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peng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openghan

博文

进化论2.0

已有 3139 次阅读 2020-4-15 15:5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进化论

一、生物体系

1、可以生长的物质系统为生物体系

2、人类社会同细胞、动植物一样,也是一个生物体系,其中细胞、动植物属于紧致型生物体系,人类社会属于非紧致型也即离散型生物体系。

3、将“生物”的概念从“生物体”拓展到“生物体系”,

4、生物体系的三个级别

(1)第一级生物体系:细胞

(2)第二级生物体系:动物、植物、真菌、人

(3)第三级生物体系:人类社会体系

5、第一级生物体系 细胞,由物质直接组成;

第二级生物体系 动植物,由细胞作为基本单元组成;

第三级生物体系 人类社会体系,由人作为基本单元组成;

12.jpg

二、三级生物体系都是由上一级生物作为基本单元组成的聚合生物体系。

二、生物体系演化

1、 演化没有方向性,进化有方向,进化的方向是熵减。

2、生物体系三个级别的信息系统

第一级信息系统:DNA

第二级信息系统:大脑-神经系统

第三级信息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由社会中人的头脑、书籍、报刊、杂志、计算机、手机、网络等共同组成

3、信息系统演化是生物演化的核心推动因素

4、生物演化的四种形式

(1)个体演化

(2)种类演化

(3)种内演化,指聚合生物体系中发生在基本生物单元上的演化历程,也称分化演化。比如,受精卵细胞分化出肌肉细胞、皮肤细胞、神经细胞等,人在社会中成长为工人、农民、商人等,前者是信息系统不变,自身结构变化,后者是信息系统变化,身体结构不变,这是分化演化有且仅有的两种形态。

(4)升级演化,一级生物体系演化出二级生物体系、二级演化出第三级生物体系。

5、三个级别生物体系的演化

(1)一级生物细胞的DNA通过突变实现信息新增,表现在后代的身体结构和行为上,DNA推动的进化是活性较低、进步性较低,更多依赖竞争和自然选择的缓慢粗放式进化。

(2)二级生物 人的演化由DNA和大脑-神经系统共同推动,DNA突变发生进化表现在后代的身体结构上,大脑通过思考学习实现信息的新增,其进化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前者通过DNA复制以信息-载体遗传的形式遗传后代,后者通过个体间的教育学习以信息交流学习遗传的形式遗传后代。相比DNA,大脑-神经系统主导的部分是快速精细式进化。

(3)人类社会体系的演化是由基本单元人的大脑与社会信息系统共同推动,都属于快速精细式进化。

6、聚合生物体系的演化都是自身信息系统与基本单元的信息系统即双信息系统共同主导的演化。

7、人类社会体系只有一个,没有外部竞争,其内部竞争是影响演化的重要因素

8、第三级生物体系的自我演化,人类社会的离散形态,基本单元的信息系统和自身的社会信息系统所具有的高演化活性,使其能够根据信息系统的变化直接改造自身,实现自我进化,在只有一个个体的情况下从低 等演化到中等以及高等。自我进化是进化的最高形式。

9、一二三级生物体系虽然数量依次减少,但演化活性、进步性逐渐提高

10、一二三级生物体系进化的低中高级阶段

(1)、一级生物体系分为低等和高等:原核细胞是低等,真核细胞为高等。

(2)二级生物体系分为低等、中等和高等:植物、真菌、无脊椎动物都属于低等;脊椎动物中的非恒温动物,即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属于中等;脊椎动物中的恒温动物鸟类、哺乳类和人类属于高等。

(3)第三级生物体系可以自我演化,且只有一个,因此划分为初等阶段、中等阶段和高等阶段。也可以称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各阶段对应的人类文明分别是初级文明、中级文明和高级文明。

 

总结

体系论是进化论的升级版,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把自生长系统单列出来,提出“生物体系“的概念;

2、发现生物级别规律,第一级 细胞,第二级 动植物,第三级 人类社会;

3、认识到大脑-神经系统和社会信息系统与DNA起到相同的作用,它们都在推动着生物体系的进化。DNA主导人身体的进化,大脑主导人行为的进化,就像计算机硬件进化和软件进化那样;

4、发现分化演化、升级演化和自我进化这三种演化形式,以及未来可能实现的集群繁殖;

5、生物体系将细胞、动植物、人类社会从微观到宏观都包含进来,从下往上讲它揭示了生物集群及其级别规律,从上往下讲它揭示了自生长系统的普遍规律,所以体系论是生物领域的宏观理论、大一统理论,它们的进化都朝熵减发展,与世界朝熵增演变相对应,所以也是生物领域的终极理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8518-1228509.html

上一篇:集群繁殖—— 一种新的繁殖方式
下一篇:进化论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对称性
收藏 IP: 61.140.170.*| 热度|

12 杨正瓴 宁利中 杨学祥 许培扬 王从彦 马军 徐耀 高建国 晏成和 周健 姜永进 鲍海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