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文化需要以色划线吗?

已有 2274 次阅读 2017-5-8 10:35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09)|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化需要以色划线吗?

文化需要以色划线吗?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5月7日发布

我们常说,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全球文化和本土文化。如果以色来就文化范畴和评价划线,红色文化的对应文化难道是白色文化、黄色文化、灰色文化?这台湾文化算什么色文化?浙江奉化蒋介石故乡的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白色还是红色或者变色,总得给按个色为好啊。就产业来说,产业文化算什么色的?污染产业是黑色文化,环保产业是绿色文化?网络文化相对纸媒文化而言,算是啥文化?再说抗战文化是什么文化?国共合作前的抗战文化和国共合作期间的抗战文化,这文化的色的规定性怎样界定?

文化现象不能仅仅用阶级属性和政治倾向的有色特性来划线。我不知道时下大量揭露腐败现象的文化作品算红色的?灰色的?黄色的?白色的?黑色的?或者红色属下的变色文化?

***************8

让红色文化闪耀时代天空——红色文化高端论坛侧记

2017-05-07 03: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高建进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1月,毛泽东在福建三明写下了光辉诗篇《如梦令·元旦》。87年后,红色文化高端论坛在这片红土地上召开。5月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齐聚福建三明永安市,从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出发,从文化自信和国家记忆的高度着眼,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闪耀时代天空。

  红色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底色,是中国共产党的底色。大家表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表示,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承载中华优秀文化历史基因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他们创造的红色文化不但给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时代的生命与活力,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思想文化历史养料,提供着文化支撑。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润为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统一于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社会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经党和人民斗争实践的创造性转化,也就脱胎换骨,变成了红色文化。比如“实事求是”,原本是《汉书》作者班固称赞河间王刘德的话,意思是说他在古籍整理方面不尚浮辩、严谨扎实,到了共产党人那里则被赋予全新内涵,升华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

  当代中国是传统中国的转化,也是革命中国的延续,更是改革中国的拓展。大家表示,红色文化是构建新时期社会共识的基础。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对红色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侃提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我国在新时期构建现代国家的严峻政治挑战,以塑造国家记忆为目的的历史教育及历史书写遭到一些人的质疑。从国家层面而论,必须做出知识性回应,强化国家记忆的构建力度,决不能丧失历史解释的话语权力。

  李捷表示,构建文化自信,要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当代与未来,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红色文化为底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由此来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抓好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主阵地

  与会代表认为,当前,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特别要抓好大学生这支传承与发扬红色文化的生力军,抓好高校这个传扬红色文化的主阵地。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檀江林说,高校应从平台和路径上探索操作性强、便于应用推广的示范性红色文化传扬模式,锚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难题,融入理论课堂,搭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深化红色文化主题社会实践。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翔指出,福建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省,要把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程作为战略工程、铸魂工程、民心工程,着力在深化学术研究、扩大宣传教育、创作文艺精品、发展红色旅游等方面下功夫,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进一步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福建三明5月6日电)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7日 04版)

http://news.gmw.cn/2017-05/07/content_24403407.ht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053624.html

上一篇:再谈美中合作揭开拉夫洛克华工墓地的神秘面纱
下一篇:走向世界的北大美国史学研究 ----兼贺齐文颖先生八十华诞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