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缅怀先贤王国维

已有 3964 次阅读 2019-4-12 09:37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2017--)|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缅怀先贤王国维

缅怀先贤王国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412发布(第21404篇)

 清明节后来到文化先贤集聚的福田公墓,缅怀先贤们,这里是位于南四组的王国维大师墓地。陪同前来的是马丽女士。

1

 2019-04-12AaDSCN9544.jpg

2

2019-04-12B DSCN9548.jpg

********************

国学大师王国维墓地,王国维简介_福田公墓

编辑:内容来源: 公墓堂2016-01-09

王国维,近代国学大师,字静安,号观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曾受聘为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1927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初葬于清华园东,1960年清华大学迁其棺于福田公墓。主要著述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及《观堂集林》24卷等。

国学大师王国维<a href='http://www.gongmutang.com/tomb/' >墓地</a>,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近代国学大师,字静安,号观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曾受聘为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1927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初葬于清华园东,1960年清华大学迁其棺于福田公墓。主要著述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及《观堂集林》24卷等。

国学大师王国维<a href='http://www.gongmutang.com/tomb/' >墓地</a>,王国维简介

好友翁严驾鹤 ,甚为感伤 ,后事之余 ,随同踏勘百年福地 ,以尽绵薄之力 。至西五环福田公墓 ,忽见王静安先生之墓赫然而立 ,不觉肃然 ,仓促间不得供品 ,唯墓前默立注目以为致敬 。

以前只记得大师遗命蒿葬清华茔地 ,不知何时迁灵于此 ,墓碑为一九八五年沙孟海先生重修时所立 ,碑身后部刻有王国维先生墓碑记 ,戴家祥先生撰 、沙孟海先生书 ,墓及碑整体简雅庄重 ,高洁清明 。

国学大师王国维<a href='http://www.gongmutang.com/tomb/' >墓地</a>,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先生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学者,其学术成就迄今未有人能超越。研究文学、美学、史学、哲学、文字学、考古学者,没有不受先生恩泽的。4月16日, 利用在北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学术会议的间隙,去了坐落在京郊西山风景区的福田公墓,拜谒王国维先生之墓,了了长久的心愿。1927年6月2日上 午,王国维先生来到颐和园内的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背面书“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云: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 敛,即行藁葬于清华园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 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

王国维先生去世后,埋葬在了清华大学东侧西柳树的七间房。1960年,清华大学将其墓迁葬到西山的福田公墓内。1985年,国家拨款3万元对王国维 墓及碑予以萤修。白色大理石坟墓的北端立着一座墓碑,上书“海宁王国维先生之墓”,书者为沙孟海老人。碑背为王国维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学生、著名历史学家、 古文字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戴家祥(1906-1998)先生撰写长达千余字的碑文。久久站立在墓前,为王国维先生三鞠躬,感念其为中华文化所做出的无 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关于王国维先生的去世,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陈寅恪(1890-1969)先生撰写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1929年6月3 日,立在清华大学校园)碑文最见真知: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辞命寅 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 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此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 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三日二周年忌日 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师生敬立

陈寅恪先生认为,王国维先生不惜以死表达不屈的自由的生命意志,并认为王国维先生是中华学术的“托命之人”,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继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之未逮。故其著作可转移一时之风 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然详绎遗书,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宝物 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及鬼方昆夷玁狁考等是也。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相互补正。凡属于辽金元史 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 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此三类之著作,其学术性质固有异同,所用方法亦不尽符会,要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着以轨则。吾国他日文史考据之学,范 围纵广,途径纵多,恐亦无以远出三类之外。此先生之书所以为吾国近代学术界最重要之产物也。

陈寅恪先生认为:“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 王国维先生正是这样做的。由悼念王国维先生、撰写碑文又引出一段公案,1953年12月,陈寅恪先生的学生、北京大学教师汪篯[jiǎn]带着当时中国科 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信件来到广州,劝陈寅恪先生到北京,担任科学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陈寅恪先生有著名的《对科学院的答复》一信: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年月可查。在当时,清华校长 是罗家伦,他是二陈派去的,众所周知。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特别是研究史学 的人。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 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 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我对于王国维即是如此。王国维的学说中,也有错的,如关于蒙古史上的一些问 题,我认为就可以商量。我的学说也有错误,也可以商量,个人之间的争吵,不必芥蒂。我、你都应该如此。我写王国维的诗,中间骂了梁任公,给梁任公看,梁任 公只笑了一笑,不以为芥蒂。我对胡适也骂过。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 久,共三光而永光”。我认为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不关与满清之灭亡,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之意志。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 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 易。
我决不反对现在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是,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 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现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学生了。所以周一良也好,王永兴 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即不是。将来我要带徒弟,也是如此。

与王国维先生一脉相承,陈寅恪先生尊奉的亦是不可更移的“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甚至不惜以死来维护。周一良(1913-2001)、王永兴 (1914-2008)后来皆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我手头有王永兴的《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昆仑出版社2007年版)、《唐代经营西北研究》(兰州 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周第一次听陈寅恪的课是1935年秋在清华三院,陈讲的是对羯族和石氏来源的考证,周一良感到“闻所未闻”,“佩服的五体投 地”。1946年周一良从哈佛大学留学归来,每隔三五日,就会登门拜访陈寅恪,对陈的态度极其恭谦。陈寅恪也非常欣赏周一良,抗战期间,陈寅恪滞留桂林, 在《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开端写道:“噫,当与周君往复商讨之时,犹能从容闲暇,析疑论学,此日回思,可谓太平盛世,今则巨浸稽天,莫知所 届。周君又远适北美,书邮阻隔,商榷无从,搦管和墨,不禁涕泗之泫然也。”49年后,周一良热衷政治,不仅写文章批判恩师胡适,1958年又将批判的矛头 对准自己的老师陈寅恪,连朋友都写信骂周“无耻之尤”。1963年,陈寅恪先生编订《丛稿》时,将从前记录师生深情的序删掉,以表达对周一良的愤怒和不 屑。“文革”期间,周一良是“梁效”写作班子的成员。陈寅恪诞辰110周年时,中山大学曾举办“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已经坐在轮椅上的 周一良请胡守为教授代自己宣读了《向陈先生请罪》的发言:“我相信我这个迷途知返的弟子,将来一旦见陈先生于地下,陈先生一定不会再以破门之罚来待我,而 是像从前一样……就如同在清华新西院、纽约布鲁克林26号码头轮船上,岭南大学东南区1号楼上那样的和谐而温馨。”以陈寅恪先生的性格,大约是不会原谅周 的。劝说陈寅恪先生北上的汪篯(1916-1966)后在“文革”中饱受折磨,最终服毒自杀。陈寅恪先生自己也在“文革”中饱受凌辱,被惨无人道地折磨而 死。陈寅恪先生担心妻子先他而去,预写下一副挽联:“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卞僧慧、卞学洛《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 (初稿)》,中华书局2010年版),这是追求“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福田公墓北依燕山山脉,西邻风景胜地八大处,离颐和园、香山植物园不远,虽说有些拥挤(墓墓紧挨),价格也不菲(一方墓地最低价12万人民币),许多名人 还是选择这里作为人生最后安息之所。陆续安葬在这里的还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文学理论家钱玄同,清王朝最后一位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著名 学者俞陛云、俞平伯、余嘉锡(著有《世说新语校笺》)、美学家蔡仪、作家叶君健、汪曾祺、姚雪垠、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经济学家蒋一苇等等。正值仲春,天空 湛蓝,公墓里盛开的桃花与冷寂的墓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墓道上到处是缤纷的落英,但枝头上的依旧有红艳的桃花绽放,生和死的对立与统一一时间让人感慨万 端。无论如何,个体生命终究要消亡,但中华文化却不会消亡,为研究中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如王国维先生、陈寅恪先生永垂不朽!

http://anhui.gongmutang.com/news/160109223552479-2.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172821.html

上一篇:《美墨战争专辑》内容(六)波尔克总统1848年任期
下一篇:缅怀先贤俞平伯
收藏 IP: 111.194.51.*| 热度|

1 信忠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