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xingy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ixingyi

博文

国土资源利用中的大小进退

已有 1458 次阅读 2019-2-24 09:2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某地一座小镇,坐落于名山之麓,秀水之畔。因其历史悠久,且有厚重的宗教文化积淀,被列为特色小镇。于是,当地为小镇编制了建设规划,却不料惹来了一片批评声。原因是规划气魄实在太大:新镇面积1平方公里,面对0.2平方公里的古镇有着压倒的优势;新镇规划的高楼大厦,使老街看上去如同高门大户中的婢女。更夸张的是这个不算旅游热点的小镇,居然要建设一座建筑面积达四万平方米的游客中心。总之,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大手笔,往“高大洋”里做。也因为如此,原先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古镇风韵会荡然无存,特色小镇特色不再。

类似的现象在我国可以说相当普遍。在许多人眼里,“大”总比“小”好。落实在城市建设上,就表现在新区新城越来越大。一些大城市甚至规划了上千平方公里乃至更大的新城。某北方城市市区人口不足300万,且过去10多年其人口是净流出的,却规划了面积达800平方公里的新城。须知按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每平方公里1万人的标准,装满这座新城需800万人。当然,较小的城市也好不到哪里,笔者曾经计算过某地级市及其所辖各县县城的规划人口数,发现相加的结果达到了地区总人口的3倍,令人目瞪口呆。

除过于贪大以外,许多时候还有个进退的问题。无论产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需要既做加法,也有减法。京津冀的雾霾与过多的钢铁、焦化、煤化等高耗能产业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从环境治理的立场看,这些产业的产能少说也必须腰斩。诸如美国和日本这样的昔日重化工业大国,如今产能都不足高峰期的一半。但是,过去几年去产能的经历表明,在我国的制度条件下,产能上去容易下来难。2016年辛辛苦苦去产能,钢铁共削减产能4000万吨,实际的钢产量却增加了。这就意味着去掉的产能原先就是闲置的。华北深秋初冬长时间笼罩在雾霾之中,也就不足为奇。

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只进不退体现在从大城市到小城镇,一切规划都是扩张性的。其实,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已经大幅度下降,并逐步趋于零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张虽在继续,但农村劳动力进一步流向城市的潜力已经不大。这就意味着,城市人口的增长越来越趋于一种零和游戏:有增长的,也有下降的。那些区位偏僻、难以创造大量经济机会、甚至发生衰退的城镇的人口会流向更为繁荣的城镇。因此,城市规划就不能仅仅做加法,也得学会做减法。而对于一个地区,如一个县域来说,更应该关注城镇化过程中的空间格局重构。例如,其县城的人口也许会增长,但一些集镇随着人口的流出,萎缩乃至消亡都是可能的,于是就应该予以合并。至于边缘山区的村镇,可能需要向更为适合开展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的区域集中。

处理好大与小和进与退的关系对我国的资源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过度求大其实是一种不成熟或缺乏自信的表现,任何过度建设导致的泡沫、闲置、浪费;任何建了拆、拆了建的折腾;任何被用来炫耀的奢侈豪华、“大气魄,大手笔”,都是过度消耗资源的。建设所需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玻璃等,都产自高污染产业。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建设都能够注重高利用率、紧凑和简朴,雾霾不可能变得如此严重。同样,如果能够有效遏制城市建设中的无效率部分,我国的农田就不会困守18亿亩的底线,而是拥有更大的农村,更广阔的自然修复空间。

上世纪70年代,英国有学者提出“小的是美的”,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在全世界享有美誉。笔者认为,我国也到了倡导这一理念的时候了。在大建设的高潮过后,经济发展需要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需要倡导精雕细琢、讲究细节、凸显个性。少一点蛮横无理的大气魄,我们的头顶上就能够少一些雾霾,多一片蓝天。多一点紧凑和精致,发展与保护才能统一,文化与自然才能融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8898-1163868.html

上一篇:生态环保领域的经济问题之一
下一篇:山间雨晨
收藏 IP: 116.237.1.*| 热度|

3 刁承泰 包存宽 张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