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fycyy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xfycyyhang

博文

学术交流作用新解

已有 8430 次阅读 2009-12-7 16:00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交流, 学术, 作用

学术交流作用新解

对学术交流,普遍理解为学术信息的交流: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后我们各有两个思想。就科协系统而言,比较多的认识是学术交流有交流信息、开阔视野、掌握新知的作用,如有些人提出,“学术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使科学信息、思想、观点得到沟通和交流”。(中国科协学会学术交流活动状况及期望调查专题组:《学术交流是学会凝聚科技工作者的基础——学会学术交流活动状况及期望调查报告》2004年11月)还有的人提到学术交流有对思维的启迪作用。笔者认为,传统对学术交流的这种认识是浅显的、不全面的,它不能深刻揭示学术交流对思维创新的重要作用。因为比交流信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术交流的激励(激活、激发)、启迪作用,可以说激励(激活、激发)、启迪才是学术交流最本质的意义

我们知道,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组成部份,是科学家向同行发表自已的研究成果,得到评论和承认的团体活动,是研究者学术生涯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类知识生产力的一种生产方式。与学术交流相近的提法是科学交流。用原苏联学者Λ.Η.米哈依洛夫对科学交流的定义是:科学交流是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科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学术交流泛指以科学技术的学术研究、信息、学术思想为主要对象和内容以及与此有关的科学活动,也可理解为学术交流活动的简称。中国科协原主席周培源于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的题为《科学技术协会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的讲话中指出:“学术交流活动是科学技术工作中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相结合的一种形式。通过科学家之间的思想接触,学术交流,自由争辩,可以沟通情况,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认识得到发展,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假说,开辟新的研究途径。这可以说是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个特点。”(邢天寿:《学会与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70页)我国科学学理论家赵红州指出:科学创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常常超出一个人的智力范围,而需要“科学家智力集团效应”,(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第115页,科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而“科学家智力集团效应”,不是多个科学家智力的简单叠加,而是科学家智力的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和协作研究。

与一般理解的交流信息的作用不同,激励(激活、激发)、启迪作用有奋起、振作,使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精神之意。赵红州在论述学会这一“社会集团研究能力”时称,学会“很象科学劳动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民族的创造力”。虽然“学会的社会集团研究能力是通过学术交流而实现的”,但“科学交流是‘智力的碰撞’”、“智力的协作”,通过‘碰撞’(其中包括争论、答辩等方式 ),科学‘知识单元’由一个研究能力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能力,这样便在科学家之间,建立一种智力的结构方式,形成了比单个科学家智力高的多的‘集体大脑 。“(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129页、132页)他说:“近代学会所以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学会形成了高于个体研究能力,高于个别学派的集团能力的社会集团研究能力” (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128页)“科学家的科学劳动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产生‘额外的’新成果的关键。比如,一个生物学家只能产生生物学的成果,一个物理学家只能产生物理学的成果。如果由于科学交流使两个科学家思想有了相互的激发,这便多产生出一项生物物理学的成果。这种‘额外的’收获,正是造成科学发展指数增长的重要机制。” 所以,他认为学会具有科学劳动成果的“放大”或“加速”功能。( 赵红州:《科学计量学与学会工作》《学会》1988年第3期第7、8页) 科学学创始人j.d.贝尔纳认为,“现代科学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一些有赖于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只有当吸收了不同中心的思想的工作者聚集一堂的时候,才会产生这样的发现。玻尔原子理论是我们一切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它所以能产生,就是因为玻尔在德国吸收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以后又到卢瑟福的实验室工作,并且在那里接触到原子核的理论。这种交流的价值是再大也不过了。我们确信这种交流还没有在科学发展中充分发挥它可以发挥的作用。”(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11月版第412页) 贝尔纳这里所说的“思想的相互作用”,不能仅仅理解为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碰撞,从而激发出新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相互作用”,“是无论读多少书也办不到的”(同上)所以学术交流中,思想的‘碰撞’、“科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可以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产生‘额外的’科学新成果,这才是学术交流作用的关键与本质,是学术交流成为一种“科学活动”、成为“人类知识生产力的一种生产方式”、成为“研究者学术生涯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关键所在。

在学术交流中,激励(激活、激发)、启迪作用最有效的方式是学术争鸣与学术批判。批判是科学的生命,是科学进步的保障之一。科学史一再告诉我们,从怀疑、批判我们所推崇的信念开始,也许是我们最佳的行动方案,乍看起来,这种方案似乎与常理相悖。但是,那些想发现真理而又不惧怕真理的人,却深知须以怀疑和批判为自己开辟道路。批判与反批判是同伍的,“待到被批评者被挑剔得忍无可忍,不得不进行反击的时候,学术创造力便受到从未有过的激发,正是在这种批评与反批评、挑战与应战的学术竞争、学术争鸣中,理论得到锤炼,思想碰出火花,方法受到洗礼” (张保生:《学术评价的性质和作用》  《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第147页)所以,学术批评、学术争鸣起到的激励(激活、激发)、启迪,作用远远超出一般理解的信息交流的作用,它是智力提升的一次跃迁,是创造性思维的一次激活。

从思维科学来说,有人研究认为,创造性思想与“某种来自他们自身之外的信息或启示有关”,与“某种外部的强制或指导之下”有关。“具有跃迀性,表现在认识客体、认识主体和认识中介__信息的三维结构的链锁反应之中。”“灵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的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灵感来源于人们知识和经验的沉积,启迪于意外客观信息的激发。”(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346、348页)。虽然创造性思维和灵感的产生现在还没有搞的很清楚,但有一点是共识,即它们不仅是信息的简单交流,还与信息的启示、思想的激发,与认识客体、认识主体、认识中介(信息)三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而目前我们对学术交流作用的主流认识有缺陷,特在这里强调学术交流的激励(激活、激发)、启迪作用,并与同行争鸣、探讨,以利进一步认识学术交流与学术创新的关系。

根据上述认识,学术交流的流程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知识)-→学术交流-→知识人或思想者-→学习、创新-→新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知识)。学术交流的最终落脚点在新学术思想上、在学术创新上。所以,学术交流是“原始性创新源头之一”,也是学术创新的条件和动力之一,它还是提升学会集团研究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292-276785.html

上一篇:科学家学术交流的故事(五)汇聚各科学术思想,创立新学科
下一篇:科技社团在学术交流中应创立"质疑"机制
收藏 IP: .*| 热度|

2 研学交流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