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神经科学科普公益大讲堂----肠道菌群专场 会议通知:2021年6月6日下午两点开始(直播平台: 哔哩哔哩、科协频道)

已有 1411 次阅读 2021-6-3 09:2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神经科学科普公益大讲堂----肠道菌群专场 线上会议通知

2021年6月6日下午两点开始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Dk0NTM3Ng==&mid=2247484463&idx=1&sn=06bb3a57d4a9d7e7a56562b171ee594e&chksm=fa4b4020cd3cc936f92980c56aad1247d9def658f064b3f9fe4db69236ce8c013cab610da772&mpshare=1&scene=1&srcid=0603Eaer5nSkq1sHUY1m0Ml7&sharer_sharetime=1622682883460&sharer_shareid=94386e313ec1d8d299bfd049814a283e&exportkey=AZlrqZeJuBrcykwwrKZG2BA%3D&pass_ticket=0rtU7RHhKZON1WaOhZqw4BYmZN8CId2YQ8TniWm14bCNXg2%2F4PFKWkyZUsuISeLP&wx_header=0#rd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 昨天

image.png



神经科学科普公益大讲堂
肠道菌群专场

会议通知
202166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于1988年由韩济生院士、薛启蓂教授等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起,是中国第一个地区性神经科学学会。为了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提升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满足广大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特推出科普公益大讲堂活动,每期邀请三甲医院专家与科研院所专家线上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也可以线上留言交流,我们将竭尽所能为大家答疑解惑。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致力于追求身心健康的高品质生活,更希望能够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能够从脑科学和脑计划的研究成果中获益,扩展新知识,早日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然而,人们未曾想到的是,起源于36亿年前、长期默默地共生于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却在近年来意外地成为公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而且已经持续了十余年之久,这是因为肠道菌群不仅与便秘、腹泻等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而且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甚至影响着一个人的食欲和心理精神活动。公众所关心的“生酮饮食”,不仅在减重领域被日益关注,而且实际上该方法在将近100年前就被用于癫痫患者的治疗,然而直到近年来才逐渐知道该疗法与调控肠道菌群、纠正肠道菌群的紊乱密切相关。肠道作为人体的“第二大脑”,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与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而且肠道菌群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高度关联。近年来学术界的大量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异常不仅与肥胖、肠胃炎、心脏病、自闭症、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抑郁症甚至新冠症状等密切相关,甚至在这些复杂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加凸显出了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不可分割性。不仅如此,肠道菌群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也极其重要,如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治疗作用就与其中的黄连素调控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因此,不论是对临床医生而言,还是对慢病患者来说,甚至包括社会公众,通过学习肠道菌群领域的前沿知识,了解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和慢病的关系,对于提高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知识水平、了解如何通过科学调理肠道菌群以提高慢病防控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公益讲座将对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和慢病的关系进行系统、宏观介绍,帮助大家了解终生共生于我们体内的肠道菌群的来龙去脉,促进身心健康,让肠道菌群不再继续成为我们体内“熟悉的陌生人”。
为帮助大家了解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及人体慢病的相关知识,202166日北京神经科学学会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将共同主办肠道菌群公益讲座。
特邀请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四位长期从事肠道菌群和神经精神心理相关研究的资深专家进行专题讲解,将在这里为您一一解答您想了解的肠道菌群相关问题!
欢迎想了解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及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同道积极参与大讲堂活动!



 

 

(一)主讲嘉宾:

朱怀球北京大学工学院 教授

金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研究员

赫荣乔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张成岗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二)主办单位: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image.png




承办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协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工学院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直播平台   哔哩哔哩、科协频道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image.png


image.png


 

    

(三)会议时间:  202166 14:00-17:20




image.png 

朱怀球

北京大学工学院  教授
讲课题目:“脑-肠轴”——肠道微生物和大脑之间的“悄悄话”



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工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PI,兼任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PI。1992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07-2008年于赫尔辛基大学芬兰基因组中心访问学习。研究领域为生物医学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包括基因组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技术、环境与人体微生物组学以及生物医学数据的算法研究,尤其关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的运用。近年来,致力于发展基于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的基因组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技术,在微生物组学分析、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检测与疾病关联分析等完成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工作,所发展的微生物基因组分析与基因预测系列方法并被应用于多项微生物基因组测序计划。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北京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生物信息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在生物信息学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近60篇,培养博士毕业生20余名,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973项目课题等20余项。
 
摘要:
脑—肠轴(Brain - gut axis)是中枢神经和消化道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会影响包括从大脑发育到神经疾病进展的所有事件。以往对脑—肠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功能性胃肠道综合征的关系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脑—肠轴调节大脑、神经的发育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内分泌和免疫机制等。肠道微生物群落是一个包含大量细菌、古菌,以及噬菌体、真核病毒、质粒等的复杂微生态,这种复杂性同时通过脑—肠轴与人体健康构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近年来致力于复杂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微生物组学研究,发展了一系列的微生物组学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技术。其中,我们的部分工作是基于临床诊疗对急性脑卒中、抑郁症、自闭症等患者的肠道微生物进行的组学分析,对探讨脑—肠轴如何对人体健康发挥作用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image.png

金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研究员

讲课题目:肠脑心理学——你的身心健康究竟是“谁”做主?



简介
日本东京大学人类(遗传)学博士
研究方向:
共生微生物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肠道共生微生物在消化,代谢,免疫,神经发育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作用,研究特定细菌和特定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1. 通过共生微生物的干预,治疗重度消化道系统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2. 用肠道微生物,改善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及肿瘤的辅助治疗。
3. 用肠道微生物,抑制幽门螺旋菌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4. 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治疗改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
5. 用肠道微生物,治疗改善神经发育性疾病,如儿童自闭症,多动症,及抽动症秽语症。
6. 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治疗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帕金森和老年认知症。
摘要:
20 世纪 70 年代,国家实施计划生育,努力控制人口迅猛增长的势头并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然而,随着城市的繁荣和人口的减少,独生子女的健康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卫生假说的提出者研究组发现,少子化家庭的健康水平会随追求洁净和与细菌接触的减少而降低。此外,食品安全是稳定我国人群精神状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2002年我的遗传学研究团队发现并确信,人类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受微生物的控制,而非个体基因控制。因为这些疾病完全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不会与人类自身基因有很大关系。随后在近2003年的研究中我们锁定控制心理和行为的微生物,着手找出提升心理健康和改善行为的细菌。2008年以来,团队提出肠脑心理学,并致力于肠道微生物与脑的关联研究,并提出防腐剂、着色剂、香味剂以及碳酸性饮料都是人体共生微生物的杀手和破坏微生物平衡状态的主因,其影响程度可能超过抗生素等药物滥用。人体共生微生物的减少可导致睡眠障碍、记忆力学习力减退、焦虑乃至狂躁。从儿童的自闭症、多动症,到青少年的双相障碍、品行障碍,到成年的抑郁症和焦虑症,乃至老年人的认知障碍和帕金森综合征等无不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
那么,人体所必需的共生微生物从何处获得?这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的严肃问题。





                 image.png                                      

赫荣乔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讲课题目:“三重脑”的故事——从麦克林“脑的三位一体”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简介
赫荣乔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脑认知损害、脑发育基因调控。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工作单位: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曾留学与访问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McGill大学、美国纽约州基础研究所。
国家973计划“人口与健康”咨询组专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执行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副主编;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Biochim Biophys Acta,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J Alzheimer’s Disease编委。教学情况:作为主讲教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以及清华大学生物系《脑与认知科学》教学等。
 
摘要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和美学理论在认知科学和心理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麦克林“脑三位一体”学说,了解人脑的三个分层,即原始皮层、古皮层、新皮层,以及其各自的功能。作者讨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与含义,包括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探讨脑弥散性调节系统投射系统的同时,阐释了相关的脑区的功能和神经递质的作用。然而,麦克林“脑三位一体”和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包括其美学理论,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的学说。



 

 

 

 image.png

张成岗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讲课题目:肠道菌群——“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你的大健康



简介:
张成岗,陕西白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20余年。长期从事肠道菌群与慢病防控和健康管理、中医生命科学、心理认知及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工作。近年来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和证明“饥饿源于菌群”并形成“菌心说”学说和“双脑论(菌脑主吃、人脑主思、人体主动)”等观点,为理解“慢病源于肠道”并推动中西医融合与健康现代化的新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共发表学术论文320篇,其中SCI期刊论文95篇,出版专著《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践》和《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各一部;获国际PCT发明专利2项,获中国发明专利17项;获中国计算机软件版权1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7项科研成果奖励。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担任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现代医疗保健分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职业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等学术兼职。
摘要
随着近年来学术界逐渐发现“人是由人体和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所组成的‘超级共生体’”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个“人”不仅包括其肉体和大脑,而且也还要包括其共生微生物。肠道作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其中的肠道菌群占据人体共生微生物的90%以上,共生微生物以“互利互惠、共生共赢”的方式为人体协助消化食物、促进营养吸收、提供免疫屏障、保护人体健康等重要作用。相反,如果肠道菌群紊乱失调,那么人体则会面临多种慢病的侵袭,表现出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基于“存在即合理”的自然逻辑,在针对肠道菌群与人体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持续追问中,我们实验室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饥饿源于菌群”的重要现象,认为肠道菌群可能是人体对于食物进行直接记忆的“原始脑”即“菌脑”,与人脑形成呼应关系,且以“菌脑主吃、人脑主思”这种“双脑论”的形式,以“人体主动”的方式形成“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为了思考”的生存逻辑。为此,本次讲座将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角度出发,围绕自然界“先造菌、后造人”的进化脉络进行介绍,阐释自然界在“从0到1”形成人的过程中,如何一步一步地从微生物、藻类、植物、动物逐渐进化到人,从而表现出人体共生微生物作为人体不可分割和不可忽视的“另一半”,始终在“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体大健康的自然逻辑。
 




会议日程: 

时间

讲课题目

报告人

主持人

14:00 -14:40

“脑-肠轴”——肠道微生物和大脑之间的“悄悄话”

朱怀球

高亚

14:40 -14:50

提问环节

14:5-15:30

肠脑心理学——你的身心健康究竟是“谁”做主?

金锋

15:3-15:40

提问环节

15:40 -16:20

“三重脑”的故事——从麦克林“脑的三位一体”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赫荣乔

16:20 -16:30

提问环节

16:30 -17:10

肠道菌群——“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你的大健康

张成岗

17:10 -17:20

提问环节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289476.html

上一篇:认知自然、认知人类、认知人与自然
下一篇:书号查询:如何通过书号(ISBN)查询图书信息?(有示例,如张成岗,《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中医古籍出版社)
收藏 IP: 124.207.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