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CVIA 述评 | 社会心理因素对女性冠心病的影响

已有 2539 次阅读 2020-8-21 14:13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CVIA, 心血管

在心血管疾病(CVD)方面,社会心理因素对与女性的影响比男性更强。压力相关精神障碍,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BPD)和分离性身份障碍(DID),在女性中至少是男性的两倍。该综述重点关注女性社会心理压力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1]。

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对于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可从几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是压力会导致行为学的改变,如吸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等,另一方面会导致人体生理状态的改变。例如,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时,会激活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分泌激素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后出现心率加快、血液重新分配、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一系列的变化。健康人中,长达 1.5 h 以上的精神压力可以引起内皮功能的可逆性损伤,这些不利因素若长期或反复出现,则会成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键诱因。

压力 (stress) 又称应激或紧张,其定义最早由Selye在1980年提出。他认为压力就是“身体为满足需要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定性反应”。压力是一种复杂的身心历程,主要包含“压力来源”、对威胁的知觉、焦虑反应三大部分。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压力源。目前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抑郁、焦虑与社会心理压力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据相关研究表明,在CVD风险因素中,心理社会因素[优势比(OR): 2.67,95% 置信区间(CI): 2.21–3.22]与其他传统危险因素相比较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这些传统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OR: 2.87,95% CI: 2.58–3.19]、二型糖尿病[OR: 2.37, 95% CI: 2.07–2.71]等[2]。多篇文献也研究了负面生活事件与CVD的关系。

Tako-Tsubo心肌病(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TTC),又称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主要在绝经后妇女中诊断的综合征,与特定的生活事件(近亲或朋友的死亡或疾病)以及住院前6个月内发生的压力生活事件的数量有关[3]。在冠心病患者中,精神应激可导致冠脉血流失衡,导致应激时短暂的灌注不足,这种现象被称为精神应激诱导的心肌缺血(MSIMI)。

有数据显示,MSIMI在女性中比在男性中更常见。在一项针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研究中,使用超声心动图通过室壁运动评估的女性MSIMI发生率比男性高39%[4]。心绞痛是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但是也有相当多的非特征性症状提示缺血,这些不太典型的症状更常发生在女性身上,包括呼吸困难、恶心、疲劳等。早期的研究表明,高达64%的心肌梗死在最初表现时可能无法被识别。尽管根据以往的报道,心肌梗死发生率的绝对数量在男性中较高,但未被识别的心肌梗死在女性中的发生比例可能更高。在一项包含15万名成年(>18岁)受试者的研究中发现,女性中有30%的心肌梗死未被识别,而男性比例仅为16%;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差异最大[5]。

不仅仅是性别,种族也在其中扮有重要角色。有色女性(包括西班牙裔/拉丁美洲裔和黑人女性)比其他女性在年轻时经历了更严重的身心合并症、更多的心血管并发症[6]。由于少数族裔/种族妇女可能生活在更加恶劣、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的环境中,她们更有可能在长期内承受压力,导致少数族裔和种族妇女更容易患上CVD。文中着重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妇女遇到的生活经历,可能会加剧精神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女性从出生起,在一生当中,与男性相比会面临更多的生活困境及负性生活事件,像情感虐待、身体虐待等,也会有较少的机会获得保健,这些都会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

该篇综述分析了大量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间关系的文章,并着重阐述了社会心理因素与女性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因传统观念认为雌激素对于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对于女性心理状态关注较低,因此可能忽视了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持续增加,而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增长更为明显。但由于女性的生理、社会地位及女性经济状况等原因,社会对于女性的心血管疾病的重视依旧不够,因此这篇综述着重探讨了社会心理因素对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作用,希望可以提高社会及医护人员对于女性心理及心血管健康的重视。

1. Tomás Cabeza de Baca,PhD,Michelle A.Albert,MD,MPH.Psychosocial Stress,the Unpredictability Schema,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 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2019(B02):391-401.

2.Yusuf S, Hawken S, Ôunpuu S, Dans T, Avezum A, Lanas F, et al. 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2004;364:937–52.

3.Rosman L, Dunsiger S, Salmoirago Blotcher E. Cumulative impact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Ann Behav Med, 2017;51:925–30

4. Samad Z, Boyle S, Ersboll M,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platelet re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and psychological response to mental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sights from the REMIT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14;64(16):1669-1678.

5. van der Ende MY, Juarez-Orozco LE, Waardenburg I, et al. Sex-Based Differences in Unrecogniz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Am Heart Assoc, 2020;9(13):e015519.

6. Mehta LS, Beckie TM, DeV on HA, Grines CL, Krumholz HM, Johnson MN, et 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wome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2016;133:916–47.

述评者背景:

岳晓婷,住院医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系统在心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模型预测,发表SCI论文1篇。

唐俊楠, 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等疾病的诊治,致力于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

主持国家级、省厅级项目 3 项。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多篇,累积引用次数达 100 余次,ESI 高被引论文 1 篇。荣获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获得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入选河南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郑州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兼任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基础研究学组副组长、河南省抗癌协会信息与期刊出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冠心病学组秘书、国际权威杂志JCMM助理编辑、CVIA杂志青年编委、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青年专家等学术兼职。

原文链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直达)

https://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cscript/cvia/2019/00000003/00000004/art0000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247290.html

上一篇:BIO Integration 一本新的,开放获取跨学科期刊加入ScienceOpen
下一篇:如何撰写更好的研究论文
收藏 IP: 112.80.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