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利的编辑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sl Email: silei10@sina.com

博文

科技写作漫谈 (57):搭建跨越知识沟壑的桥梁 精选

已有 7484 次阅读 2009-12-6 10:53 |个人分类:科技写作|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现在让我们关注一下你的研究成果。读者对此了解多少?根本不了解!他们对你的研究成果一无所知,正如未开展此项已编撰成文的研究之前,你自己对此也一无所知。

假设你的文章标题是:Phase transitions in lysozyme solutions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有些读者可能了解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但不熟悉lysozyme solutions,他们不知道哪些数据、方法、或实验最适用于lysozyme solutions,也不知道在你之前还有谁从事过这类研究,还有什么样的问题未得到解决。这些正是通过阅读你的文章来了解的。

基准零点之桥

作者-读者的知识差距 =作者在研究中获取的新知识 +读者抵达零点所需补充的基础知识

即使有很多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文章来进行学习,也不要将你的读者定位为在校大学生,或是那些不经常阅读你投稿期刊的科学家,这样做不合理。基准零点也受限于期刊所设定的文章篇幅,篇幅越长,零点可以越低,介绍成果所用的篇幅可以越大;篇幅越小的情况下,只能设置高一些的零点,或缩短部分的篇幅。

你可以将参考文献部分作为一个知识桥梁。参考文献能够以方便快捷的方式告知读者,例如,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请查阅参考文献[1][2][3]……查阅参考文献[6],该文献介绍了此项研究的开创性工作。

设置基准零点通常依据本领域专家所撰写的最新著作或综述。如果没有这类文章,也可以通过领域内最新的会议资料找到一两篇通用文章,同样可以完成基准零点的设置。基准零点是不断上移的。因为科学建立在科学之上,科学家希望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你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背景知识来降低基准零点,而不是要求读者自己加快脚步。假设编辑给你提供足够的版面,你可以将它们放在引言中的背景知识部分如果读者没有时间阅读参考文献中的那些文章(你可以有把握地认为,在读完全文之前他们是不会去读文献[1][2][3]的),那么背景知识部分就是对读者应该了解的内容进行总结的最佳场所。背景知识并非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但是对理解成果非常必要。

如果在背景知识部分,你提供的知识超出了背景知识的范围,已经涉及到你的贡献,那么请确信你能清楚判断哪些是你的,哪些是别人的。谨防使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省略了主语,导致读者不知道谁做了什么(作者消失了)。必须让期刊编辑可以清楚地评估你的贡献;因此,要将你的贡献与他人的清楚地区别开来。可以使用代名词我们我们的来明确表述什么是你的贡献,必要时使用现在时态。请指出哪些是属于别人的贡献,可以提及或不提及作者的姓名,但要有参考文献,并使用过去时态(尽管现在时态也可以用于强调那些你认为正确的别人的发现)。

下面哪句话更有说服力?

(1) Tom et al. identified a catalyst that increases the yield at high temperatures.

(2) Tom et al. identified a catalyst that increased the yield at high temperatures.

1)中使用了现在时态,指出无论是催化剂还是产量增加都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这句话之后紧接着“Slinger et al. showed that the increased yield is not due to the catalyst”,意思就不对了。但是,由于Slinger”这句话使用了现在时态,就可以跟在(2)后,表示作者同意Slinger等人的观点,而不同意Tom等人的观点。可见,过去时态不如现在时态更具说服力。

研究日志:跟踪知识差距

如果妥善保存,你自己的研究日志(书籍或网络形式)就是一座信息的金矿。当时机成熟要撰写论文时,日志就会派上用场。如何保存呢?日志中的某些内容是否标志了重大问题或重大发现?每一个发现都是一个理念的飞跃,都会将你与读者的距离拉远一点儿。你能否忍受不在文章中提及这一发现?没有它读者能否完全理解你的文章?

打个比喻,好比你与读者并肩站在热气球下。你即将开始你的研究。你登入了吊篮。随着研究的推进,你看到了与地面上的读者所看到的不一样的风景。在你将无知的沙袋不断抛出的同时,你的知识水平也随着新的发现不断增长,你的那些无知现在已经成为读者的无知。热气球缓慢上升(或许迅速,人们通常无法决定发现的步伐)。现在,你已做好撰写论文的准备,你上升的高度已远远超越你的读者

作为作者,你的任务是弥补数月的研究所带来的与读者间的差距。你应该掷给读者一个有形的梯子,让他们借此登上热气球的吊篮。应该将梯子向下掷多远呢?掷到基准零点。梯子通常不够长,基准零点也没有正确设定——论文的背景资料只针对高层次专家。或者,基准零点倒是正确设定了,但是梯子上的横档不见了。读者沮丧地停留在半空中,试图登上热气球,却无法进一步攀升——文章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逻辑步骤,使读者无法完整理解。如果读者想要理解全文,就需要先去了解参考文献[X],这就如同要求读者走下梯子,去图书馆查阅[X]全文,然后再回来重新爬上梯子。如果篇幅允许,在你的文章中简要总结一下参考文献[X]所包含的读者感兴趣的内容,这种做法是可取的。

The dynamic behaviour was expressed in the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sequence diagrams. It is assumed that this notation is familiar to readers.

然而,也可明智地加入一个简要的概述。

For those not familiar with the notation: objects line up the top of the diagram. An object’s messaging and lifeline boundary is shown by a vertical dashed line starting below the object. Object activity is shown by the activation bar, a vertical rectangle drawn along the lifeline. Horizontal arrows issued from a sender object and pointed to a receiver object represent the messages sent

读读你的文章。看看引言是否太短?它能否激励读者?你设置的基准零点是否符合读者的预期?根据你的研究日志,能否确定新的发现,这些发现既为你带走了无知的沙袋,又使你的知识水平提升于读者之上。

摘编自《科技英语写作进阶》(任胜利, 莫京, 安瑞 . 科学出版社, 2009年出版)



论文写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899-276463.html

上一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年第6期概览
下一篇:科技写作漫谈 (58):设定读者的期望
收藏 IP: .*| 热度|

6 赵星 刘玉平 周春雷 许浚远 马乐宽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