来到水楼村或者五邑地区其他村落发掘的话也可以获得同类“与在美国华工营地发现的碗类型相匹配”的古陶瓷器皿。

 

***********************

斯坦福大学公布在中国调研 揭华裔移民起源面纱

2019年04月04日 16:39 中国新闻网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北美铁路华工研究工程项目组于三年前远赴中国广东省仓东村,对19世纪漂泊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中国移民的家乡进行调研考察。近日,项目组公布了一些考察所得,也揭开了早期华裔移民的神秘面纱。

  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人类学副教授沃斯(Barbara Voss)带领的铁路华工研究项目组,受邀参与了五邑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谭金花开展的五邑建筑遗产项目。

  19世纪的仓东村大约有400位居民,它是五邑地区的一部分,大多数当时移民美国的中国人来自这里。研究人员在当地建筑遗产中发现了各种古陶瓷碗,一些图案与在美国华工营地发现的碗类型相匹配。此外,还发现了英国制造的陶瓷碟,以及1912年至1960年代美国生产的药瓶和服装。

广告

  考察结果让沃斯及其团队感到惊讶,因为这表明仓东人进口的商品种模拟之前想象的要多。沃斯表示,中国与美英在19世纪进行贸易,但人们此前普遍认为中国主要进口原材料,出口成品。

  “这项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珠三角地区民众当年的生活细节,他们是精明的顾客,从世界各地获得商品。这打破了中国移民是孤立的稻农,不属于世界经济体系的固有观念。”沃斯说,想要真正了解北美历史,必须考虑到与亚洲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美国西部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斯坦福大学网站介绍,中国移民离乡背井来到美国,在许多方面帮助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和建设。他们在矿山劳作,在各地建立了中国城,尤其是修筑铁路,包括了美国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直到1882年“排华法案”和反华暴力,迫使许多人逃离。

  此前,众多研究人员挖掘了中国移民在美国生活工作的地方,却少有人研究他们的家乡。北美铁路华工研究项目组于三年前开启了这项工作,沃斯说:“能看到移民在家乡的物质文化和实践,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在此之前,人类学家还没有这些比较数据。”(梁雨辰)

关键词 : 移民斯坦福大学华裔

http://edu.sina.com.cn/a/2019-04-04/doc-ihvhiqaw9993756.s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173201.html

上一篇:《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年)(1996)介绍
下一篇:《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1945-70年代初美国、西欧、日本卷)介绍
收藏 IP: 111.194.4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