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利的编辑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sl Email: silei10@sina.com

博文

科技写作漫谈 (11):引言的撰写

已有 8577 次阅读 2008-4-8 12:36 |个人分类:科技写作

        引言是说明论文写作的背景、理由、主要研究成果及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等, 目的是引导读者进入论文的主题, 并让读者对论文中将要阐述的内容有心理准备. 因此, 引言有总揽论文全局的重要性, 也是论文中最难写的部分之一.

        引言内容的安排可以有较大的伸缩性, 但基本内容应包括研究背景、存在问题和研究目的等三个方面. 对于篇幅较长、结构复杂的论文, 可在引言中简略说明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论文的构架.

引言撰写的基本要求

        作为正文的开篇, 引言的质量决定着读者对论文的“第一印象”, 因此, 在引言中如何表达作者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 即简洁而清楚地解释: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论题? 这个论题为什么重要?

        如果要探讨的问题不是合情合理、明白地提出, 读者就会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失去兴趣; 同样, 如果表达冗长、重点不突出, 就有可能使作者失去对解决问题方案的亮点的印象. 因此, 引言的撰写中应注意以下基本要求:

        (1) 尽量准确、清楚且简洁地指出所探讨问题的本质和范围, 对研究背景的阐述做到繁简适度. 由于阅读相应期刊的读者已具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 因此, 复述潜在读者早已明白的一般性知识不仅没有必要, 而且使人厌烦, 但过分简略必要的信息或介绍也容易令读者感到突兀. 

         (2) 在背景介绍和问题的提出中, 应引用“最相关”的文献以指引读者. 要优先选择引用的文献包括相关研究中的经典、重要和最具说服力的文献, 力戒刻意回避引用最重要的相关文献(甚至是对作者研究具有某种“启示”性意义的文献), 或者不恰当地大量引用作者本人的文献.

        (3) 采取适当的方式强调作者在本次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或贡献, 让读者顺着逻辑的演进阅读论文. 切忌故意制造悬念, 以期望在论文的最后达到高潮(甚至将重要的发现在摘要中也忽略), 实际上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因为读者不一定有耐心阅读冗长的文字, 直至坚持到最后的重要部分.

        (4) 解释或定义专门术语或缩写词, 以帮助编辑、审稿人和读者阅读与理解.

        (5) 叙述前人工作的欠缺以强调自己研究的创新时, 应慎重且留有余地, 避免使用 “首次提出”、“重大发现”等用语.

写作要点

        (1) 介绍研究背景 介绍研究背景的目的是说明论文的主题与较为广泛的研究领域有何关系, 同时要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 以便让读者了解论文内容的重要性. 因此, 通常是先指出较宽乏范围的一般性事实, 然后将重点逐渐转入与论文所探讨的问题有密切联系的主题. 

        为说明研究工作与过去研究的关系, 背景介绍通常需要进行文献回顾来讨论曾经发表的相关研究, 以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文献回顾的长度视文章类别与研究领域而定(通常至少有一二个段落), 如果研究主题为许多其他学者曾探讨的问题, 则可能有很多参考文献需要讨论; 相反, 如果作者只是讨论某位学者最近才提出的非常专业的问题, 则可能只须讨论一二篇文献即可.

        (2) 提出研究问题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介绍, 指出有某个问题或现象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进而就会把焦点转到要探讨的研究问题(即指出问题并阐明研究动机), 以便让读者对了解作者的研究活动和研究目的有心理准备.

        指出存在的问题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以前的学者尚未研究或处理得不够完善的重要课题; 过去的研究所衍生有待探讨的新问题; 以前的学者曾提出两个以上互不相容的理论或观点, 而且必须做进一步的研究, 才能解决这些冲突; 过去的研究很自然可以扩延到新的题目或领域, 或以前提出的方法或技术可以改善或扩延到新的应用范围. 

        (3) 阐述研究目的 介绍研究活动或目的旨在将作者研究的任务具体化, 并可根据情况说明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 有什么贡献或创新, 但切忌评价式用语, 例如“首次发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等等.

        需要提及的是, “引言”并不一定是论文中最先撰写的部分. 通常情况下, 作者在研究思路和文献阅览的基础上不断整理和完善结果, 并对结果加以讨论, 直至得出结论; 最后再以结果和讨论来引导“引言”的撰写, 从而使得“引言”与“讨论”形成良好的呼应关系.

摘编自《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任胜利编著, 科学出版社, 2007年第5次印刷)



投稿与审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899-20915.html

上一篇:《数字环境下的学术出版》问世
下一篇:科技写作漫谈 (12):材料与方法的介绍
收藏 IP: .*| 热度|

1 余世锋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