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MOOC”正在促进大学教育教学模式悄然转型 精选

已有 9626 次阅读 2017-3-30 09:14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人才培养模式, Mooc, 在平线报告

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正在改变各类教育,高等教育更不例外。对中国高等教育来讲,对中国高校来讲,要提前应对、积极应对,积极吸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经验,争取在人才培养观念、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准备,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转型,为早日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打下基础。

一、环境与愿景

随着时代发展,教育技术进步,世界高等教育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新历史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这个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其中的代表是MOOC在世界各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中的应用。第二,中国进入碎片化时代。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社会的人均年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其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阶层、消费、生存、生活和学习方式等的碎片化。对高等教育学习者来讲,碎片化一是指时间的碎片化,二是指知识的碎片化。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脑神经的研究发现成人学习的过程,往往是碎片化的点点积累的,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是成人学习的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非常有效果的一步。第三,“互联网+高等教育”环境下的高等教育培养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一是学习时间变化。由固定时间为主的学习,变为“固定时间+方便时间”并重的学习;二是学习空间变化。由实体校园、实体教室变为虚拟空间、虚拟课堂;三是学习方式变化。由“面对面”教学方式转化为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方式;四是学习主动权的变化。学习和课堂的主动权将由教师和学校转移至学生,实现学生“私人定制”和“泛在学习”、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将是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新要求。

总之,在“互联网+高等教育”环境下,高等教育要顺应互联网和位置服务的新形式,实施终端多样化、服务个性化、营销精准化、支付网络化的新型需要,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以学习的高等教育新要求,满足学生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内容小微化、学习形式手机化的新形势,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愿景。在这种形式上,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正在中国大学中兴起,并在悄然改变着中国大学教育教学模式。

二、趋势与进展

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引起世界各国重视。日本自1998年起,大学本科毕业要求的124个学分中可以通过“远程教学”取得60个学分;美国总统奥巴马2013年曾表示,希望在未来四年内,有99%的美国学生通过互联网完成教育学习。中国在2015年4月通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正式认可MOOC成绩,并允许民办教育机构通过MOOC介入高等教育教学环节。

目前,国外高水平大学正在MOOC上推出课程证书、微学位证书。(1)EdX将MicroMasters文凭扩展到14所不同的大学。(2)FutureLearn宣布了来自迪肯大学的六个研究生学位,并推出了名为FutureLearn计划(FutureLearn Programs)的新证书。(3)Coursera将其专项课程扩展到160个,并且宣布了伊利诺伊大学的另一个硕士学位。(4)2015年春季,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借助于MOOC平台的在线计算机硕士项目。在线计算机硕士项目是美国首个全程在线开设的颁发高等教育硕士学位的项目。目前约有4,000名学生注册学习佐治亚理工大学和Udacity的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5)Udacity已经开展计算机或新技术领域的培训或系列课程建设,并推出了多款“纳米学位”(Nanodegree)。(6)利兹大学正在积极发展“学分累积制MOOCs”(Credit-bearing MOOCs),允许学习者选择完成大学正式学习部分的个别单元,而不必注册学习全部学位课程。美国知名慕课平台 Coursera 的总裁、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达芙妮 • 科勒(DaphneKoller)表示,全球顶尖大学将在未来五年内在线提供完整的学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慕课将克服其在课程资源、考核评价、学位学分认证等方面的问题,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那时慕课将对实体校园的教学产生重大的冲击。

中国高校在“互联网+高等教育”的行动中,也是不甘落后。“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华文MOOC”“好大学在线”“UOOC联盟”等五大MOOC学习平台运转良好。两大课程联盟:由重庆大学倡导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2016年成员已增加到122所,全国受益学校超过2000所,覆盖大学生超过1000万,累计已有400多万大学生通过联盟的共享课程获得学分。由深圳大学倡导发起的“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至2016年已有104所大学加盟,覆盖师生人数达250余万人,注册人数达数十万人。至2017年初,中国高校建设的在线课程总数已超过1400门,课程平台为高校定制课程达5600多门次,累计1700多所学校在平台上选用或定制课程,高校和社会学习者选课人次首次超过3000万。中国大学特别是985工程大学对MOOC表现出惊人的兴趣。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目前共建设慕课196门,累计开展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试点课程121门次,26000人次学生获得学分。2015年开展的基于慕课混合式学位项目,“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项目首批招生66名,与复旦大学合作的金融学辅修专业项目首批招生170人。

三、挑战与困境

2017年2月在新媒体联盟的官网上正式发布《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1]。报告采用更新的德尔菲法,由来自22个国家的78名专家确定遴选出2017—2021年间最有可能影响高等教育变革的关键趋势、重大挑战和重要进展。本年度报告的亮点是对近五年来所涉及的趋势、挑战和技术进行了归纳和排序,对18个关键内容的分析和介绍也更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促进高等教育领域技术运用的关键趋势是:推进创新文化、深度学习方法、日益关注学习测量、重新设计学习空间、混合学习设计、协作学习。2017年报告中提出的所有影响趋势在之前的报告中都出现过,比如,短期趋势中的混合式学习和协作学习,而且混合式学习设计已经连续三年被确定为高等教育的短期趋势;中期趋势为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和日益关注学习测量;长期趋势是推进创新文化和深度学习方法。

可能制约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是:提升数字素养、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成就差距、促进数字公平、应对知识老化、重新思考教育者的角色。报告指出,六项重大挑战会将在政策、领导力、实践三个维度上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其中,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提高数字素养仍被认为是可以解决的挑战(2015年报告至今);其余四项挑战均是在本年度首次提出,其中成就差距和促进数字公平被视为艰难的挑战;最为严峻的挑战是应对知识老化和重新思考教育者的角色,不但无法界定,也更难以解决。

重要技术进展是:自适应学习技术、移动学习、物联网、下一代学习管理系统、人工智能、自然用户界面。其中有望1-2年内被广泛应用的两项近期技术是自适应学习技术和移动学习,有望在2-3年内获得普遍应用的中期技术是物联网和下一代学习管理系统,人工智能和自然用户界面可能成为未来4-5年进入教育主流领域的重要技术。

报告指出,未来技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重要议题,是专家提出这18个主题的主要基础,与“互联网+高等教育”相关议题主要包括:(1)学习方法的改革,势必会推动高校组织文化的转变,高校应该成为促进新兴思想交流、帮助学习成功和激励教学创新的中心。(2)高校是支持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重要场所,需要提供与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技能训练和更真实的学习经验。(3)协作是衡量有效解决方案的关键,实践社区、多学科领导团体和开放社会网络,有助于在相互学习并中取得进步。(4)个体学习过程的评估变得更为重要,自适应技术和学习测量除了使学生的学习经验更个性化之外,还可以推动教育机构的决策制定。(5)数字领域的顺畅,不仅仅需要理解如何使用技术,还应关注对数字环境的深度认识、对新环境的适应以及与他人共创数字内容的能力。(6)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和混合学习成为高等教育重要学习模式,高校需要研究如何整合这些模式。(7)学习生态系统必须足够灵活来支持未来的各项实践,未来的学习管理系统应该更为开放、便于灵活组合。(8)随着人工智能和自然用户界面发展,高校成为将这些新技术用于支持学习的孵化基地。

2017年3月18日,《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2]。该报告由85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2017年地平线项目中国专家委员会”,采用Delphi方法,经过“桌面研究”、回答研究问题、多轮投票和案例收集等阶段,最终确立了中国高等教育中推动技术应用的9大关键趋势,影响技术应用的9项重大挑战和12项教育技术的重要发展。

9大关键趋势:短期(更多应用混合式学习设计、开放教育资源快速增加、STEAM学习的兴起);中期(重设学习空间、跨机构协同日益增加、反思高校运作模式);长期(程序编码素养的兴起、推进变革和创新文化、转向深度学习方法)。

9项重大挑战:可应对的(将技术融入师资培训、混合采用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提升数字素养);有难度的(个性化学习、教育大数据的管理问题、推广教学创新);严峻的(培养复合思维能力、平衡互联生活和非互联生活、重塑教师角色)。

12项教育技术的重要发展:一年之内(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创客空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二至三年(学习分析及适应性学习、增强现实及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和远程实验室、量化自我);四至五年(情感计算、立体显示和全息显示、机器人技术、机器学习)。

这些关键趋势、重大挑战、重要进展是“互联网+高等教育”环境下,是高校有效进行混合学习的重大挑战。受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理念等影响,高校接受这样的新趋势、技术尚需要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变革,这背后的影响因子是文化、技术、技能、实力等的储备与积累。《2016中国慕课行业研究白皮书》显示:中国慕课平台主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其他领域尚少;中国慕课受众主体集中在18到35岁中青年群体,且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2016年90%的中国高校尚未开展慕课课程或平台建设。《中国青年报》以“高校慕课成长的烦恼”、《光明日报》以“我们的慕课是否‘待字闺中”、《中国科学报》以“高校教育,何以‘智慧’”为题对当前中国高校MOOC发展进行反思与追问。

四、行动与转型

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MOOC元年。我国从2013年起,由国内一流大学牵头,MOOC建设开始在中国著名大学中火起来。2013年7月,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分别与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签署合作协议,成为率先加入该联盟的两所中国内地高校;9月,北京大学的《民俗学》《世界文化地理》《电子线路》和《20世纪西方音乐》4门课程在在线课堂平台edX上线,成为首批尝试在国际在线教育平台发布课程的国内高校课程。2013年10月,重庆大学等高校发起成立“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牵头组建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学生可以通过慕课跨校积累学分,获学位证;2015年,宁波高校慕课联盟成立,预计未来5年内建设200门优质的本地化慕课课程,引进500门优秀的慕课课程,建设1000门校本慕课课程。

以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为转折点,我国MOOC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阶段。根据这个《意见》,到2020年,教育部要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成为各省教育厅、各高校争取的另一份蛋糕。自此之后,各省普遍出台了本省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意见。一些省份如河南、江苏甚至出台了成人高等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意见。《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计划,2016年将建设800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可以说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中国高校已经燎原之势。这也预示着以MOOC为代表的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模式将成为中国高校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伴随着在线开放课程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国高校以MOOC为代表的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模式正在呈现新的特点。一是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明显。各省重视,普遍出台MOOC平台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如陕西省教育成立了“陕西省高等教育MOOC中心”之陕西师范大学中心和西安交通大学两个中心。福建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推进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通知》,支持以在闽普通高等学校和提供相应支持与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组成“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发布联盟平台(FOOC)。甘肃省全省高校将引进1000门在线开放课程,教育厅下发《关于支持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学生选修慕课的通知》,鼓励高校认定MOOC课程学分。重庆市教委发布联盟平台(CQOOC)。浙江省发布联盟平台(摩课书院:MOOCOLLEGE)。云南省、四川省、黑龙江省也都发布了MOOC平台。二是社会机构参与建设积极性高。MOOC的平台“服务商”,如学堂在线、爱课程、超星、智慧树等为各省市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各高校传统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被改造为“MOOC”发布。清华大学2016年清华学堂在线注册用户数突破400万,为197所高校和机构部署虚拟私有云平台,带动62所高校进行MOOC混合式教学改革,选课人次超过616万。以“学堂在线”为载体,为四川、河北、云南、广西、陕西搭建省级慕课平台,促进清华大学优质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高校发挥主体作用主动。目前清华、北大、天津大学、上交大、深圳大学等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来研究和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作出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大教育教学决策。如清华大学出台《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在线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以慕课为抓手,构建基于网络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深化“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学校支持、院系负责、教师投入、学生参与”的原则,累计开展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试点课程121门次,26000人次学生获得学分。相信在政府引领下,在社会机构参与下,在中国好大学的引领下,其他高校将逐步接受以MOOC为代表的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教学模式。

可以说,高校特别是中国名校在“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方面已经发生了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变革,大学教育教学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实体校园为主、虚拟校园为辅的多校园办学正在成为现实;以实体课堂为主、MOOC为辅的多课堂教学正在成为现实;以本校教师为主、名校教师为辅的多元教师正在成为现实;以线下学习为主、线上学习为辅的多元学习模式正在成为现实。未来,以学生成长、成材、成人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模式将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教学模式”,转型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私人定制、泛在学习、多校园学习不仅成为线上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也将成为今后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大学教育教学模式转型发展势在必然。


[1]金慧.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17(2):3-8.

[2]黄蔚.看“双一流”如何从地平线上跃起[N].中国教育报.2017-03-25:(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436-1042541.html

上一篇:“双一流”遴选的基本标准确定
下一篇:高校“法定权力”与“放管服”后的权力
收藏 IP: 123.15.50.*| 热度|

14 张松超 彭真明 黄永义 陈冬生 张云 罗春元 吕洪波 周健 张海权 王涛 王金龙 biofans xlsd hux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