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n

博文

科研创新的技术平台 精选

已有 2974 次阅读 2021-2-28 08:5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创新的成功有赖于三个要素:(1)思路(或策略);(2)技术平台;(3)执行力。在前面的文章里(见<我的科研创新策略><科研创新的有效思路><科研创新的突破>,我们讨论了科研创新的策略争先,更好,不同,科研创新的有效思路递推,平行,因果,逆向,随机,和怎样结合科研创新的有效思路与策略从而取得科研创新的渐进性的/改良性的或原创性的突破。下面,我们谈谈技术平台的定义与特征,以及其对科研创新与基金申请的作用与影响。

 

技术平台定义与特征。技术平台是一完整的、可独立运行的、用于开发生产其它技术流程或产品的特定设备及操作程序。科研创新的技术平台主要用来验证根据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而提出的假设的可靠性与逻辑性,以期改进现有的科学理念或流程。科研创新的技术平台的第一个特征完整性和独立性,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配套的技术支撑和保障,通过对各种原始材(资)料的处理,得出高质量的结果。从这一点来看,科研创新的技术平台像一条业已调试好的流水线,只要投放各种原材料,就能获得有质量保障的产品。科研创新的技术平台的第二个特征其既依赖特定的设备(硬件),也离不开正确的操作程序(软件)。其中操作程序包括设备的软件和装机之前,试验样本所必需经历的初步加工或处理。一流的设备要配以一流的操作程序才能获得一流的结果。在一流的设备上使用二流的操作程序,很难指望一流的结果。科研创新的技术平台的第三个特征其与时俱进,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举例说,早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比较简单,只要有温箱,冰箱,PCR扩增机,电泳槽等设备就足够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日益深化,如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除了上面提及的设备外,还需要特定的核糖核酸,去核糖氧核酸,基因组,细胞因子,蛋白质,代谢物等的分析手段,否则就难于获得分子层面的进展和突破。

 

技术平台科研创新。建立和完善一个强有力的技术平台,对科研创新来说极为重要。如今很多研究,没有必要的设备,根本行不通。比如,做生物的微结构研究就离不开电子显微镜。当然,只要把技术平台建好了,科研创新的结果与突破,就会纷至沓来。举例说,某实验室建了一套包括细胞培养,各种糖核酸(DNA),去氧糖核酸(RNA)和细胞因子(cytokine)分析与检测手段的技术平台,用于研究各类食品(姜,蒜,辣椒,花椒,芥末等)和中药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每次只需换一种原料或条件,就能得到一系列有意义且可发表的数据。同理,做细菌转录调控基因研究需要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生物信息学,核酸,基因组,细胞因子,蛋白质,代谢物等分析手段。只要把整个流程理顺了,就很容易将细菌转录调控基因研究的技术平台推广到其它细菌,真菌,寄生虫,动植物,乃至人类的转录调控基因。此外,虽然世界各国在传染病的防控方面投入巨大,但研究出来的实用且有效的抗传染病疫苗(尤其是针对寄生虫感染的疫苗)屈指可数。考虑到相关的免疫血清一般都具有极佳的防控效果,着手建立一个全面分析和确认免疫血清所识别的抗原决定簇及其它相关因子的技术平台将引领各类传染病疫苗的研制和生产

 

技术平台与基金申请。一个强有力的技术平台也有助于基金申请的成功。如果你有优良的科研创新的思路,还有得力的技术平台的支持,相信你的基金申请的成功机率不低。现在很多人基金申请屡屡踏空,问题的根本科研创新的思路与技术平台的失。举例说,有的人在基金申请里展示了新颖的思路,所属校也具备精准的技术平台;能通过以往发表的文章证实其有能力娴熟地运用此技术平台去达到所设立的新目标,不可避免地给基金评委们留下些许疑虑。遇到基金申请被否,你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潜下心来,熟悉这个技术平台,并发表相关文章来证明你的驾驭能力;二是跟掌握这个技术平台,且值得信赖的人合作。这种新颖的思路与得力的技术平台的强强结合势增加你的基金申请的成功机率。当然,即使有不错的技术平台,但缺乏好的思路,你的基金申请的成功机率也不会太


综上所述,技术平台是一套可独立运行的、用于开发生产其它技术流程或产品特定设备及操作程序。一个拥有先进设备并配以正确操作程序的技术平台,不仅有力支持科研创新目标的实现,而且也显著地提高基金申请的成功机率。基金申请的踏空大多可归咎于科研创新的思路与技术平台的失衡。如果你有良好的思路,但缺少技术平台的支持,你可以选择潜下心来,熟悉此技术平台,或掌握此技术平台的人合作。如果你有不错的技术平台,但苦于思路的贫乏,重温前面提到的几篇文章<我的科研创新策略><科研创新的有效思路><科研创新的突破>)或许会思绪如潮,妙招连连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46843-1274199.html

上一篇:科研创新的突破
下一篇:科研创新的执行力
收藏 IP: 124.150.74.*| 热度|

2 檀成龙 梁微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