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的本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bituo

博文

通过举例说明与洪老师交流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及其统一的理解

已有 6428 次阅读 2011-8-11 09:38 |个人分类:信息探索|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信息本质

对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及其统一的理解的问题是最近一段时间信息本质讨论圈子里比较纠结的问题。
我试图用“答鹏云老师问”来终结这个纠结,结果似乎一厢情愿。
然后,和昆辉老师又进行了一段不太成功的讨论(1)、(2)。
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讨论焦点不能锁定。
导致焦点不能锁定的原因是:双方沉迷于急于用自己的观点去否认对方的观点,而双方都明知自己与对方观点的视角不同才带来观点的差异,但却都不肯先站到对方的视角上去看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到自己的视角上来。
由于一开始就建立了有害的“辩论心态”,即便一方试图肯站到对方视角来引导,对方也会警惕地反站到这一方的视角来夸大误解。这是不同观点交流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
要走出误区,必须跳出这种讨论方式。而可行的跳出方式就是举例说明的方式。
 
于是,我开始请昆辉老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举例说明。
 
我问:
“洪老师认为:描述一个广义信息,需要从哪些方面(需要定义哪几个属性)进行描述就够了呢?能举几个例子说明吗?”
 
昆辉老师答:
当信息在你头脑之外时,是客观信息,当被你获取,知觉之后成为你头脑中的主观信息,当你对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处理后,就是主客观(指信息内容)统一的信息。
 
我理解:
客观信息:在特定头脑外的信息,对该头脑而言是客观信息;
主观信息:在头脑中的信息,对该头脑而言是主观信息;
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统一的信息:客观信息进入另一个特定头脑之后,经过另一个特定头脑的处理,变成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统一的信息。
洪老师的例子是表达这样的意思的吗?“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统一的信息”是不是“广义信息”呢?
 
昆辉老师肯定我的理解:
正是。
 
通过这种一问一答一理解一肯定的方式,交流的基础会逐步顸实。我对昆辉老师的观点的理解不一定代表我的认同,我不需要急于表达我的不同观点的认识,只需要理解昆辉站在他的视角上得到这些观点的合理性,并征得昆辉老师的认可,就能让交流逐渐走向深入。
 
我接下来会根据例子来总结昆辉老师划分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所采用的一般标准,以进一步确认昆辉老师对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概念是如何界定的。
昆辉老师可能会对我理解的进行补充,直到昆辉老师觉得我对他的概念界定理解完整为止。
再接下来我就会深入询问,昆辉老师是如何来统一他自己的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概念的,统一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按这样的标准是否真的能实现统一?直到洪老师认为我完全理解了他的观点为止。
 
然后,我就会提出一些按照昆辉老师的观点可能解释起来会很困难的问题,请洪老师按他的这套理论来解释。
我希望昆辉老师能和我一起来共同认识到这些解释的困难。然后,我们一起来寻找解决这些困难的突破思路。
 
这就是我准备和昆辉老师进行下一步交流的思路。昆辉老师认为如何?
昆辉老师做了一个长篇回复,主要的意思是: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的含义和本体信息和认识论信息含义一致,相近,但都不严格。并认为主观信息可对应实得信息,似乎昆辉老师想转移话题讨论实有、实在和实得信息。
这个讨论可能可以就此打住了——如果昆辉老师真想放弃“统一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的任务的话。
可以理解,要接受这个任务,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气的。
如果不以统一两种信息观为目的来讨论昆辉的实有、实在和实得信息观,我也兴趣不大。
是否继续,看昆辉的了。
 
经过一小段讨论,昆辉终于表示:
就打住吧!因为,我就是在三种信息划分的基础上来统一和整合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理论的。
我也“恍然大悟”,原来昆辉所谓的“统一和整合
并不是指:“在基本概念层次上做抽象理解,得到更高层抽象概念”这样的工作。
而是指:从另外的角度(实有、实在和实得)来看信息,可以看到另外的划分方法,这样的划分方法同样可以完整地看到原来用“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看法看到的那些信息概念的全部内容。
 
好像切西瓜,原来我们是从中间一切两半,一边是主观信息,另一边是客观信息。
本来理解的统一的意思是:我们能找到切开的两半的内核部分完全是一样的,不需要区分是主观信息还是客观信息,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的区分只在西瓜皮上。
昆辉理解的统一的意思变成了:横着把西瓜切为三段,带蒂的一段,中间一段和带尾的一段。这样的切法同样包含了整个西瓜,也就包含了原来说的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部分,这就叫整合。
 
到此,讨论的结论仅仅是:我们对“整合”、“统一”词汇的中文意思选择的理解不同。
讨论到此结束。我对取得的讨论成果非常失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982-474049.html

上一篇:信号与信息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一种漫游软件程序产生的方式
收藏 IP: 112.91.148.*| 热度|

1 nip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