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利的编辑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sl Email: silei10@sina.com

博文

公共资助论文开放获取的前提:版权、发表费、知识库 精选

已有 8245 次阅读 2014-5-22 23:44 |个人分类:编辑出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4515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发表政策声明,从当天起,中国科学院受各类公共资助科研项目所产生的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部或部分资助科研项目产生的论文,将在论文发表后12个月内实施开放获取(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5/294466.shtm)

 声明的发布似乎没有什么征兆,从相关新闻看,应该是响应526-28日在北京举行全球研究理事会(GRC)全体大会拟倡导的开放获取行动计划(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5/287161.shtm),进一步提升我国相关科研机构对开放获取工作的重视,促进开放获取工作在我国的深入开展。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SCI 论文受到基金资助的比例高达78%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899-709541.html),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5万篇论文被要求开放获取。这也难怪相关各方都十分关注这一“事件”了。

本人很认同开放获取政策声明的理念,但也有以下三点担心:

其一是版权问题。尽管“声明”规定开放的应当是“最终出版的PDF版”或者“同行评议后录用的最终审定稿”,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难免要与和期刊社或出版商发生矛盾,而这类矛盾很难靠作者本人去解决,因此,如何从政策层面约束期刊或指导作者与期刊打交道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其二是发表费用问题。“声明”显然没有鼓励作者选择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但期刊社或出版商很可能要做这方面的解读:作者或科研机构或基金资助机构是否应当支付额外的版面费(或开放获取费或文章处理费)?如果期刊社或出版商借机“忽悠得逞”,无疑会增加论文发表的成本。

其三是知识库建设问题。以每年约15万篇SCI 论文和30万篇以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的累加,再考虑到论文的分类、检索等,是需要有充分的技术和维护来作为保障的。如果把这些论文分散到各个研究机构或学术组织的知识库中,不仅难以形成知识聚集的“合力”,而且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公共资助论文开放获取:我们准备好了吗?



论文写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899-796862.html

上一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4年新增项目公示
下一篇:国际上有关作者署名资格的“金标准”
收藏 IP: 111.196.193.*| 热度|

23 曹聪 朱志敏 黄洪林 任翔 孙学军 李研 许培扬 刘洋 陈小润 黄延红 孟庆勋 周金健 黄育和 赵星 杨建军 侯修洲 赵大良 王启云 陈辉 张云扬 魏瑞斌 biofans cly8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