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考研调剂——欢迎研究生调剂到我们的招生专业方向“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生物信息学等交叉学科

已有 1364 次阅读 2021-4-9 09:3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考研调剂——欢迎研究生调剂到我们的招生专业方向“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生物信息学等交叉学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复试大约是下周启动,调剂系统拟定于4月15日开启,目前各个专业(中医养生康复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药学)均有部分调剂名额,调剂门类为医学(考生报考专业的代码开头是10),具体调剂要求和人数以研究生院官方发布为准。


生命科学学院 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通知:http://yanjiusheng.bucm.edu.cn/zsjy/sszs/67054.htm 


以下相关研究可参考(均属于学科前沿,且具备典型的学科交叉研究性质):


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中医药与肠道菌群、中医生命科学、通过学科交叉促进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还将涉及到:肠道菌群与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菌心说与双脑论、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四元数矢量模型、线粒体与经络和穴位的数理模型构建与验证等综合、交叉学科方面(详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267748.html


我们实验室的联系方式是: jxs(AT)bucm.edu.cn


欢迎各位有志于从事 中医生命科学、解码中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医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 研究的青年才俊加入我们的研究团队,共同见证21世纪、十四五期间 中医科学 的新发展!



以下内容,应该是最最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1. 深入推动原创性学说"菌心说"的相关研究:该学说对于研究和揭示慢病起源、促进中医生命科学和中西医从结合到融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核心思想"饥饿源于菌群"在国际上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不仅具有良好的前期科学研究基础,而且随着我来到学校之后深入学习、研读中医经典知识,在"传承与创新"的学习思考过程中,对该学说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在其基础上逐渐形成"双脑论"、"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四元数矢量模型",为将数学应用到医学(中医、西医)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路。

2. 目前正在逐渐形成"菌阴粒阳学说"(或“菌粒阴阳学说”):即"菌脑主阴、粒脑主阳、人主平和",指的是"菌群主阴(主碳)"、"线粒体主阳(主氧)"新思路,并正针对该思路设计实验证明中。其意义和前景在于,有可能从"人体与共生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角度,部分揭示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关系,从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角度部分回答中医"阴阳"的物质基础,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关系列论文:


基于肠道菌群和菌心学说探讨中医现代化发展新思路(《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当前慢病高发的现实压力迫切呼唤中医现代化以破解慢病防控难题。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术界发现人是由人体和微生物组成的超级共生体,并不断发现肠道菌群与慢病之间存在相关性甚至因果性,以及饥饿源于菌群的新发现并形成菌心学说及相应体系,提示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很可能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关键点。由于科技水平所限,古人将"人菌共生"的现象以隐喻的方式,朴素地理解为(粪便中的)肠道菌群以"(肮)脏"的方式"藏(音cang)"在人体(肠道)这个"(形)象"中,形成了传统中医的藏象学说和脏腑理论。结合菌心学说进行理解,可见很多中药是通过靶向调控肠道菌群微生态系统、而不是直接作用于人体发挥治疗作用,从而为以改善肠道菌群异常为核心的中药评价和研发提供新思路。

知网链接: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BXYY202009004.html 


医学3.0为中西医融合发展提供新机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中医和西医难以结合发展,中医现代化也很难落地,急需找到切实可行的新思路。通过系统分析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与不足,在国内外学术界发现肠道菌群与多种慢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转归密切相关的基础上,结合"饥饿源于菌群"与"菌心说"学说,提出首先靶向肠道菌群基因组(人类第二基因组,OS/2)、其次靶向人类基因组(人类第一基因组,OS/1)的"医学3.0"有可能是破解慢病防控难题的关键,而且"人菌言和"的科学理念与临床实践将成为对接中医和西医、实现中医现代化、促进中西医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有望推动我国走向健康新时代,加速促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

知网链接: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ZZXJ202010023.html


从人菌共生的角度探讨生物安全与传染病防控的新思路(《科技导报》,2020)——近年来发生的与传染病以及生物安全相关事件,如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和近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以及合成生物学技术在人造生命方面的安全风险,提示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重构、重建、重塑人类与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已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结合国内外关于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与慢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从生命起源与协同进化的角度考虑,提出需要正视微生物本身应有的生存空间与生存逻辑,辩证分析并重构人与病毒、人与菌群之间的平衡关系,从人菌共生、人菌共赢的角度出发,通过改善人体共生微生态环境,提高人体免疫力,为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提供新思路。

知网链接: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KJDB202015009.html 


从"菌脑主吃、人脑主思"分析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医学争鸣》,2020)——人们的需求通常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者虽然密切相关,但往往会由于需求竞争的不平衡而产生矛盾,容易导致决策冲突和行为异常,迫切需要找到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研究进展,发现人是由人体和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组成的共生体,大量慢病与肠道菌群异常密切相关,以及我们实验室发现"饥饿源于菌群"并形成"菌心说"学说,提出由肠道菌群依托胃肠道黏膜所构成的"菌脑"是人们对于以食物为代表的物质需求的直接、客观记忆系统,而人脑则主要是针对各种感觉所形成的语言符号、概念逻辑进行抽象分析和理解的间接记忆系统以及精神与意识处理与行为决策系统,并不负责人们对物质需求的直接记忆,从而形成了"菌脑主吃、人脑主思"即"双脑论"的新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妥善处理人们在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并为通过靶向调控肠道菌群消除人体饥饿感、促进人们在摄食这一基本物质需求层次上获得"相对解放"提供新思路。

知网链接: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DSJY202004005.html 


动机进化论:关于自然界从生命起源进化到人类的学术思考(《医学争鸣》,2021)——生命起源与进化是地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即便是能够通过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等知晓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通常也很难理解自然界进化出复杂生命现象的目的、动机和意义。虽然有“存在即合理”的说法,但如果进化是随机的,那么,自然界又怎么会进化出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这一特殊的高级物种呢?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人类经历了数不胜数的自然灾害、疾病和战争等痛苦和磨难,其成长与发展过程实属不易。当前虽已进入21世纪,人类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获得大发展的同时,却依然面临病毒疫情、慢病顽疾、焦虑抑郁、恐怖袭击、难民危机、战争阴云等压力,这就不得不令人深思,人类的出现与发展是否必须面对这些痛苦。在此前提出“菌心进化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动机进化论”的角度进行学术探讨,旨在为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一种新解释,有利于对人类社会未来健康美好的生活图景进行科学展望。

知网链接: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DSJY20210315004.html 


扩展阅读资料(相关论文):

柔性辟谷技术与菌心说学说相关系列研究,科学网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244567.html 


jxs @ 2021.04.09 09:26:2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281078.html

上一篇:[转载]2017.7,“肠道微生态影响慢性重大炎症性肠肝疾病的机制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下一篇:[转载]来自曾宗浩科学网博客:究竟该如何翻译“genetics”,“遗传学”?还是“基因学”?--反思我们的学习
收藏 IP: 124.207.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