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liangGu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ngliangGuo

博文

心中理想的实验室氛围 精选

已有 8458 次阅读 2019-8-14 07:5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难得有心静的一段时间,可以跳出杂乱,回味下往事,思考下人生。

自己在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实验室和专业学科。作为基层教师,教好课、协同系里平日工作安排便是职责,顶层架构上有领导设计构思,积极配合跟进。反倒实验室方面,有课题组长,有三年制硕士生,也有五年制的博士生,还有我这种“青椒”,年龄跨度大、个人定位各异,如何实现实验室的良好发展和“共赢”,是要常常思考的事情。自进入07年课题组到现在,自身的角色和定位在不断变换,实验室的情况也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在这期间与成员间有过很多的默契,回忆起来依然美好,当然也有过些许不愉快。每个人的初衷目标各异,要让实验室这艘大船顺利地朝前航行,大家受益,须认清并处理好导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利弊。记得八年前写过一篇日志,是以学生角度来说“我心中的实验室氛围”。在体会到师生两个角色的情况下,八年后在此处的感悟,再次探讨----我心目中的实验室氛围是什么样子的。

1、 强烈的集体观念

每个人都是经过努力才能走到这个团队中。学生要经过各种考核,老师更是要历经重重条件筛选。我们都选择了相同的研究兴趣才聚到一起,缘分使然,更应倍感珍惜。在实际做科研的道路上,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代科研要求我们在科研和生活中共同协作奋进,而不是单打独斗,系里出的研究生毕业条件中允许合作论文和竞赛也说明了这一理念。学生日常维护实验室的运行环境,为的是大家都能享受到优质的科研工作环境;导师心心念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当实验室成员科研上遇到困难时,在实验室能找到乐于排忧解难的老师或同学,大家都积极应对;对老师或同学有莫名的安全感,对团队有归属感。不仅空间上的连续,时间上也需要成员之间传帮带,共同将实验室的课题方向不断推进、发扬光大。

2、相互信任

想必无需多言,相互信任是集体良好发展的关键基石。老师成天怀疑学生不好好干活偷懒、学生成天非议导师,这样的实验室就是一盘散沙,其他都无从谈起。但凡朝气蓬勃的团队,成员间一定是相互信任的。做到信任,需要成员之间懂得换位思考。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成员间出现不和谐因素,往往是由于出于自身因素考虑事情存在的不合理性。我想,每个人要多考虑团队的整体目标和成员各自的诉求,权衡舍得,多些互相理解和信任,事情就不会太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尤其当实验室管理者用好这杆秤的时候,大方向就不会跑偏的:付出总有回报,即使在远方,请相信我,请服从团队。

3、目标一致

说到目标一致,大家可能会犯嘀咕:实验室导师的目标是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满足评职考核的要求,而学生确实满足毕业要求,找到一个心仪的工作或深造机会。说实话,确实存在这样的不一致,但若把目标层次化,其实会发现,这些目标之上应该有统一的实验室高层次目标来涵盖,而各自的目标之间又有交集。如若能梳理清晰,在实验室高层次目标的指引下,也可以做到顾及所有人的“核心利益”。这也是导师一直以来探索科研方向、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做到这一点其实不是很容易,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所有成员对自己的预期和其实际情况、学校对教师的各种考核要求、对研究生的毕业条件等等。综合考虑以后,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整体目标,有时候甚至需要做出折衷,这方面很考验团队的眼光以及成员对其决策的信任和执行力。假如有人对决策有异议,独立办事,那么制定规范便如同废纸一般,难以实行。

4、合理的技术储备

作为一个工科专业,科研是离不开技术研发的,这对实验室成员提出了不同的技术要求。导师方面,虽然日常繁忙,很难长时间俯身写代码,但须理解跟课题相关的技术,为的是给学生选方向交流时可以对需要的技术进行合理的分析,知其难易、明白技术栈是怎样的,好给学生初步的课题探索提供充足的技术前提,也为以后师生间的科研问题交流打下基础;学生能在导师初步的技术引导下,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吸收相关技术并付诸于实践,这对学生的技术执行力是有要求的,需要功夫下在平时,这样的话,才能在以后与导师和同门之间的课题交流中形成反馈闭环,在有效的建议下,快速技术验证,将想法付诸于实现,不断迭代,稳步推进研究课题发展。

5、充分沟通

自己的感受而言,实验室成员之间以及和外界的沟通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就目前来看,还是做得远远不够。导师和学生沟通不够,会导致导师的想法学生难以理解,学生的困惑导师不清楚,极大地影响科研进度。回到学生来看,由于大家在进课题组之前往往对沟通能力没有一个很好的锻炼,需要加强。本科现在在课程中开设的三级项目,就是对这方面不足的一种补偿。

沟通不畅的症结有时是对科研的态度和定位不清晰。科研本来就是具有批判性的,要想自己的工作经得住推敲,就要公布出来让大家“挑毛病”。当然,谁都不喜欢别人给自己“挑毛病”,有的刻意回避,甚至心生怨意,这是对沟通在科研多大的误解啊!什么时候提出好问题的人给予真诚的谢意,什么时候对提出好问题的人给予足够的尊重,实验室的科研氛围才能焕然一新!

实验室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实践中探索自己的道路,逐步改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离不开老师辛勤的劳动和一届届毕业生的贡献。只要我们有真诚对待科研的态度和热忱,实际执行中多学习借鉴他人优秀的经验,一起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7049-1193548.html

上一篇:清明思乡
收藏 IP: 59.100.7.*| 热度|

7 张红光 尧中华 周春雷 刘立明 朱江峰 马臻 唐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