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利的编辑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sl Email: silei10@sina.com

博文

科技写作漫谈 (20):稿件的评审

已有 6310 次阅读 2008-5-4 17:09 |个人分类:科技写作

稿件的评审通常分为编辑初审和同行评议两个阶段. 编辑初审的退稿率差别极大, 国内期刊多在30%以下, 某些高水平的国际性期刊则高达70%. 编辑初审一般包括内容审查和形式审查两个方面: 内容审查是指稿件的主题和内容是否与期刊的宗旨和定位相符;形式审查则涉及稿件的体例格式是否符合期刊的要求. 编辑初审合格的稿件通常要送交两位或更多的审稿人进行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peer review)是科技期刊遴选论文、维护和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技期刊采取的同行评议形式主要有: (1) 单盲评审(作者姓名对审稿人公开, 但审稿人姓名不对作者公开); (2) 双盲评审(作者姓名和审稿人姓名互不公开); (3) 公开评审(作者姓名和审稿人姓名互相公开.
审稿人应从维护高度的科学和文字表达水平的角度来客观、全面地评价稿件的质量, 期刊的审稿单中通常也有一些简略的评审“指南”, 以提醒审稿人需要注意的方面. 最基本的审稿内容通常包括: 论文的创新性如何, 讨论与实验结果是否相适应, 结论是否合理, 是否有重要数据和参考文献的遗漏, 表达是否简洁和准确, 等等.
作为对拟投稿期刊最起码的尊重, 作者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拟投稿期刊的投稿要求和审稿要求, 在论文体例(尤其是参考文献的格式)、投稿份数、图表设计等方面严格遵从相应期刊的规定, 文字表达也应力求正确无误, 以免给编辑和审稿人留下粗心、草率的印象.
鉴于同行评议在科技出版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许多期刊的编辑或编委、以及一些国际科学协会积极倡议科研人员将履行公正的同行评议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并认为审稿人应遵循以下道义原则:
(1) 审稿人如果对稿件的论题不熟悉、或者与作者的工作有潜在的利益或观点冲突、或者与作者(之一)存在有可能影响到公正评审的私人或专业关系时, 应回避评审, 并将稿件退还给编辑; 审稿人如果没有时间及时审稿(编辑通常希望稿件能在4周内审毕), 也应尽快将稿件退还编辑.
      (2) 审稿人应对稿件的内容保密, 不能在会议交流或自己的论文中擅自使用或泄露所审稿件中尚未发表的信息、论点或解释(除非征得原稿件作者的同意, 并按有关的文献引用规定加以注释).
      (3) 审稿时应采取友好、乐于助人的态度, 应充分说明评判的依据.
(1) 稿件的内容是否新颖、重要. 对稿件所涉及内容创新性和重要性的评价包括选题是否新颖、结果是否具有新意、数据是否真实、结论是否明确等.
(2) 实验描述是否清楚、完整. 实验部分应提供足够的细节以便他人重复, 或允许有经验的审稿人根据实验描述来判断数据的质量. 此外, 审稿人还应根据自己的学识来评判稿件中的实验或理论工作是否完善, 测量中是否有缺陷或人为因素, 以及采用的技术对于作者要表达的数据是否合适, 数据是否具代表性, 等等.
(3) 讨论和结论是否合理. 论文中问题的提出(研究动机)与解答应遵循一个“故事主线”, 即: 写作的发展应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并合乎科学逻辑; 讨论要紧扣作者本人的实验结果; 结论要合理. 对于作者外推的数据不足以支持的结论, 审稿人应给出适当的建议, 包括是否需要获得更多的证据或数据, 或删除论据不足的推测部分; 甚至建议对数据或结果的其他可能性解释.
(4) 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必要、合理. 有关参考文献的评审方面主要有: 参考文献的各著录项(作者姓名、论文题名、期刊名、出版年、卷期号、页码等)应正确无误, 并且要与正文中的引用保持内部一致性; 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应确有必要; 作者如果在稿件中声称自己的工作取得突破或很大进步, 审稿人则要注意检查作者是否合适地引用了论证的文献, 尤其是他人的关键工作.
(5) 文字表达与图表使用. 文字表达应遵循简洁、清楚的原则. 审稿人不应将自己的文风强加给作者, 但可指出表达欠清楚的地方, 或建议作者删除稿件中过量的修饰词并使用更为清楚、明晰的词汇. 稿件篇章结构的组织应条理清楚、合乎逻辑, 摘要应具有自明性, 并且要高度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 引言应简明地阐述论题并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 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次级标题应视具体内容予以取舍或合并, 力戒重复.
稿件中所有的图表应必要且具有自明性(审稿人和读者无须参照正文就能读懂图表), 正文和图表不应重复同样的数据或内容.
为有效地与编辑和审稿人沟通、维护自己的学术观点, 作者在处理审稿意见时应尽量注意以下几点:
(1) 作者无需为了使论文得到发表而过于屈从审稿人的意见, 对于不合理或难以认同的建议, 在稿件的修改中可不予接受, 但一定要向编辑和审稿人说明理由.
(2) 如果审稿意见中的批评源于误解, 也不要将误解归罪于审稿人的无知、粗心和恶意; 相反, 作者应反思自己如何更清楚地表达, 以免其他的读者不会再发生类似的误解. 对于偶而收到的粗心或不合适的评议, 要尽量避免言辞过激的回应(即使这种辩护是有理的).
(3) 尽量逐条回复审稿人的意见. 如果审稿意见没有按条目列出, 就先按条目将其分开并加注序号, 然后再分别回答. 如果有认识或观点上的分歧, 应尽可能地使用学术探讨性的证据和语言来解释审稿人的错误(尽管有时审稿人并不是这样), 以便编辑在必要的时候将其转达给原审稿人或另请他人进一步评议.
(4) 寄回修改稿时, 应将标有修改注记的原稿附上, 以便编辑容易地识别出作者是如何回复审者的意见的. 此外, 应附寄一份按条目列出的审稿意见和作者修改说明的修改信, 以便编辑处理或再次送审.
摘编自《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任胜利编著, 科学出版社, 2007年第5次印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899-24115.html

上一篇:科技写作漫谈 (18):国际单位制的使用
下一篇:第8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将于2008年10月在西安召开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