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xingy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ixingyi

博文

内涝的应对逻辑与海绵城市

已有 1350 次阅读 2019-5-6 10:5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前几年建设海绵城市,一时雷鸣电闪,气势非凡。这两年虽然还在谈,但声势已远不如以往。这种现象颇具有中国特色,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缺点是:运动式的活儿经常干,经常性的活儿运动干。

海绵城市是个好的想法,本质是让城市与水更为亲和。海绵城市,意味着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方面有较强的功能,而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笔者的看法是,海绵城市的内涵应该是广泛的,河湖水系的通畅和城市排水能力的强大,硬质地面应该保持在合理的水平而不是铺天盖地,保护植被和表土层,居民和单位尽可能地储存雨水并加以利用等。可渗水路面算不算?当然也在其中,但只是众多技术之一。

问题在于,很多海绵城市试点将渗水路面的推广视为最显眼的举措。于是,根据本人看到的规划和试点情况,就是都在折腾。最多的就是将好好的人行道挖掉,换成渗水路面砖。一次,上海有关部门也邀我去看一段样板路,地点是在临港滴水湖畔的一条步道。这地方冷冷清清,没有人家,也没有商务楼宇,只有大片的树林草地。我心里纳闷,这地方下暴雨淹就淹了吧,何必铺渗水路面?转过来一想不禁点赞:在城区折腾成本太高,放在这里还真的是适宜的。果然打的好算盘。

坦率地说,下暴雨引起内涝,甚至到什么地方去看海,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不太可能通过渗水路面的建设有所缓和。本人的记忆中,上海最大的短时强降雨是一小时170毫米,好在那一次仅限于虹桥机场。那次我正好要赶飞机,打嘀向机场方向时看着前方天空如墨水般的漆黑,到机场暴雨已停,但只见机场上碧波荡漾,老航站楼内到处飞泉瀑布。这样的天威,如果是上海普降甘霖,估计也是难以承受的。

之所以有的地方瞎折腾,主要是不懂成本收益。记得上世纪20年代,美国通过一条法律与应对内涝有关。讲的是,如果防止内涝的工程投入大于减缓内涝的收益,则工程不应上马。应为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看,这种情形下你还不如让居民蒙受损失,然后将工程费用作为救灾款直接给居民。

这两年,海绵城市的浪头不那么大了。对此,我不禁有些怅然:我们何时不再依赖这种一波一波的大呼隆来推动工作?海绵城市是个好想法,但实施时应该更为理性,要讲成本收益。美国人的那种务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唯有如此,才能够将一种好的理念长期地坚持下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8898-1177364.html

上一篇:恩施地缝
下一篇:赛先生何在
收藏 IP: 114.86.199.*| 热度|

5 张勇 蒋大和 杨悦奉 陈昌春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