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Pioneer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小斌 凡普世,皆专制。

博文

关于编办中国高水平刊物的一些想法 精选

已有 7877 次阅读 2008-12-4 01:09 |个人分类:一孔之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刊物

中国需要高水平杂志吗?这个问题摆在科学网博客首页右侧不知多长时间了。敢情是哪位大佬突然发觉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提出来讨论了?在我的心中,这句话不应以问号的方式出现,而应该是:中国一定要办出高水平刊物!

从长远来看,办好本国刊物比攀比SCI论文篇数或者更重要。如果国内刊物办好了,SCI收录的期刊自然就会多,SCI文章数自然就会上去,这是非常简单的逻辑。只是如何才能办出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的刊物来呢?

刊物的档次是由所载文章的影响力决定的。论文的影响力主要由引用率来衡量。引用率高,影响大,刊物的影响因子高,档次就上去了。影响论文引用率的因素有多个方面,论文的质量只是一个方面。论文内容是否主流或热点、该方向研究团体是否大、接触量是否高、刊物原有影响是否大、作者本身是否权威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站在编辑部的角度,在保证学术公平的前提下,可以围绕着这些做些文章。比如可以组织某些热点或研究专题出论文,邀请一些权威写评论,论文审稿方面从严要求,坚决杜绝打招呼文章,积极追踪联系有重要影响的科技事件、国际会议等出版有关专辑等等。另外,为了扩大论文的接触量,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信箱使相关领域的学者能够免费获得论文全文。

比如说假如我主办《地球物理学报》,我可以利用我国独有的地学资源优势——青藏高原、天山、中央造山带、华北克拉通、西太平洋俯冲带等动力学问题组织一系列专题论文。在这些地方有重要研究成果的既有中国人,又有外国人,因此论文的稿源不仅针对中国人,同时也针对外国人。从中国起步,研究区域可以扩展到世界其他地方:圣安德烈斯断裂带、印尼-苏门答腊群岛、地中海、大洋中脊等等。事实上许多老外为研究中国区域构造和动力学问题需要寻求与中国方面的合作,可能也乐于在中国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其实,即使得不到多少老外的响应也不用担心,分布全球的海外华人学者可以做这项事业的主力军。好好地这些海外兵团,将中国的学术刊物推向世,我认为这件事情终归是可行的,关键是要有人组织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关于刊物语言的问题,我不知道中文、英文、中英文三种形式中到底以哪种为刊物的主要载体好。中文刊物方便了国内的作者和读者,但国外的引用率肯定不会高。英文刊物或许这个问题影响小一些,但要考虑的是,作者既然已经写好了英文稿,凭什么他要投到国内而不投到更有影响的国外刊物去呢?这恐怕是国内英文刊物的影响力也不是很大的主要原因吧。看来还是以中英文同时刊行为好。像《地球物理学报》这样的中文SCI期刊,在国内的影响还行,但国外的影响就很小了。

至于抓住重要事件和重要会议的事情,现在各个刊物似乎都很卖力。网络免费下载方面,一些刊物如《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质学报》、《岩石学报》等已经陆续开放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遗憾的是,《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现在好像又要收费了,我觉得还是免费为好。国家财经可以支持一些重点期刊的数字化和网站维护费用;各学会、协会也可利用自己的会费为学报的编办提供部分经费。经费应该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吧。

实际上最棘手的问题是稿源。要获得并长期保持高质量高数量的稿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从学术成果考评强调SCI论文以来,尤其是,除了SCI还不够,还要强调影响因子或者国际SCI论文后,国内大量的优秀稿件外流,而且还引起了学术成就价值观的变化。为了更容易被国外刊物接受,很少引用中文文献。一些学者还把自己以前在国内发表的中文论文稍加修改后,翻译成英文,投到国外继续发表。大量稿件的外流引起中文刊物的普遍下降,有的学者甚至觉得中文论文基本上没有什么可看的,自己同时也建议自己的学生少看甚至不要看中文文献。我觉得,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中文刊物的打击是致命的。现在很多著名的刊物也已成为研究生们的练笔场所,充满了稚嫩的不成熟的论文。

我上博士期间(大概是2002年)曾听说过隔壁的中科院地质所在评审研究员资格时,要求必须有几篇国际SCI论文,像《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上的文章也不能算数。后来,他们改变了这个政策,只要SCI都行。前几天我听一个在石油大学上博士的朋友说,石油大学博士毕业必须要一篇国外SCI论文(或者EI论文??),否则就要多少多少篇国内SCI论文或者多少多少篇其他论文。若果真如此,我看那是快疯了。学生总共那么一点时间,除了写这些文章,还有多少时间用于研究?没有研究又何来文章?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就是这么逼出来的吧?

那么是不是完全否定SCI学术考评制度呢?也不是。SCI考评体系确实有其科学性。但是我觉得还有重要的一点没有考虑:你不能只考虑发表论文的档次,还要注意论文本身的引用情况。引用率应该是比论文发表更有效的一个指标。如果一篇文章在IF很高的刊物上发表了,五年后,其引用次数为0,那么这篇文章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呢?因此,在学术成果考评体系中,发表论文是一块,你可以按SCI什么什么的排列加分,引用率是另一块,也需要按照引用次数排列加分。但我这里要强调的,对于引用率,不能再强调什么是否是SCI引用了。SCI期刊引用一次和其他期刊引用一次是平等的。如果一篇文章真的很有价值,其自然会在SCI系统及其以外都会有较大的影响。亦即文献引用就像投选票,大家应该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引用可以区分他引和自引,但不能再把SCI引用弄得那么高高在上了。

如果考虑了引用因素,而且不区分是否SCI引用,那么估计可以挽留很大一部分优秀稿源。毫无疑问,对于国内期刊而言,引用多的还是中文文献,尤其是引用中国人自己的论文时,可能很少去读英文版论文的(除非特别有影响且没有中文版的)。作者在选择投稿时不仅要考虑期刊的档次,还要考虑引用率问题,同时由于中文稿件写起来容易多了,英文稿要求低多了,花的时间少多了,权衡利弊,也许会转向国内期刊了。

作为国家层面的考虑,首先要出台一些政策,扶持一批重点刊物(100家或者多少家的),保证其经费供应;其次是颁布一系列强制性条例,规范中国学术成果评价体系,给这些重点刊物以照顾。例如,任何单位在职称评定、项目评审验收时,这些刊物上的论文至少可以提供基本的资格条件,不能一概不能算数。如果三篇IF2.0以上的文章才能满足研究员申请资格,那么三篇(或者多一点五篇)中国重点刊物上的论文也能获得这个资格。至于个人的真才实学,可以在答辩或者各项其他打分(如引用情况)中体现,不能一概以IF2.0将所有中国期刊打翻在地,无法翻身。至于研究生,只要能在这些重点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就统统允许毕业,禁止各院校私自抬高研究生毕业的论文门槛(但可以降低门槛)。在中国国内各种院校考评排名中,这些重点刊物上的论文一概算数,跟SCI同等地位。这样下来,也许能够为国内重点期刊留住大量的优秀稿源。所谓目前暂时的国际影响的问题,就让那些特别优秀的论文去打拼吧。

总之我认为,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上看,重视和大力扶持中国高水平刊物的编办比片面追求SCI论文篇数要重要得多。上述这些想法可能不成熟,但希望能有参考价值。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148-49659.html

上一篇:研究生还需要考试来督促吗?
下一篇:关于时谐因子与波数开方的取值
收藏 IP: .*| 热度|

6 李小文 朱志敏 王德华 董仕勇 何学锋 tlw2013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