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ll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lllz

博文

2020后,科学需要怎样的报道?

已有 1585 次阅读 2020-12-22 19:4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你是否相信科学?你是否相信这条科学报道?”****

 

几十年前,这可能是两个正相关的问题,那时相信科学的人不多,只有相信科学的人才可能相信科学报道。后来,这是两个不相关的问题,大部分人都相信科学了,但是否相信某条科学报道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如今,反智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人们又开始不相信科学了,但偶尔对于媒体报道的某些“科学”理论,却又深信不疑。

 

2020年末,想把这两个问题丢给每个人都重新考虑考虑。

 

尤其对非科学领域的公众而言,他们对科学有太多自己习以为常甚至视为理所当然、其实却并非如此的误解。比如,科学理论是一个个突然(被苹果砸一下)就想出来的好主意?比如,科学=真理?或科学等于一个惊人的发现,发现了就声名远扬了?比如,资历越老的科学家越有发言权?再比如,逻辑成立的科学报道就一定是真实可信的?

 

这些无聊的问题可能很多人看了就想左上角关闭了,但一场瘟疫,让上述误解都变得突出。

 

今年,人们发现汇聚了全世界“顶尖头脑”和“前沿技术”的科学界原来如此不堪。面对一个新型病毒,他们竟然不如门口保安对访客知道得多:不知道它是谁,它来自哪,怎么传播(想去哪)?也不能尽快阻止它传播或者很快开发出针对治疗的药物。甚至在病毒发展一两个月内,科学家们还在为谁有能力/有资格研究它而争辩。科学媒体对这个病的报道一天一变,而广大民众们已经可以像几百年来应对所有疾病一样,遵着中医的方子开始缓解自己的病情了。

 

**** Twitter or Nature ? *****

 image.png

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疫情的关注,使得快速及时的科学报道的需求激增。为了获得更权威的一手信息,科学媒体们争相去采访“一线”科学家,去扒预印本(preprint)上发的文章,甚至不少权威科学杂志也纷纷开通新冠绿色通道,加快审稿流程。但一场热闹之后终会有一地鸡毛,随着不少科学报道“打脸”的出现,对科学的信任度在公众间快速丧失。

 

有一个事实需要明确,那就是,新冠疫情并不是动摇公众科学信任度的根本原因,而只是压在已有的反智思潮上的又一根稻草。正如特朗普上台和英国脱欧等问题所暴露出来的一样,人们对科学界的不信任早有积累。

 

新媒体创造了更多的传播途径和效率,但也确实让严谨的科学报道更加困难。知识迅速积累和传播的同时,也在迅速碎片化/简单化。一条关于野生松茸或益生菌产品的推广,比严谨地讨论各类有毒/无毒野生蘑菇长得多么相似,或探讨不同人群肠道菌群差异和营养需求差异的文章,要容易理解太多。同样,一个针对达尔文进化论质疑,也比一篇详细综述进化生物学从达尔文至今的发展和价值的论文要收获更多的眼球。

 

再比如,最近正火热的新冠病毒变异,它会究竟带来怎样的影响?已经传播到何种地步了?现有的疫苗是否有效?我看到很多媒体已经纷纷给出了“解答”,还附上了很多知名学者的采访。但这些关乎科学的问题,现今科学界又真正知道答案吗?据我的认知,疫苗的有效性,传播的力度,都需要长期的实验才能给出答案。所以,反思自己的心态,面对突发的科学事件,我就一定要立刻知道答案吗?

 

***  Pandemic. Don’t be panic  ****

 

随着现代科研的快速推进和人类知识的膨胀也确实让科学更难理解。Eurostat 显示2018年有近2百万全职科研人员google 学术显示2020年至今仅针对SARS-CoV-2的科研论文就已超过12万篇。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在汇聚创新和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传播的困难和犯错的风险。人们,甚至科学家们自己,都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理解和挑错每一篇报道。

 

就像很多其他行业的发展方向一样,科学报道可能需要更明确的分工和更精细化的目标受众。时代的高速推进和信息的碎片化虽不是个人所能影响的,但不意味着个人无能为力,只能随波逐流。有没有可能,我们仍可以选择,选择用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应对时代。

 

比如:只关注严肃发表的研究,谨慎探讨潜在的问题,不要过分夸大。


有的是我的愿想,不知道能否实现。

本文会同期投稿到微信公众号:“生信文艺猫”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8020-1263706.html

上一篇:科学网有很多有趣的人
收藏 IP: 81.14.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