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中西医结合:如何突破“不可通约性”?(2018.6.25)

已有 934 次阅读 2021-8-29 22:4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中西医结合:如何突破“不可通约性”?

已有 1710 次阅读 2018-6-25 10:1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西医结合, 中国化学学科史, 不可通约性

来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20737.html 

1985年,华中工学院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玛格纳的《生命科学史》,正在读研究生的我如获至宝。因为在早期中、西医学的研习过程中,我注意到“医药化学学派”(化学论哲学家群体)对创建现代化学及现代医学的重大意义。当时就拟出了一个文题“走出迷宫:医药化学学派的贡献及现代医学的脱胎换骨”。但是,这篇文章至今没有写出来,因为《生命科学史》提供的素材有限。而我又没有机会检索更多的文献。

很久以来,“不可通约性”横亘在“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的创建过程中,凡是涉及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领域,常常遭到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专家的两面夹击:被认为“非驴非马”,“牵强附会”,以至于“贴标签”行为而已。甚至连两种技术的交融都受到了影响,过去流行的口号“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似乎也颇具讽刺意味。

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启动了《中国学科史研究报告系列》丛书,首批4个研究课题,分别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通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中华医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承担,2010年编辑出版了《中国地质学学科史》、《中国通讯学科史》、《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中国化学学科史》4本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随后,由相应学会承担课题,2012年相继出版了《中国力学学科史》、《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2014年出版了《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史》、《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2015年出版了《中国海洋学学科史》。

在研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过程中,我发现全书对过去成就及发展历程总结的非常全面,但对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及如何寻求学术突破则完全回避,而片面强调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成果推广等等,这是避重就轻的推脱。事实上,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才是至关重要的大事,舍此则缺乏立足之本。

读《中国化学学科史》,可以从侧面考察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差别,以及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性。研究中国古代化学向现代化学演变的历史,可能会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构建获得比较客观的认识,从而调整我们的研究方向、方法和策略。

《中国化学学科史》作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任定成,袁江洋主编。

附:《中国化学学科史》目录

第1章  中国古代金丹术群体及其传统

1.1  长生不老理念的起源与金丹术的兴起

1.1.1  中国金丹术起源于本土

1.1.2  神仙思想与炼丹术的终极目标

1.1.3  从求仙、服食、冶金到炼丹

1.2  炼丹术的化学实践

1.2.1  炼丹仪器、操作与火候

1.2.2  炼丹原料与丹方

1.3  金丹术群体、流派与道教

1.3.1  金丹术转化为道教

1.3.2  早期道教的终结--魏晋时期丹鼎道派

1.3.3  唐代外丹三大流派

1.3.4  宋元时期长生信仰危机下的外丹术

1.3.5  民间信仰与明清时期的金丹养生

1.4  金丹术群体与帝王

1.4.1  秦始皇、汉武帝与炼丹术的萌芽

1.4.2  唐代帝王之死、文人与炼丹术的盛行

1.4.3  黄白术与宋代假币制造

1.4.4  明代帝王服丹与内外丹术的融合

1.4.5  清代帝王雍正与炼丹术的衰落

参考文献

第2章  古代金属冶炼

2.1  铜及铜合金

2.1.1  古代炼铜技术

2.1.2  铜合金技术

2.2  其他有色金属的冶炼

2.2.1  炼锡技术

2.2.2  铅和银的冶炼

2.2.3  炼汞技术

2.2.4  炼锌技术

2.3  钢铁冶炼技术

2.3.1  陨铁的利用

2.3.2  早期人工冶铁技术

2.3.3  生铁的发明

2.3.4  炼钢技术

2.4  金属货币的铸造

2.4.1  古代钱币铸造形制及其工艺

2.4.2  古代钱币成分演变及其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古代医药

3.1  药物制作技术

3.1.1  早期药物制作技术体系

3.1.2  炼丹术影响下的药物制作技术

3.1.3  从煮散到饮片

3.1.4  技术上升为理论:元明之变

3.1.5  药物制作技术的精细化及炮制过度

3.2  医药化学

3.2.1  无机医药化学

3.2.2  有机医药化学

3.3  中国古代医药机构和药业

3.3.1  早期的医药机构和药业经营

3.3.2  官药局初创:宋代的和剂惠民药局

3.3.3  宋代药物种植、炮制产业和民营药业

3.3.4  宋以后医药机构和药业的变化

参考文献

第4章  炼金术向药物化学传统的转变

4.1  化学论哲学的兴起与传统炼金术的转变

4.1.1  统一的自然观:从传统信仰到新医学的理论基础

4.1.2  化学宇宙论:上帝是一位化学家

4.1.3  元素理论:用经验事实反叛经院哲学

4.1.4  化学论医学:用化学药物取代传统草药

4.1.5  数学新含义:用定量方法取代逻辑方法

4.2  化学论哲学家群体的崛起

4.2.1  帕拉塞尔苏斯:化学论哲学的奠基人

4.2.2  帕拉塞尔苏斯信徒:走向职业化

4.3  化学论哲学家的社会理想与科学贡献

4.3.1  化学论哲学家的社会理想

4.3.2  化学论哲学家的科学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章  现代化学思想的产生

5.1  医药化学

5.2  波义耳与牛顿的微粒哲学

5.3  法国盐化学

5.4  燃素学说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现代化学学科的确立

6.1  现代化学纲领的确立

6.2  化学学科的建制化

6.3  化学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6.3.1  硫酸

6.3.2  氯气漂白

6.3.3  纯碱(吕布兰法)

6.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从西学东渐到中国化学学科体制化

7.1  西学东渐时期化学的传人(20世纪以前)

7.1.1  化学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在中文化学书籍出现以前)

7.1.2  化学书籍的翻译

7.1.3  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开端(癸卯学制颁布以前)

7.2  化学教育体系的创立与发展

7.2.1  新学制的颁布与化学教育体系的初创

7.2.2  民国初期学制的演进与化学教育体系的形成

7.2.3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化学教育体系的长足发展

7.3  化学研究机构体系的形成与化学研究的兴起

7.3.1  专门化学研究机构的创建:职业化化学研究在中国的尝试与发展

7.3.2  大学里的化学研究机构:化学研究成果的主要来源

7.3.3  化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绩

7.4  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7.4.1  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

7.4.2  化学工业技术的研究

7.5  化学社团的形成和发展

7.5.1  留学生在国外成立的化学社团

7.5.2  归国留学生在国内成立的化学社团

参考文献

第8章  早期的应用化学与化学工业

8.1  国防与化学

8.1.1  军工制造

8.1.2  知识传播与教育

8.1.3  化工研究机构

8.2  资源开发与化学

8.2.1  资源调查

8.2.2  工矿企业

8.2.3  民用化学工业

8.3  民族化学工业技术

8.3.1  时代背景:国货运动

8.3.2  制取味精

8.3.3  侯氏碱法

参考文献

第9章  外国在华化学研究机构及其社会影响

9.1  满铁中央试验所

9.1.1  历史概述

9.1.2  化学各学科

9.1.3  化工技术

9.2  大陆科学院

9.2.1  历史概述

9.2.2  化学相关研究

9.2.3  铃木梅太郎

9.2.4  本土化学家

9.2.5  大陆科学院简评

9.3  工业化学会满洲支部

9.4  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

9.4.1  历史概述

9.4.2  化学相关研究

9.4.3  本土化学家

9.5  在台湾的化学机构

……

第10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学科的整合

第11章  无机化学

第12章  有机化学和化学生物学

第13章  分析化学

第14章  物理化学

第15章  环境化学

第16章  化学教育

第17章  化学学科交叉渗透及学科总体状况与趋势

参考文献

大事记

人名译名对照表

主题索引

后  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20737.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301976.html

上一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生联培
下一篇:[转载]发展中西医结合应解决几个问题(中国中医药报,2020.7.29)
收藏 IP: 125.34.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