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博士后申请的敲门砖 --- 求职信(Cover letter)

已有 15645 次阅读 2020-9-11 10:00 |个人分类:论文写作|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当今的科研环境下,绝大多数的科研人员在博士毕业后都需要进行1-2轮的博士后研究,才能成长为独立的PI ( Primary Investigator)。因而,在博士毕业前半年或者当前博士后合同只有半年且准备跳槽的时候,你就需要进行博士后职位的申请了。

博士后职位的申请通常包括一份简历 (CV)、一封求职信(Cover letter)和2-3个推荐人(a list of references),这些材料都通过Email直接发送给未来PI,例子如下。

Cold Spring Harbor博士后招聘启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学院柳正博士后招聘启事

虽然有些PI会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发布职位空缺的广告,但更多的PI乐意让有兴趣的申请者与他们联系并提出未来的研究计划。有些“大牛 ”PI可能每个月都会收到数百份博士后申请,因此,要想获得PI的青睐,从而脱颖而出,根据PI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来书写求职信至关重要。

求职信的一般要求

求职信是一个展示你写作能力的机会,应该表现出你对该职位、该实验室/机构的“激情”。求职信必须有效地讲述-----为什么你对你所申请的博士后职位具有独特的资格,并给出具体的例子来证明你符合招聘广告中所列出的具体资格。如果没有招聘广告,你需要证明你是一个独立的研究人员,有能力设计并完成一个博士后项目,以补充该实验室的核心课题。

在写求职信之前,你需要彻底研究未来PI、实验室以及未来的潜在同事;需要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相一致的方式。

你应该以独立研究人员的身份而非研究生的身份来写这封信,且这封信不应该是你的信函格式的简历。此外,求职申请不是谦虚的时候,是勇敢的“毛遂自荐”,需要推销自己的优势和成就,但切忌夸夸其谈。

求职信的具体写法

每一封求职信都应该根据未来PI/实验室而“量身”定制。没有两封求职信看起来是一样的:不要使用一个通用的求职信模板来寄给多个PI/实验室。

博士后求职信的长度应在1-2页之间(不超过两页),格式技巧如下:

第一部分:简介

开头段应解释你为什么要写这封信。指出你所申请的具体职位以及你在哪里看到的广告。如果大学的另一位教授或PI认识的人建议你申请这个职位,在这里提及。紧接着是对自己的简短描述,让PI对你进行学术上的定位。这可以是这样的:"我在(大学名称)的(领域)读博士的最后一年,将于(月)毕业/答辩/完成。我的论文题目是(题目),导师是(姓名)教授"。

第二部分:正文段落

你的求职信的大部分内容将用于展示你如何是这个博士后的合适人选,突出你的资历,并说明这些资历将如何有利于这个特定项目。在此,必须根据你申请的每个职位来“量身”定制这一部分。

在博士后求职信中,通常用一段话来介绍你的论文或当前的研究项目。总结你的研究课题、你的关键发现或论点,以及为什么它们对该领域很重要。

下一段,你必须将你的论文和以前的研究转化为博士后项目。你将凭借你过去的研究为项目带来哪些别人无法带来的专业知识?举出具体的例子,表明你了解所提议的项目。工作时参考你的主要奖项和成就。根据职位的要求,在这里讨论你的教学经验也可能是相关的。记住,整个正文段落的主题应该是你的研究经历将如何使这个博士后项目取得成功。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最后一段涉及一些求职者的手续。在其中,你应该写明你已经在申请中附上了你的简历,列举了推荐人的联系方式。提到你期待着未来PI的回复,并且可以在面试中进一步讨论这个职位。最后,在签字前感谢他们的考虑。

反馈

一旦你写好了博士后求职信,如果可以,请自己的导师为你审阅。他们很可能有过一些招聘经验,能够从另一个侧面提出宝贵的建议。他们还可以检查你的求职信的格式是否符合你所在领域的惯例。发出申请信后,如果2周内没有回复,请继续跟进,以表示自己的持续兴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250114.html

上一篇:首个影响因子3.791,这本OA期刊不用交版面费,发展潜力大
下一篇:这本期刊影响因子稳定,对国人超级友好,发文量过千
收藏 IP: 112.80.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