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利的编辑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sl Email: silei10@sina.com

博文

科技写作漫谈 (72):利用(次级)标题搭建论文的格架 精选

已有 7326 次阅读 2010-6-3 07:47 |个人分类:科技写作|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论文中的标题/次级标题不仅有助于作者重复关键点或成就,从而强化其贡献,而且可以帮助作者在结构层次上叙述故事。

标题/次级标题及其所构成的论文格架对于读者的作用:(1) 通过提供论文各部分的直接入口,以便于浏览; (2) 帮助读者锁定有关作者贡献的章节; (3) 通过(次级)标题所组成的逻辑性故事,指导读者快速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 (4) 通过控制每个章节长度和详细程度设置阅读时间预期。

高质量的标题/次级标题应具备以下特点:

(1) 信息性丰富(informative)。在预期的通用标题(Introduction, Materials, Results, Discussion, )之外没有空洞的标题;不通用的标题可清楚地表达贡献。

(2) 与论文题名和摘要密切相关(tied to title and abstract)。题名和摘要中的关键词可见于标题/次级标题中,这些词支撑了贡献。

(3) 逻辑性强(logical)。在标题之间或每个标题的内部,读者可以看到作者所选择的逻辑顺序。

(4) 句法一致(consistent)。每个标题可以有一个以上的子标题,句法是平行的。

(5) 简洁有效(concise)。既不能过于详细,也不能过于简略,格架帮助读者发现核心。

当论文很短时,标题/次级标题可能是隐式的(如没有标题Introduction),此外,并非所有的论文都采用无动词的标题,在有些期刊中,每个标题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标题/次级标题及论文格架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 贡献指导表达形式一旦过于详细的部分没有涵盖作者的贡献,那么这个论文的构架就是有问题的。此时需要审查:

某个次要的部分或许过于详细¾¾可简化之或将细节置于附录或脚注中;或删除细节并提供原创的论文和书籍;

次级标题切片和切块太小了¾¾具有次级标题的章节只有一、两段文字,应将其合并到其他章节中;

顶级格架没有划分成足够的部分¾¾例如,如果背景部分合并到引言中,则可能要设置多个次级标题;

增加格架中的顶级标题¾¾以减少一些次级标题;

论文表述了一个多方面的贡献¾¾需要一个大的背景和广博的构架;或改写这篇论文为几篇较小的论文。

(2) 适当重复题名中的单词对于一个好的论文格架而言,其标题和次级标题应当与论文题名相关联。一旦标题和次级标题与论文题名无关,则格架可能有问题:

论文题名可能不合适¾¾格架所反映的贡献优于题名(如果一篇稿件中“trajectory”一词在五个标题的三个中出现,而论文题名中则没有,就应当认真审查题名和标量的合理性)

格架过于隐秘¾¾标题和次级标题都过于笼统,简洁,或不及要点,所提供的信息内容也不够充分;

用近义词取代了关键字¾¾这样做会失去一致性和关联性,论文的清楚性也因此欠佳。

(3) 在大框架中清楚而完整地讲述故事。如果一系列的标题或次级标题所阐述的故事没有意义,就有可能:

论文也许是不成熟的,格架还没有达到清晰的程度¾¾这个故事还没有准备好,在格架能够合适安排之前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这个故事没有意义,因为这不是论文题名所要求的故事,是另一个故事¾¾修改论文题名或重写论文;

标题和次级标题没有意义¾¾设计具有更详细信息的标题和次级标题。

有一个非常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判定论文格架的质量:将论文题名和各章节的标题次级标题按顺序列出,然后将题名中和标题次级标题中同时出现的单词划线,检查是否有题名中的单词在(次级)标题中遗漏?论文的格架在内容和逻辑上是否与题名很不相关?标题次级标题的句法是否平行?是否有章节只有一个次级标题?

摘编自《科技英语写作进阶》(任胜利, 莫京, 安瑞 . 科学出版社, 2009年出版)

 



论文写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899-331484.html

上一篇:科技写作漫谈 (71):实例分析----如何更好地表述题名和摘要
下一篇:科技写作漫谈 (73):实例分析---如何搭建论文的格架
收藏 IP: .*| 热度|

17 赵星 刘耀 刘玉平 陈儒军 朱志敏 王修慧 周春雷 吕喆 刘圣林 金小伟 杨芳 柳东阳 贺天伟 许培扬 田仁飞 王有基 李毅伟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