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ili

博文

“重建宏观经济学”的四个关键科学问题

已有 3794 次阅读 2021-10-7 02:42 |个人分类:宏观经济模型|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自“宏观经济学”创立以来,其就一直处于“修修补补”当中,新模型也不断地在出现。可以说宏观经济学(模型)史就是一部“修补”的历史。结束宏观经济模型(理论)不断被“修补”、“重建”的历史,建立一个“一劳永逸”的模型一直是科学家、经济学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2016年,保罗•罗默的《宏观经济学的困境》一文全盘否定了“宏观经济模型”。他指出宏观经济学在30年间一直在倒退。他虽然触及了一些关键的宏观经济学家的理论,而且触怒了部分经济学家,他被誉为“颠覆宏观经济学”知识大厦的“纵火犯”!一些学者指责其在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理论就摧毁已有理论。然而,正像罗默所言:他只懂“车坏了”,不应指责其“不会修车”。

 

诺贝尔奖获得者罗默2016、斯蒂格利茨2017等否定了占主导地位的 “宏观经济模型”,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模型“错”在哪里。斯蒂格利茨等虽然否定了“宏观经济学”占主导地位的“模型”,他们与其他科学领域的一些学者的“枪口”也指向了整个“宏观经济学”及“经济学家”,特别是斯蒂格利茨也提出“错”在“起点”上,但从斯蒂格利茨给出的替代模型可以看出他其实不知其错误“位点”在哪里;其提出的替代方案也不能破解“宏观经济学困境”;比尔盖茨2019年提出:经济学家根本“不懂宏观经济”!他认为宏观经济非常复杂,科学家不可能建立起像物理学一样的具有因果性关系的数学模型。

 

现在,被“燃烧”的“大厦”各楼层似乎依然“灯火通明”。许多“牛人”还在忙“重构”、“装修”、“打补丁”、“救火”……;一些学者则 “选择性耳聋眼瞎”(也可能是真的!)封闭在自己的房间坚守、欣赏、保护自己所认定的宝贝;更有一些学者安逸地躺在自己的领地优哉游哉地消遣、甚至指导政治家去“如何做”!……

 

英国已经建立起了“重建宏观经济学”机构和网站,试图领导重建宏观经济学行动,但从他们成立的机构及已发表的文章看,他们似乎也走错了“方向”。

 

总之,无论是谁,要“重建”一个严谨、完美、统一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必须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即:

 

1、      传统宏观经济学模型关键的错误“位点”在哪里?要超越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 Joseph Stiglitz ),不仅知道其错在“起点”上,而且要找出模型的错误“位点”,正确回答斯蒂格利茨之问(Where Modern Macroeconomics Went Wrong?哪里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走向的错误之地?)。

2、      什么是“宏观经济”?这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却是重建宏观经济学道路上一个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要具备清晰的“宏观”、“微观”概念,并能够用正确的数学、物理工具建立模型。如果能建立数学模型表达“宏观”、“微观”这个哲学问题,则可能是突破问题、征服所有学者的关键。这个问题的突破,将带来多个领域一系列重大突破。

3、    解决宏观经济的“度规”、“量纲”问题。要从根基上彻底解决问题,必须能够分辨清楚计量方法及所用数据的“intensive property”、“extensive property”,并统一“经济度量衡”,科学计量、描述经济状态。也就是说,目前的宏观经济学及其状态描述的“度规”、“量纲”存在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具备深厚的《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哲学》、《数学》、《生物学》交叉学科知识,特别是要有《物理化学》知识背景,否则很难。

4、    使比尔盖茨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这个新模型要像物理学模型、定律一样,不仅具有实证或者可证伪性,而且具有严密的因果性逻辑,进而使比尔盖茨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相信今天的人类有足够的想象力和深度思维能力,能够“重建”一个逻辑严密、“一劳永逸”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

 

 

任何事情,首先要知道“是什么”,然后再去研究“为什么”、“怎么做”!

 

(因是第一次开微博,发现一个小错误本想修改,结果不小心没有保存即删除了,使许多学者朋友来微博踏空了!在此深深地表示歉意!)

 

今整理后重新公开发表,欢迎各位学者留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9992-1306998.html


下一篇:“重建宏观经济学”与“重构宏观经济学”的本质区别
收藏 IP: 113.124.20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