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zim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nzimao

博文

如何把握森林研学的三亿人市场?利好政策、课题方向、安全措施这里都有!

已有 2898 次阅读 2020-7-10 17:1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如何把握森林研学的三亿人市场?利好政策、课题方向、安全措施


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发布《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体系,全国50%以上青少年参与森林研学教育活动。

《方案》指出要把森林研学作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重要内容,融入学校各阶段德育教育计划进行教学考核评估,将教师生态理念实践能力融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同时融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森林研学必将成为未来研学行业的热门项目。

森林法鼓励开展森林保护教育工作

开发新的研学项目首先要了解相关政策,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为开展森林研学提供了不少利好政策。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

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工作,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新闻媒体、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志愿者等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宣传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森林资源保护教育。

鼓励发展商品林

国家鼓励发展以发挥经济效益

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

PS(商品林划分标准):国家根据生态保护的需要,将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或者生态状况脆弱,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林地和林地上的森林划定为公益林。未划定为公益林的林地和林地上的森林属于商品林。

修筑科普教育设施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

在林地上修筑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的林业科研、科普教育设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不需要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三大类课程开展森林研学活动

2019全国自然教育论坛明确,要充分发挥森林旅游在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化知识、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的突出作用,大力发展自然教育。据此,小编特整理了以下课题供研学人参考。

生物:学习森林食物链、生态金字塔,了解森林生态系统;通过拍照、测量、记录,学习森林益虫、害虫常识及维护森林生态稳定的方法;学习生物常识,如树木年轮与气候、环境等关系。

地理:认识地形地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环境中辨认森林、湿地、湖泊、河流等地形;掌握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生态环保:开展生态造林技术学习,通过割灌除草、修枝等,促进学生对造林技术了解;学习森林生态经济学,更好地了解森林的经济价值;培养垃圾回收、爱护森林环境的环保理念。

森林隐患多,安全第一位

森林研学活动主要是以探索大自然为主,也就意味着学生会处在更加开放、自然且相对不可控的环境当中,比起博物馆、纪念馆等环境有更多的安全隐患,所以如何规避风险,保证无安全事故是开发森林研学的首要任务,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四点。

做好“踩点”工作

森林环境自然、多变,必须在行前确认好既定路线是否有有毒和致敏的动植物,路线环境是否稳定,是否会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隐患。而且森林环境多变,踩点时间应尽量靠近研学活动时间,同时一定要密切关注天气预警,规划好时间,避开降雨、雷雨天气。

做好安全培训

仅靠行前踩点保障安全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自行发现、规避风险的能力,这也是在自然环境开展研学活动的意义所在。在行前课中教会学生分辨生活中的有毒和致敏植物,学会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等。

关注活动间隔时间

上个活动和下一个活动切换时的间隔是最容易发生意外的,很容易放松警惕。做活动时反而不容易发生,大家注意力都相对集中。森林研学中更是如此,因为环境更为开放,遮蔽物较多,学生更容易在活动切换时走失,或自行接触危险事物,更需要有充足的随行人员密切关注学生动态。

不迷信安全手册

仅迷信安全手册也是不够的,手册的内容大多是过去发生事情的总结沉淀,不断在升级中,但有很多未知的、原来没有暴露的可能会发生,尤其是在森林这种多变的环境中,安全手册的时效性会相对较弱。要组织复盘每次活动中让你虚惊一场的地方,甚至同行间发生安全案例反复研讨,常抱敬畏之心,保证学生时刻在视野范围内,方可提升安全管控能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5473-1241496.html

上一篇:中央深改委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给研学行业传递哪些信号?
下一篇:高考题目走出校园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研学旅行成为备考“新神器”
收藏 IP: 121.69.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