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慢病预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pzhao 推广科学验证了的、数据驱动型健康维护方法—调膳食、改菌群、消炎症、降三高、减体 ...

博文

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与交大校长“杰哥”的对话 精选

已有 8064 次阅读 2012-7-5 18:42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法国总理, 交大校长, 杰哥

博主按:

        74日上午,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先生一行数人访问了我们学院,张大兵副院长介绍了学院的概况和自己实验室在转基因检测以及水稻花粉发育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介绍了我们实验室在肠道菌群与慢性病,特别是肥胖和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虽然德维尔潘先生是政治家和文学家,但对这些科学报告却听得津津有味,并不时地提些很有见地的问题。会议结束时,他已经可以很熟练地使用Berberine这样的术语了。

 

    中午时分,交大校长张杰院士宴请德维尔潘先生一行,我和张大兵作陪,因而有幸听到一位西方政治家与一位中国科学家兼教育家的有趣的对话,深有感触,因而产生了一定要记录下来的冲动,随之产生了这篇博文。

 

博主又按:我很少发与肠道菌群无关的帖子。不过,参加了这次会见以后,的确产生了非说一点什么不可的冲动。在最后提交稿子时,我也想到,这会被看做典型的拍马屁帖的。张杰是我赵立平非常崇敬的不多的几位人物之一。如果这算拍马屁,我心甘情愿,拍就拍,我不在乎!

 

    简单的寒暄之后,宾主落座,开始上菜。总理先生在用幽默、打趣的方式与张校长谈了我们实验室肥胖相关的工作以后,话题开始转到大学的使命、中国大学的未来等话题上。当总理先生问张校长他是如何管理学校、如何营造大学自己的文化时,张校长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美国著名大学的校长,来交大访问时,不无得意地告诉张校长,他是美国最受学生欢迎的大学校长。张校长问他最受欢迎的标准是如何设定的,这位美国校长说,如果校长走在校园里,有20%的学生能认出来自己的校长,这位校长就称得上是最受欢迎的校长了。张校长一笑,说:这个指标不适合中国的大学。例如,在交大,100%的学生都认识校长,但张校长也不敢说自己就是中国最受学生欢迎的大学校长。“什么,100%?”,这位美国校长一听,表示不能相信。于是,两位校长走到大路上,张校长脱去西装上衣,摘掉领带,并按美国校长的要求摆了个POSE站在路边。美国校长走出去20米开外,开始拦住过往的学生,指着远处的张校长,问那人是谁?果不其然,每个学生都认识那是自己的校长,甚至有的同学给美国校长翻白眼:他你都不认识?那是我们的校长啊!

 

    这下子这位美国校长服气了。他回美国后,给美国科学院写了一份对中国大学的考察报告,特意讲到了这个故事,他在报告的最后是这样发问的:当我们美国人热烈地谈论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及其可能对美国带来的影响时,恐怕很少有人能想到,像张杰这样的新一代的中国大学校长会如何影响和塑造新型的中国大学,他们培养的中国大学生将会如何影响中美两国的未来?

 

    张大兵告诉总理先生,张校长在学生中有一个亲切的称呼:杰哥,Brother Jie!这样的称呼,让总理先生不由得频频点头。

 

    总理先生说,他与法国大学教授谈话,问到对校长的看法,都是埋怨之声。我告诉他,我们如果有什么意见,会直接要求见校长。当然,实在没有胆量的时候,就鼓动学生去找校长。哈哈。

 

   总理先生问张校长,他还有时间搞研究吗?校长又讲了一个故事,前一阵子,张校长的团队在Nature Physics发表了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他的学生把这个消息贴到了交大的bbs上,一开始,很多同学跟帖,表示钦佩和祝贺,但是,很快就有同学开始质疑了:校长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在管理交大啊?他能有时间发这么好的论文,恐怕对交大不是好消息吧?看到这些质疑,张校长告诉自己的学生和助手,以后发文章,把我的名字拿掉,我最多算个地下工作者吧。我们都知道,张校长是如何高强度地投入自己的管理工作的,在张校长第一个5年任期内,他硬是不折不扣地完成了给自己规定的38项改革任务,在总结会上,他的热情满怀的报告,让很多老领导留下了热泪,他就是这样赢得交大人尊敬的!

 

    午饭结束,总理先生一行带着对交大的美好印象踏上了去北京参加国际和平大会的旅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61-589223.html

上一篇:《科学》周刊新闻-我和我的菌群(My Microbiome and Me)
下一篇:发表5月余,阅读过3千:黄连素或通过调节菌群防治糖尿病
收藏 IP: 101.82.147.*| 热度|

5 贾伟 林树海 王军强 曹聪 luxiaobing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