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q1212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yq121212

博文

网络化的生活,我们还适应吗? 精选

已有 6541 次阅读 2020-4-17 08:2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网络化的生活,我们还适应吗?

(一)

最近在和学生聊到在家的生活与学习状态时,很多学生反馈在家出现以下两种状态:

第一种,对学习和生活都提不起来兴趣,由于没有外界的约束和时间的限定,缺少与人面对面的沟通,过度自由的环境使自己陷入一种虚无的状态,提不起生活的热情。

第二种,脱离传统教育的考勤管理,带来的随意作息规律,使时间安排非常零散,投入到学习的效率和时间会相对较低,使得本就遥远和模糊的学习目标更为缥缈,不断地拖延带来的是焦虑的情绪状态。

的确,对于2019级新生而言,这场疫情对于你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无疑是一场考验。

从高中时期的密集学习氛围,刚刚过渡到大学的线下自主学习,马上又要挑战线上学习。

(二)

提到网络学习,我想到了毕业班的一名考研学生。

出于对社会学浓厚的热爱与兴趣,在我带班的大四学年,他选择了社会学的跨考。现在想来,当时作为辅导员的我,其实是有些惊讶和感叹的。

一方面,我佩服他敢于在人生的关键出入口中选择了一条,别人看来并不容易的道路;另一方面,我也深深为他担心,因为一旦失利,错过应届毕业生的身份,等待他的将是春招的寥寥岗位。

于是,在我的敬佩与担心中,他的跨考之路开始了。

转眼,时间来到一年后的国家分数线公布时,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他了解考试的结果时,回复我的是异常平静他:“老师,我觉得我很平常心地在准备复试,没有紧张也没有焦虑,您不用担心我。”

考试的结果,相信你们都想到了,顺利上岸。

在后来我一次与他的深度交谈中,我得知了一件至今都令我震惊的事,在这一年的砥砺前行中,他跨专业学习的方式,并不是报班和蹭课。而是买书和网上学习。

至今,我与他的聊天记录中还保存着一条信息:里面包含了10几个社会学相关的b站课程链接,原因是我在交谈中跟他提及,我对社会心理学很感兴趣。

(三)

网络时代,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个鱼龙混杂的时代,是个方便快捷的时代,是个人人都拿麦克风的时代。

网络打破了固定和封闭的模式,取消了读者和作者的界限,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自由。

但正因为此,如何利用它,如何掌握它,才是网络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命题。

余华在1999年《少有人走的路》中曾提到,“就像传统媒介中,狄更斯小说通过纸质媒介传播一样,网络也只是畅通了优秀文学来到读者身边的新渠道,究竟文学作品能否经久不衰而与每个时代心心相印、紧密相连,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朋友,绝对取决于文学的本质,而不是其他什么。”

所以,是不由地陷入手机的各种资讯,还是沉迷电视剧的剧情投入,亦或是观感指尖游戏的短暂愉悦,都是我们的选择。

但我们所感受的、我们所得到的、我们所获取的,是否能真的在不久的将来,砥砺我们的心灵,沉淀我们的信念,形成有价值的思考和有逻辑的体系,我想也只有我们自己能判断。

(四)

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呈现出的复杂多变和丰富多彩的世界,的确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其中,因而时间就如沙漏般从屏幕上的指尖流走了。

朱自清曾发问:“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在网络世界无目标的游走中,我们可能会在沉醉状态中获得兴奋、愉悦的状态,不知不觉间投入时间和精力,于是1个小时,2个小时,3个小时,时间就匆匆一去了。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与这种状态很相似,但内涵相反的名词“心流体验”:

投入某项活动或是任务时,有时候人们会达到一种完全融入其中,乃至废寝忘食的状态,直到活动或者是任务完成才发现时间已飞逝。

但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这种状态下,人能体验到技能与挑战的平衡,体验到幸福感。

也就是说,如果在每次用网后,我们体会到自己是在与未知的领域博弈,体会到内在能力的提升,不会反省和悔恨自己的时间花费,而是愿意再次忘我的投入其中,那就是心流体验——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到最近在网络中,央视有名的“段子手”朱广权与李佳琦,隔空联线同框带货。

这场吸引了1091万人观看的直播,使我看到了国家级央视主播的“网红”魅力。

“烟笼寒水月笼沙,不止东湖与樱花,门前风景雨来佳,还有莲藕鱼糕玉露茶,凤爪藕带热干面,米酒香菇小龙虾,手中金莲不自夸,赶紧下单买回家”;

“藕代表佳偶天成,吃了藕不会变心,因为奇变偶不变”;

“四个字的不一定是成语,有可能是易烊千玺”;

全称高能输出的朱广权,将《病笃吟》“烟笼寒水月笼沙”与“买它买它就买它,热干面和小龙虾!”结合,在“奇变偶不变”、“拢一拢蓬松的头发”金句频出中,以具有独特风格的朱氏押韵、朱氏幽默、朱氏爆款,诠释了附有文采并非与网言网语格格不入。

同时也沉淀出他背后丰富的知识与阅读量,以及他在喧嚣的网络时代中仍保持的那份理性。

这又让我想到,方舱医院那名手捧着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的安静读书人。

同样面临混乱不安的外部世界,

一个是人心惶惶的现实世界——医院。

一个是混乱嘈杂的虚拟世界——网络。

他们都以自己静水流深的力量,打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将那份耐心与从容、理性与平和,反哺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上。

于是,有了

疫情之下,患者无意间的“带货”卖书。

4014万元助力湖北的那一场直播。

(六)

其实想想,如没有这场疫情,对于正常上课的你们,随身携带的手机,是不是也是一场挑战?

于我自己,每次假期回家,如何摆脱刷手机,提笔写写博文,专注读读书,也是难事。

所以,与其埋怨疫情的出现,导致不得不“宅家”的我们挑战网络带来的诱惑;不如,借助这次疫情,想想,是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挑战?还是我们选择网络这个避难所,逃避困难与成长?

疫情让我们在病毒这个未知物前,思考人生的意义。

李诞很火的一句“人生不值得”曾被很多人引用,我想使用的最大场景就是面临困难、失败气馁和伤心痛苦的时候,一句人生不值得或许是真的内心对自己在这个世界活着意义的否定,也有可能是对于目前自己处境的聊以宽慰。

而对于人生,余华却给了另一种注解: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本身,就是苦辣酸甜、人情冷暖、跌宕起伏。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就是活着。

疫情,让我们活得更慢,有了更多的时间,反思与沉淀。

疫情,让我们变得更静,有了独处的机会,专注与积累。

最后,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自勉,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4077-1228748.html

上一篇:青春中,没有白走的道路
下一篇:从研究生扩招,谈谈人生的选择
收藏 IP: 120.204.171.*| 热度|

14 夏炎 郑永军 刘良桂 王安良 赵志宏 黄永义 王崇臣 周健 张红光 孙颉 周忠浩 李东风 彭真明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