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理思维而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qindili 博学厚教 俯仰无愧 格地致理 立德在勤

博文

思于课前——基于生态的视角

已有 1909 次阅读 2020-11-11 10:06 |个人分类:教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十年前,生态课堂应该是一个很火的词,一些地方都在大立课题,大力研究。不过,从生态的视角来理解课堂,或许会让我们有一些新的、并能保持持久的认识与思索。

生态课堂是“课堂中师、生、环境各要素之间和谐共长、动态平衡的样态”。

范国睿在《教育生态学》一书中指出:由于教育生态系统及其与周围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环境要素与作为教育生态主体的人(尤其是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所以,教育生态学自产生以来,尚未形成统一的、科学的体系;但对一些现实的教育问题的生态学研究,应当遵循生态学的基本精神:系统、平衡、联系。

下面就这三个生态课堂研究的基本精神,说说我们在进入课堂前,需要去想清楚或者要去思考的一些东西。当然,这里仅局限于生态的视角。


一、系统


系统首先是基于一定的时空环境而存在的,而所谓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那么,课堂的中心事物或者说教育主体是什么呢?老师还是学生?

郭思乐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说: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教学过程的双主体论。理由是,所谓一个行为或动作的主体,是指动作发出者。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当然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学的动作发出者是教师,应以教师为主体。郭思乐认为这个说法值得探讨。

他认为:首先,从语义上说,说一个事物双主体,同说这个事物没有主体几乎是一样的;其次,从系统论来说,把教学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并进而复合起来说是教学过程的双主体,就把系统仅仅看成是部分之和,这忽视了系统的有机性。第三,从语用学来说,双主体寓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在活动并完全等价,这不仅是一种无效语言,似乎对教学发生的内涵理解还是不妥帖的。第四,从教育学来说,教与学是不可分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过程是在学生身上发生的。(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640 (1).jpg


苏格拉底比喻教学是“产婆术”。在这个生产过程中,产婆和孕妇,谁是主体?

同样,我在2016年听南师大陈佑清教授的讲座时,他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存在的矛盾与不合理。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我们不能随便相信并相传那些看上去很美、听上去很有理、仔细一想却是垃圾的话语——不过,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就是“仔细一想”!


二、平衡


平衡,这里是指一种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动态平衡。从学生的学习成长来说,平衡意味着一种习得,不平衡是一种学习状态。作为生态课堂上的教师,是为了让学生“平衡”,还是让学生“不平衡”?又应该通过那些具体的方法来实现?这些问题,我们要去思考。


三、联系


生态学认为:生态因子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包括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生物链是这些联系最显著的表现。据文字记载,最早揭示生物链的描述来自中国的西汉,类似于这么一句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美国青年科学家林德曼经过三年的生态学研究,发表了《生态学中的营养动态方向》,文中提出了食物链,而该文的启发也是来自中国的哲学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那么在课堂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链条:能量链、信息链?

生态链越复杂,联系越多,便越能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那么在课堂上,如何使各因子之间发生更多的联系便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了。

生态一词的含义是多样的,从我国古代对生态的理解来看,生态既是指一切生物的生理特性、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同时蕴含美好和生动的意态。

比如南朝梁简文帝《筝赋》:“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采掇,动容生态。”

再如明刘基《解语花•咏柳》词:“依依旎旎、嫋嫋娟娟,生态真无比。”


640.jpg


或许,这更趋向于我们生态课堂所最求的境界。套用一句广告语:自然的、自由的……“生态课堂,应是课堂的本真状态,去除雕饰作秀、强调真实自然,追求和谐融洽、师生情感交融,才智共生互赢,并有尊严而自信地生活在课堂上。”也就是追求那种生理上的自然从容和心理上的自由开放。这样的生态,才会使课堂更精彩。

如何进入课堂生态?是不是教师走进了教室,也就走入了课堂教学?

不是的。在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学心灵》一书中,提到不好的老师都有一个样子,“他们说的话在他们面前漂浮,就像卡通书中气泡框里的话一样。”这样的教师,是隔离在课堂生态之外的。按经典的理解,教育就是试图从自我内部“引出”智慧内核,只有这种智慧内核,才有力量抵制谬误,用真理启迪生命。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断言:“在自然的一切作为里面,发展都是从内发生的。”

日本心理学家春山茂雄甚至认为,人存在祖先脑,即右脑,只要促进右脑的活动,就能获得祖先的50万年的内存,采取一种最合理的方式行事。在《教学勇气》一书中,帕克•帕尔默提出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两中最难对付的真相。第一个真相是,除非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的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否则永远不会”发生”教学。第二个真相更让人恐惧,只有我们教师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们才有资格说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之中。

内心是使我们的生命鲜活的核心,而使生命鲜活又是无愧于教育这个词、并是真正教育所强调和召唤的。张文质说,好教师就是在课堂上显得比平时更漂亮的人。这是因为他不仅唤醒了自己鲜活的内心,而且已经进入了学生的课堂生态。

教师如何进入课堂,这是我们当下都需要考虑和去实践解决的问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55972-1257916.html

上一篇:以研为马、让教有光
下一篇:肯读-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收藏 IP: 114.219.133.*| 热度|

1 王林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